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曲无还往":邻里之间没有相互往来,
"何由有别情":又怎么会产生离别的情感呢。
"惟应小窗月":只有小窗的明月,
"长记读书声":会长久记住曾经的读书声。
南宋文学家
刘克庄(1187~1269),南宋文学家。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荫入仕,淳祐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谥文定。刘克庄兼擅诗、文、词各体,尤以诗歌影响最大,为江湖派的重要作家。其诗初学晚唐,后推崇陆游,喜用典故成语。诗风豪迈奔放、雄健疏宕。在南宋辛派词人中,刘克庄与刘过、刘辰翁并称“三刘”。词风豪迈,颇受辛弃疾影响。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诗话》,编有《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代表作品有《戊辰即事》《贺新郎·九日》《六州歌头·客赠牡丹》等。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惟应小窗月,长记读书声”,借小窗之月这一景象,抒发对往昔读书生活的怀念之情。明月被赋予记忆,仿佛是诗人过去生活的见证者,以景衬情,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而深沉。对比:将“邻曲无还往”邻里间缺乏往来的现状,与“长记读书声”所代表的往昔充实生活进行对比,突出对当下邻里关系的不满以及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强化了情感表达。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邻曲无还往,何由有别情”,诗人直白地叙述移居后邻里之间没有相互往来的情况,进而得出没有往来也就不会产生离别的情感。这两句看似平淡,却透露出诗人对邻里关系的关注与失望,为下文抒情做铺垫。后两句:“惟应小窗月,长记读书声”,笔锋一转,诗人将情感寄托于小窗的明月,认为只有明月会一直记住曾经在窗前的读书声。通过明月这一意象,营造出静谧而略带惆怅的氛围,以景结情,将对往昔读书生活的怀念之情推向高潮,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眷恋。
上一篇:宋·胡仲弓《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