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蔓凌霜卧软沙":绿色蔓茎的西瓜抵抗霜寒长于沙地上,
# 软沙:细沙。,凌霜:抵抗霜寒。,蔓:蔓生植物的枝茎。杜甫《新婚别》:“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年来处处食西瓜":时节到来各地处处都在吃西瓜。
"形模濩落淡如水":西瓜形状空廓味道很淡如同饮水一般,
# 濩落:空廓。,形模:形状。南朝梁陶弘景《周氏冥通记》卷一:“不审此星在何方面,形模若为?”
"未可蒲萄苜蓿夸":同是舶来品却是不如蒲萄苜蓿。
# 苜蓿:古大苑语buksuk的音译。植物名。,蒲萄:即葡萄。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西瓜园》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属于纪行诗题材。这首诗以描写西瓜为切入点,前两句“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描绘了西瓜生长在碧蔓下、卧于软沙之上的田园环境,以及当时到处都能见到人们食用西瓜的情景,充满了田家之美,但“凌霜”一词又给这份美好增添了一丝寒意。后两句“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蒲萄苜蓿夸”则写了西瓜的形状和味道,认为它不尽如人意,无法与葡萄、苜蓿相媲美。诗人借对西瓜这一北地特有的物产的描绘,以及诗题旁“味淡而多液,本燕北种,今河南皆种之”的小注,巧妙地将对田园风光的描写与自己的故国之思、国破家亡之恨等情感相融合,以乐景写哀情,小中见大,用意深婉,表达了诗人对沦陷的故国的思念和悲痛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写“碧蔓凌霜卧软沙”的西瓜生长之景,以清新的田园风光为载体,将自己的故国之思、国破家亡之恨等情感潜藏其中,让读者在品味田园风光的同时,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重情感。对比:诗中“碧蔓”与“软沙”形成绿黄二色的鲜明对比,使画面富有色彩感和层次感,展现出一种和谐的田家之美。“凌霜”一词带来的寒冷之感又与美好的田园景象形成对比,暗示了美好事物在严酷环境下的脆弱,为诗歌情感增添了一丝沉重。将西瓜的“形模濩落淡如水”与葡萄、苜蓿进行对比,以西瓜在形状和味道上的不尽如人意,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遗憾之情,同时也通过与葡萄、苜蓿传入中原的历史对比,引发对国家现状的感慨。托物言志:诗人以西瓜为描写对象,通过对西瓜产地变迁等情况的描述,借助西瓜这一北方特有的物产,将自己对故国沦丧的悲痛、失地人民渴望回归的愿望以及报国的赤胆忠心等情感寄托于其中,达到了托物言志的效果。烘托:诗中写“年来处处食西瓜”,通过描写人们到处都吃西瓜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西瓜在当时北方的普遍种植,进而暗示了北方土地被异族占据的现实,烘托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沧桑感和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诗歌描绘了一幅看似轻松惬意的田园吃瓜图,有碧绿的瓜蔓、柔软的沙地等美好的田园景象,但在这乐景背后,诗人实则隐藏着深深的哀情,即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无奈。以乐景衬哀情,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浓郁,更能打动读者。虚实结合:实写西瓜的生长环境“碧蔓凌霜卧软沙”、西瓜的形态味道“形模濩落淡如水”以及人们吃瓜的情景“年来处处食西瓜”等,都是眼前所见之景,是实写。由西瓜联想到葡萄、苜蓿的传入历史,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南宋与金国关系、国家命运的思考等,是虚写。通过虚实结合,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和内涵,使诗歌更具深度。白描:“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以简洁的语言,不加修饰地描绘出西瓜生长的场景和人们吃瓜的情形,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田园生活画面,给人以直观的感受,为后文抒发情感奠定了基础。
3. 分段赏析
“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描述了西瓜生长的环境以及人们吃瓜的情景,提到“碧蔓”“软沙”的色彩对比呈现出田家之美,而“凌霜”一词给这种美增添了寒意。从诗句的意象入手,通过对色彩和特定词语的分析,展现了诗句营造的画面和氛围,为理解诗歌的情感基调埋下伏笔。“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蒲萄苜蓿夸”,认为诗人觉得西瓜在形状和味道上不如葡萄、苜蓿,透露出一丝遗憾。并联系李颀《古从军行》的诗句,阐述了盛唐诗人感慨开边战争残酷,而范成大听来充满苦涩的原因,即南宋军事薄弱、对金称臣以及范成大自身渴望为国尽忠的矛盾。进一步深入分析诗句,通过与其他诗歌的对比和联系,挖掘出诗人在诗句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展现了诗歌丰富的内涵。
4. 作品点评
《西瓜园》这首诗以小见大,独具匠心。诗人通过对北地物产西瓜的细腻描绘,辅以题后小注,于田园风光的表象下,巧妙寄托深沉的故国之思。诗中,轻快的田园景致与凝重的家国情怀相互映衬,形成鲜明对比,尽显“以乐景写哀”之妙,深刻体现了其高超的艺术水准。
# 该诗叙写北地的特产,以语言而求直接诉诸视觉、感觉,使形、味皆可见可知,真切朴实而徐徐道来,似毫不着力便教人留下异乡的鲜明印象。
现代山东社会科学研究院语言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乔力《范学论文集》
上一篇:宋·戴复古《江阴浮远堂》
下一篇:宋·徐俯《卜算子·清池过雨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