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阴符":熟读一卷《阴符》,
# 阴符:古兵书名。阴符经。旧题黄帝撰,言虚无之道修炼之术。又历代史志皆以《周书阴符》著录兵家。而黄帝阴符入道家,判然两书。此当指《周书阴符》。
"二石硬弓":能开两石硬弓,
# 二石:古代计量单位,约为现逸的二百四十斤。
"百斤宝刀":手提百斤宝刀。
"更玉花骢喷":更有玉花骢喷着粗气,
# 喷:吐气。,玉花骢:又称菊花青,是一种良马。骢,青白色马。“玉花骢”,唐玄宗的名马。杜甫《丹青引》:“先帝天马玉花骢。”
"鸣鞭电抹":挥舞马鞭,鞭梢作响,鞭快如电,
# 电抹:形容宝马飞奔,迅如闪电。
"乌丝阑展":展开乌丝阑,
# 乌丝阑:指上下以乌丝织成栏,其间用朱墨界行的绢素,亦指有墨线格子的笺纸。阑:一作栏。
"醉墨龙跳":醉中的墨迹如蛟龙跳跃。
# 龙跳:比喻书法笔势纵逸雄健。
"牛角书生":与之谈笑的是勤奋攻读的书生,
# 牛角书生:指李密,亦用于比喻勤奋读书的人。
"虬髯豪客":行侠仗义的豪客,
# 虬髯豪客:指唐传奇小说《虬髯客传》中的人物虬髯客,为豪迈卓异之士。
"谈笑皆堪折简招":都值得寄信相召。
# 折简:亦折柬、折札。言其礼轻,随便。
"依稀记":依稀记得,
"曾请缨系粤":曾经主动请缨出战南越事,
# 请缨系粤:用汉终军请缨出征南越事,粤,同越。
"草檄征辽":草拟檄文征讨辽兵。
# 檄:下文书征讨。
"当年目视云霄":当年我傲岸不羁、目视云霄。
# 目视云霄:指眼界高。
"谁信道凄凉今折腰":谁肯信,如今竟落得为五斗米而折腰。
# 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怅燕然未勒":未能在燕然山刻石记功令人十分惆怅,
# 燕然未勒:燕(yān)然,指杭爱山,位于今蒙古境内;勒,指刻石记功。
"南归草草":草草南归,
# 草草:随便。
"长安不见":不见故都长安,
"北望迢迢":遥北望,路途遥远。
# 迢迢:形容路途遥远。
"老去胸中":年华已老,我的胸中,
"有些磊块":郁结着不平之气,
# 磊块:一作垒块,谓胸中郁结不平之气。不平貌。《世说新语·任诞》:“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磊”“垒”字通。
"歌罢犹须著酒浇":高歌后仍需用酒浇灭。
# 著:一作着。
"休休也":罢了罢了,
# 休休:罢休。
"但帽边鬓改":但见帽子两边鬓发渐白,
# 鬓改:鬓发改变颜色。改:一作减。
"镜里颜凋":镜中容颜日益憔悴。
# 颜凋:容颜衰老。
南宋文学家
刘克庄(1187~1269),南宋文学家。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荫入仕,淳祐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谥文定。刘克庄兼擅诗、文、词各体,尤以诗歌影响最大,为江湖派的重要作家。其诗初学晚唐,后推崇陆游,喜用典故成语。诗风豪迈奔放、雄健疏宕。在南宋辛派词人中,刘克庄与刘过、刘辰翁并称“三刘”。词风豪迈,颇受辛弃疾影响。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诗话》,编有《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代表作品有《戊辰即事》《贺新郎·九日》《六州歌头·客赠牡丹》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南宋时期的词,也是一首怀才不遇、感慨身世题材的词。它描绘了词人年少时熟读兵书、武艺高强、结交豪杰、渴望征战建功的豪情,以及如今却为生活折腰、功业未就、年老体衰的凄凉境遇,表达了词人对往昔壮志的怀念、对现实无奈的悲愤以及壮志难酬的苦闷。借对往昔与现今不同境遇的描写,写出了词人的悲愤与无奈。
2. 写作手法
用典:“请缨系粤”出自《汉书・终军传》。终军是西汉人,他曾主动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意思是希望得到一根长绳,一定把南越王捆绑起来送到朝廷。后来终军奉命出使南越,成功说服南越王归附汉朝。刘克庄在词中用“请缨系粤”这一典故,以终军自比,表明自己年轻时也像终军一样,有着主动请命、奔赴疆场、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体现出词人的爱国热情和勇于担当的精神。对比:“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体现了词人曾经渴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报效国家的理想。而“燕然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迢”则展现了现实中词人功业未就,无奈南归,无法再接近朝廷,遥望北方却报国无门的困境。理想的宏大与现实的残酷相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南宋朝廷的腐朽和词人的怀才不遇,使词作的批判意味更浓。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刘克庄追忆年少时的飒爽英姿与辉煌往昔。一卷《阴符》,彰显其年少时对兵书的精研,深谙行军布阵之法;“二石硬弓,百斤宝刀”,则凸显其力大无穷、武艺超群。“一”“二”“百”这几个数词连用,读来气势磅礴,如洪流奔涌。开篇三句,将词人能文能武、胸怀大略、气宇轩昂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紧接着,以去声“更”字引领,连贯四个对偶句,对仗工整,节奏明快,豪迈激越之情如江水奔腾。随后四句,描绘词人策马疾驰,风驰电掣之态。“更玉花骢喷”至“谈笑皆堪折简招”几句,展现词人年少时文韬武略兼备,广结贤才,与志同道合者把酒言欢、谈天论地,尽显豪迈气概。“龙跳”二字,生动描绘其书法刚劲有力,似蛟龙腾跃。“谈笑皆堪折简招”,把词人与其友人随意、热忱且亲近的交往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在九个四言对偶句之后,陡然出现的七言句,平仄协调,音律和谐,语调从容,足见主人公并非单纯的武夫,而是兼具儒将风度的英雄。歇拍三句稍作转折,赞颂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从语言形式看,回归四言格局,庄重中洋溢着豪迈之气。整个上片,从文武才能、交游情形到志向抱负等层面,塑造出词人理想中的自我形象。词的下片,词人笔锋一转,着墨于当下。“当年目视云霄”,尽显其当年傲岸不群的性格。“谁信道凄凉今折腰”,反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暗喻如今的失意。上句忆往昔,下句叹现今,形成鲜明对比,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谁信道”三字的前置,更添愤懑不平之感。词人以苍凉沉郁之笔,抒发壮志未酬、英雄迟暮的悲叹。这种强烈的今昔对比,将情感的浓烈程度推至顶峰。结尾三句围绕“老”字展开,以形象化语言呈现。“歌罢犹须着酒浇”,深刻体现其内心苦闷之深,纵歌亦难释怀,唯有借酒消愁,却愁上加愁。“休休也”是其无奈又不甘的喟叹,当他望向镜中,白发渐生、容颜衰老,凄凉悲苦之情油然而生。
4. 作品点评
此词以气势如虹、慷慨激昂之笔,鲜明呈现出少年意气与老年悲慨,情感表达极为强烈。总体而言,该词上下片对比鲜明,过渡自然,语言凝练。词人以豪迈而深沉的笔触,将一位暮年爱国英雄渴望建功却壮志难酬的复杂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全词风格豪放疏朗、气势雄健。
# 有“入门下马气如虹”之概。又:粗豪之甚,亦怨壮之甚。
清词人陈廷焯《放歌集》卷二
# 笔锋犀利,若并水剪刀;音节高抗,若霜夜鸣笳;临风高咏,千载下如闻叹息声也。
清学者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上一篇:宋·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下一篇:宋·陆游《养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