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月冻初融":今年二月早春时节,冰雪都开始融化了,
"睡起苕溪绿向东":寒冬时节沉睡了已久的苕溪,夹带着几丝绿色,潺潺涓涓,向东流去。
# 苕溪:河名,源出浙江省天目山,流经余杭、杭州、湖州等地,进入太湖。
"客子光阴诗卷里":我寓居他乡,在吟诗作赋中淡泊度日,
"杏花消息雨声中":杏花时节,伴随着窗外稀稀落落的雨声,我时常探听远方好友的音讯。
"西庵禅伯还多病":西庵所居住的智老精于禅学,但病魔缠身,
# 禅伯:形容智老精于禅学。指大圆洪智。,西庵:智老所居。位于湖州东南九十里的乌镇。
"北栅儒先只固穷":北栅所居住的天经精于儒学,又安于穷困。
# 固穷:安于穷困,语出《论语·卫灵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儒先:形容天经精于儒学。指叶天经。,北栅:天经所居。亦位于湖州东南九十里的乌镇。
"忽忆轻舟寻二子":我忽然想念他们,于是就荡舟寻访这二位老友,
# 忽忆轻舟寻二子:忽然想起天经、智老,便乘轻舟去拜访他们。
"纶巾鹤氅试春风":在春风的吹拂下,我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是何等的风流俊逸。
# 纶巾鹤氅:是六朝以来名士喜爱的穿戴,这里比喻诗人是雅人。纶巾:用丝带做成的头巾。鹤氅:用鸟羽做成的外衣。
两宋之交诗人,“诗俊”
陈与义(1090~1138?),北宋末、南宋初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上舍及第,南宋初官至参知政事。陈与义诗尊杜甫,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也被称之为“诗俊”,是当时“洛阳八俊”之一。其擅长填词,前期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亦甚深,诗作风格清新明快,但题材较窄,以题画咏物写景为主。南渡后,陈与义身经乱离,感时抚事,诗风沉郁悲壮,忧国伤时,不少作品寄托了深厚的家国之感。代表作品有《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夏日集葆真池上》《春日二首》等。著有《简斋集》《无住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念天经、智老的诗。此诗描绘了二月苕溪解冻、绿波东去,以及客子在诗卷中度过光阴、杏花在雨声中传递消息等景象,体现了作者对天经、智老两位友人的怀念之情,表达了诗人欲乘轻舟去寻访友人的念想,营造出一种平淡闲适又蕴含深情的氛围。
2. 写作手法
融情于景:“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通过描绘二月冰冻初融、苕溪东流的春景,不仅展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还暗寓了诗人趁春访友的急切心情,将情感融入到自然景色的描写之中。反衬:以虚写实,诗题为“访之”,但全诗并未直接描写拜访友人的实际过程,而是通过写冰融春醒、感慨光阴、自身寂寥、友人穷病、忆舟访友等虚笔,层层铺垫,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渴望拜访的情感表达得极为深刻。情景交融:“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此句将诗人客居的生活状态与杏花在雨声中绽放的自然景象相融合,情景相生,既写出了诗人以诗卷为伴的寂寞时光,又借杏花、雨声营造出一种清幽、惆怅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复杂的情感。起兴:以“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起兴,通过描绘早春二月冰冻消融、苕溪春水东流的自然景象,引出下文诗人客居生活的感慨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
3. 分段赏析
前两联从自身落笔,首联因春景起兴,暗寓怀人之意。“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中,“今年”二字体现出诗人对今年冰雪消融的格外关注,暗示其急切的趁春访友心理,“苕溪绿向东”生动描绘出春水奔流、绿满苕溪,且春意流动蔓延、生机勃勃的景象。颔联“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为宋诗中的名联,曾得宋高宗赵构欣赏,此联触景生情,“客子光阴”含三分苦涩,“诗卷里”显三分无聊,“杏花消息”透三分急迫,“雨声中”藏三分无奈,充满复杂内涵,对仗极为工整,行文自然,色彩平淡却展现出深厚功力。后四句转写怀人,“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中,“西庵”“北栅”点明洪智老和叶天经的住所,“多病”“固穷”并非单纯描写二人状况,而是呼应“客子光阴”的无聊落寞与“杏花消息”的企盼失望,体现诗人与朋友们同病相怜的情形,也表明他们有共同的志向情趣。“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情调转变,展开轻灵想象,描绘自己驾轻舟寻友的快意、独立舟头的自得以及与朋友畅叙情怀的温暖春意,尾联笔势灵动,诗趣盎然,与首句的空灵相呼应,实现全篇在章法和义理上的双重统一。此外,“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这一名句,以自然清新笔触表现诗人平淡闲适之情,未明言诗人的喜悲苦乐,留下想象空间,对仗上除“里”“中”外不算工对,体现作者在对仗艺术上的探索,被魏庆之《诗人玉屑》列为“宋朝警句”,方回分析其以客子对杏花、雨声对诗卷,一我一物、一景一情,变化奇妙,反映了宋人在打破传统工稳对仗、注重内在联系上对唐诗的发展。
4. 作品点评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一诗名为“访之”,却未实写访友过程,而是以虚笔贯穿,从冰融春至的景象写起,抒发对光阴流逝的感慨,再由自身的寂寥联想到友人的穷困多病,进而表达出对友人的怀念以及忆起乘舟访友的念头,层层递进,虽未着墨于实际拜访之行,却将实访之意渲染得极为浓厚,实访之味满溢于字里行间。诗的结句“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更是余韵悠长,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能尽情想象诗人与友人相见后的动人场景。
# 此诗清新秀美,于闲淡中见浓郁,风格于韦、柳为近。
古典文学研究家白敦仁《古诗观止》
# 清思秀句,出于自然。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
# 诗中皆有人在,则景而带情矣。
近代陈衍评《石遗室诗话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