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昔英豪忌苟同":自古以来,英雄豪杰都忌讳苟且认同他人,
"此身易尽学难穷":生命容易走到尽头,学问却难以穷尽。
"习为联绝真唐体":我研习创作律诗绝句,力求合乎唐诗的体式,
"讲到玄虚有晋风":谈论起玄远虚静的义理,也颇有晋人的风尚。
"蚁子尽云参妙喜":蚂蚁般的小人都敢说参透了妙喜禅理,
"乞儿自许识荆公":乞丐之流也自夸懂得王安石的学说。
# 识:四库本作议。
"安知斯世无颜闽":怎知这世间没有颜回、闵子骞那样的贤才,
"到死浮沉里巷中":却终生在里巷中浮沉,不被人知晓呢。
南宋文学家
刘克庄(1187~1269),南宋文学家。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荫入仕,淳祐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谥文定。刘克庄兼擅诗、文、词各体,尤以诗歌影响最大,为江湖派的重要作家。其诗初学晚唐,后推崇陆游,喜用典故成语。诗风豪迈奔放、雄健疏宕。在南宋辛派词人中,刘克庄与刘过、刘辰翁并称“三刘”。词风豪迈,颇受辛弃疾影响。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诗话》,编有《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代表作品有《戊辰即事》《贺新郎·九日》《六州歌头·客赠牡丹》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抒怀议论诗。借自古以来英豪不盲从的态度、自身治学的追求,以及浅薄者自夸的现象,写出了对独立品格和治学精神的秉持,对浮躁风气的批判,以及对贤才被埋没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反问:尾联“安知斯世无颜闵”以反问表肯定,“颜闵”指颜渊、闵子骞这样的贤才。反问强化语气,感叹世间有才者或被埋没,抒发对真才不被识的惋惜,引人深思。用典:颈联“蚁子尽云参妙喜,乞儿自许识荆公”巧用两个典故。“妙喜”是宋代著名高僧妙喜宗杲的法号,以精通佛理著称,代表高深的精神境界与学问;“荆公”即王安石,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以学识与贤德闻名,象征贤者与真知。作者以“蚁子”“乞儿”比喻浅薄无知之人,写他们妄称能参悟妙喜的佛理、结识荆公这样的贤者,借典故中“高深学问”“贤者形象”与现实中“浅薄自夸”的对比,讽刺了当时社会上无知者故作高深、浮躁自夸的不良风气。
3. 分段赏析
首联“自昔英豪忌苟同,此身易尽学难穷”,开篇便亮出对英豪品格的见解。“自昔英豪忌苟同”指出自古以来英雄豪杰最忌讳随波逐流、盲目附和,凸显出独立品格的可贵;“此身易尽学难穷”则由人生命短暂与学问无穷的对比,强调追求学问的永无止境,两句从品格与治学两方面立论,奠定了全诗深沉而严肃的基调。颔联“习为联绝真唐体,讲到玄虚有晋风”,具体阐述治学与修养的追求。“习为联绝真唐体”写在诗歌创作上力求达到唐诗的正宗水准,“真唐体”显其对艺术的严谨;“讲到玄虚有晋风”则写谈论玄理时带有晋人洒脱的风度,“晋风”暗含对魏晋风骨的推崇。两句展现出诗人在文学与思想上的追求,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个人的风骨。颈联“蚁子尽云参妙喜,乞儿自许识荆公”,转入对世俗乱象的批判。“蚁子”“乞儿”以比喻指那些浅薄无知的人,“尽云参妙喜”“自许识荆公”则描绘他们妄自尊大、自诩懂得高深道理或认识名人的丑态。“尽云”“自许”的夸张,辛辣地讽刺了当时社会上附庸风雅、冒充有识之士的现象,字间带着鄙夷与愤慨。尾联“安知斯世无颜闵,到死浮沉里巷中”,以深沉的感慨收束全诗。“颜闵”指颜回、闵子骞,代指品德高尚的贤才,“安知”反问,强调世间未必没有贤才;“到死浮沉里巷中”则写这些贤才可能一生在街巷中默默无闻、浮沉终老。两句既表达了对贤才被埋没的惋惜,又暗含对社会不识人才的忧虑,情感沉郁而发人深省。
上一篇:宋·王大受《玉山道中》
下一篇:宋·陆游《假山拟宛陵先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