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ì
zǒu
jiāo
wài
shì
yǒu

朝代:宋作者:陈与义浏览量:3
èr
shí
jiǔ
nián
zhī
fēi
jīn
nián
jiù
zhuàng
xīn
wéi
huáng
chén
mǎn
miàn
rén
yóu
hóng
yán
qiū
yòu
guī
wàn
tiān
hán
hóng
鸿
yàn
shòu
qiān
cūn
suì
niǎo
wēi
wǎng
lái
xiè
xiè
jūn
yīng
xiào
yào
jiù
nán
chí
zhào

译文

十年寒窗,一朝及第,可二十九年来一事未成,功名难就,今年照样有雄心壮志而难遂心愿。我满面憔悴,却依旧要到处奔波,霜叶知秋,迎着习习秋风萧萧而归故土。我犹如万里临寒飞行的鸿雁羸瘦不堪,又如暮色茫茫、聚栖千村农舍旁的昏鸦视野模糊不清。我这来来往往忙碌的样子,你看见恐怕都会笑话我吧,可是还是要就着这南池之水照映着客居他乡的我。

逐句剖析

"二十九年知已非":十年寒窗,一朝及第,可二十九年来一事未成,功名难就,

"今年依旧壮心违":今年照样有雄心壮志而难遂心愿。

"黄尘满面人犹去":我满面憔悴,却依旧要到处奔波,

"红叶无言秋又归":霜叶知秋,迎着习习秋风萧萧而归故土。

"万里天寒鸿雁瘦":我犹如万里临寒飞行的鸿雁羸瘦不堪,

"千村岁暮鸟乌微":又如暮色茫茫、聚栖千村农舍旁的昏鸦视野模糊不清。

# 鸟乌:乌鸦。

"往来屑屑君应笑":我这来来往往忙碌的样子,你看见恐怕都会笑话我吧,

# 屑屑:忙碌的样子。

"要就南池照客衣":可是还是要就着这南池之水照映着客居他乡的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以事走郊外示友》为宋代诗人陈与义所作七言律诗。开篇首联,诗人向友人倾诉往昔心愿未竟的苦涩,颔联续写自身境遇之凄凉。颈联巧妙借物自喻,将心灰意冷、思乡情切表露无遗,尾联点明题旨,道出奔波宦游之疲惫,满溢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愤懑与幽愁。全诗意蕴高远、构思精巧且笔触沉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两宋之交诗人,“诗俊”

陈与义(1090~1138?),北宋末、南宋初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上舍及第,南宋初官至参知政事。陈与义诗尊杜甫,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也被称之为“诗俊”,是当时“洛阳八俊”之一。其擅长填词,前期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亦甚深,诗作风格清新明快,但题材较窄,以题画咏物写景为主。南渡后,陈与义身经乱离,感时抚事,诗风沉郁悲壮,忧国伤时,不少作品寄托了深厚的家国之感。代表作品有《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夏日集葆真池上》《春日二首》等。著有《简斋集》《无住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诗人二十四岁登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上舍甲第,然仅获授文林郎、开德府教授这类闲散且卑微的官职。至宋政和六年(1116年)八月,诗人解官归田,宋政和八年(1118年)又复除辟雍录。此诗即作于次年到任后,借以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怨恨与牢骚。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以事走郊外示友》是宋代诗人陈与义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友情诗。此诗通过诗人向友人诉说自己的经历和心境,抒发了因得不到重用而产生的怨恨与牢骚,同时也流露出壮志难酬的苦闷、对漂泊宦游生涯的厌倦和思归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首联“知已非”化用陶渊明《归去来辞》中“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句意,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过往追求功名的否定。尾联“南池照客衣”化用杜甫《太平寺泉眼》中“明涵客衣净”的诗句,暗示诗人与杜甫在处境和爱好上有相似之处,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诗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比:将陶渊明能够毅然归去与诗人自己“今年依旧”不能归去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不能如陶渊明般洒脱的苦衷,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悲怆。颔联以秋归与人难归且犹去形成对比,凸显出人的凄凉境遇。白描:颈联“天寒、雁瘦、岁暮、乌微”运用白描写景,简洁而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幅萧瑟凄厉的画面,如实地反映了诗人心灰意懒的情绪,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诗歌的意境。间接抒情:情景交融,颈联通过描写天寒、雁瘦、岁暮、乌微等景象,将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入到客观景物之中,景中含情,情因景显,不仅展现了诗人所处的凄凉环境,更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思家之情和内心的茫茫之感。细节描写:诗中通过“黄尘满面”“往来屑屑”等细节描写来刻画诗人自己,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诗人为“公事”奔波的劳碌与疲惫;用“君应笑”来描写友人,从友人的角度侧面反映诗人的宦游生涯,主客之间的描写构成了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此外,“瘦”字写鸿雁、“微”字写乌鸦,这些细节不仅准确地描绘出动物的特征,使其形象宛然可见,还符合秋归之日的节令和诗歌的题旨,使诗歌更具表现力。

3. 分段赏析

首联对过往三十年持否定态度,“知已非”沿袭陶渊明《归去来辞》中“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语意,否定的主要是诗人自身对功名的追逐。然而,陶渊明言“今是而昨非”,该诗却道“今年依旧”,这背后藏着诗人难以如陶渊明那般毅然归隐的难言之痛,其内心的悲怆程度较陶渊明更为深沉。颔联将人与秋作比,以秋之能归反衬出人不仅难以归去,反倒愈发“犹去”的凄凉处境。那“黄尘满面”之人一副劳碌模样,红叶只是默默“无言”,此般神态,像是同情诗人的怀才不遇,又似劝其趁秋同归。颈联运用白描手法写景,情藏景中。天寒料峭、雁身瘦瘠、岁暮将至、乌影微茫,这一幅幅丧飒凄厉的画面,恰是诗人心灰意懒情绪的映照。鸿雁本为信使,可身瘦无力,自然难以寄书传情。乌鸦每至日暮便聚栖于村舍附近,诗中着一“微”字,尽显暮色苍茫下视野模糊之感,更凸显出诗人心中的茫然无依,故而这一联在字句背后亦蕴含着思家之意。尾联回扣点题,“往来屑屑”呼应“黄尘满面”,借不堪奔波的情态描写,点破“以事走郊外”之意,由此可知题目里的“事”乃是诗人极为厌恶却又不得不为之奔走的“公事”。“君应笑”既点明“示友”,又与首联相呼应。不过此处从友人视角审视诗人的宦游生涯,相较于首联的否定更进一步。“南池照客衣”化用杜甫《太平寺泉眼》里“明涵客衣净”的诗句,这是“示友”的又一重要内容。杜甫在弃华州司功参军之职后西入秦州,于艰苦漂泊中仍不时纵情自然,太平寺之游便是其雅兴的体现。这种境遇与爱好和诗人当下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如此收尾,足以让诗人诗风中“俊雅”的一面成功压过因牢骚过盛而生的板滞与村伧气,使得诗篇整体显得雍容飘逸。

4. 作品点评

诗中情态描写颇值留意。以“黄尘满面”“往来屑屑”绘己,用“君应笑”摹友,生动形象,主客间构成对立统一整体。写鸿雁之“瘦”、乌鸟之“微”,既显特征,又契合秋归节令与诗题主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禹偁《咏白莲》

下一篇:宋·释仲殊《望湖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