文章解析

yóu
chí
shàng
shǒu
sān

朝代:宋作者:杨万里浏览量:2
cǎo
yáo
tóu
bào
nóng
jīn
lán
西
fēng
huā
yóu
chóu
miàn
shēn
cáng
sǎn
zhōng

译文

细草被微风吹动,好像在摇头晃脑地向我报告“风来了”。赶忙敞开衣襟,拦住了一丝西风。虽然已经到了傍晚,那些娇嫩的荷花还是害怕炎热的天气,都低着头,把脸藏在绿伞一样的荷叶下面。

逐句剖析

"细草摇头忽报侬":细草被微风吹动,好像在摇头晃脑地向我报告“风来了”。

# 报侬:似把风来的消息报告我。侬:第一人称代词,我。,细草摇头:写风吹草动的情景。细草,指小草。

"披襟拦得一西风":赶忙敞开衣襟,拦住了一丝西风。

# 披襟:敞开衣襟,常常用来比喻心情舒畅。

"荷花入暮犹愁热":虽然已经到了傍晚,那些娇嫩的荷花还是害怕炎热的天气,

"低面深藏碧伞中":都低着头,把脸藏在绿伞一样的荷叶下面。

# 碧伞:喻荷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暮热游荷池上五首(其三)》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七言绝句,创作于淳熙五年(1178)。诗人以其生动的描绘、幽默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本诗语言通俗,幽默风趣,充满了生活气息,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通过对夏日傍晚荷池景象的细腻刻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杨万里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细草在微风中的摆动、荷花在暑热中的低敛描绘得栩栩如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夏季,杨万里从漳州调任至常州。到了淳熙五年(1178)夏天,他在常州创作了一组具有转折意义的诗作。这一时期,标志着杨万里诗风的开始转变。 在《荆溪集自序》中,杨万里详细叙述了自己的学诗历程:“我最初学习江西诗派的风格,随后又钻研后山的五言律诗,接着学习半山老人的七言绝句,晚年时则转向学习唐人的绝句。学得越努力,创作却越少。”抵达荆溪(今江苏宜兴南部)后,他因忙于日常公务而鲜少作诗。然而,有一天,“他突然有所领悟,于是毅然决定摒弃唐人以及王、陈等江西诗派的影响,此后便欣然创作。”“自此之后,每当午后官吏散去,庭院空寂,我便携带一把扇子,漫步于后园,登上古城墙,采摘杞菊,攀折花木,万物之景皆涌现在我眼前,为我提供诗材:它们挥之不去,一首未完,新的灵感已迫不及待地涌现,我浑然不觉作诗之难。” 这段描述揭示了杨万里创作心理上的巨大转变。他开始摆脱前代诗人的影响和束缚,用自己的双眼直接从生活中发掘诗意;他运用敏锐的观察力捕捉生活中转瞬即逝的诗意形象和感觉,并以新鲜、活泼乃至幽默的笔触迅速反映出来,从而开创了独具特色的“诚斋诗体”。这一组小诗,正是诚斋诗风这一新特点的初步展现‌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也是一首‌描绘夏日傍晚荷池景致与诗人感受‌的诗。介绍了诗人在饱受暑气煎熬后终于盼来晚风的情景,描绘了细草在微风中摇曳、诗人敞开衣襟迎接凉风、荷花因余热而低敛躲藏在荷叶下的生动画面。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和细腻感受,以及运用拟人化手法将自然景物赋予人情态的艺术才华。营造了轻松幽默、充满生活气息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夏季傍晚美景的喜爱之情,以及在余热未尽中仍能感受到一丝清爽的愉悦心境‌。

2. 写作手法

拟人:“细草摇头忽报侬”中“摇头”和“报”把细草当作人来写,赋予细草人的动作和情感,生动地写出了细草在风中摆动的姿态,仿佛是在向诗人传递信息。“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把荷花当作有情感的人,“愁热”“低面”“深藏”等词,将荷花在傍晚时分因热而躲在荷叶下的形态,描绘得如同人怕热害羞一般,十分形象。

3. 分段赏析

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一个炎炎夏日的傍晚,诗人漫步荷塘边,渴望感受一阵清凉的西风。此时,细草随风轻摇,仿佛在向诗人致意,生动地映衬出诗人内心的期待。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将细草赋予生命,显得鲜活而富有情趣。诗的三、四句进一步展开,诗人因自己感受到的余热而联想到荷花也怕热,到了傍晚仍低垂着躲藏在荷叶下,仿佛在避暑。这一细腻的描写不仅表现了天气的炎热,更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欣喜与愉悦。诗人通过荷花的“深藏”来表现暑气逼人,化静为动,赋予画面动态的美感。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咏物为主,并未蕴含明显的寄托意义。其核心表现手法在于移情,即将人的情感赋予物象,使其人格化,从而更生动地传达意境。诗中写青草“报”春信,荷花“愁”酷暑,“深藏”于碧伞之下,语言妙趣横生,既生动鲜活,又不失雅致。通过注入人情,诗人使情感表达更加真切,全诗因此充满了盎然情趣,取得了极佳的审美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五首诗巧妙地构成了一个艺术整体,而每一首又各有其独立的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生活中景物观察、体验的细致,从中发掘出新的诗意美,同时可以看出作者语言锤炼中的新颖、脱俗。

不详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景科《中国二十四节气诗词鉴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庭坚《念奴娇·断虹霁雨》

下一篇:宋·张炎《疏影·梅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