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好处是苏州":江南一带最美的地方是苏州,
# 吴中:指苏州一带地方。
"却为王程得胜游":为王事奔走我却得以纵情遨游。
# 胜游:游览佳胜。,王程:为公事而奔走的旅程。
"半世三江五湖棹":半生中三江五湖都乘船走遍,
# 棹:(zhào)船桨。,三江五湖:江河湖泊的泛称。,半世:半生。
"十年四泊百花洲":十年里四次停泊在这百花洲。
# 四泊:四次泊船。
"岸傍杨柳都相识":我跟岸边的杨柳都互相熟识了,
"眼底云山苦见留":眼前的云山执着地把我挽留。
# 苦见留:依依挽留。见留:相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不要责怪这孤舟漂泊不定吧,
# 无定处:没有固定的地方。
"此身自是一孤舟":我自己本来就是一只孤舟。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诗歌描绘了诗人因公事往返途中四次停泊平江百花洲的经历,通过“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的时空概括与“岸傍杨柳都相识”的拟人化描写,展现了半生漂泊的羁旅生涯。诗中以“孤舟”自喻,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动荡相联结,既表达了对故地风物的眷恋,又揭示了“此身自是一孤舟”的人生哲思。全诗借行旅场景抒发身世感慨,体现了杨万里将平凡见闻升华为深层生命观照的创作特色。
2. 写作手法
拟人:颈联“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赋予杨柳与云山以人的情感,借“相识”“苦见留的拟人化描写,含蓄表达诗人对故地风物的眷恋与羁旅中的孤独。比喻:尾联“此身自是一孤舟”以孤舟自喻,将个人漂泊无定的命运与南宋动荡时局相联结,使行旅感慨升华为对人生本质的哲理性思考。
3. 分段赏析
首联“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得胜游”以“好处”与“王程”的矛盾开篇,既点明苏州之美,又暗含因公事被迫停留的无奈。颔联“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以数目字对仗(半/十、三/四)与地理名词(三江五湖/百花洲),高度概括诗人半生漂泊的时空跨度,“四泊”更强化了故地重游的感慨。颈联“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借拟人手法,将杨柳的“相识”与云山的“苦留”赋予人情,既暗示诗人多次途经此地的熟悉感,又暗含对羁旅生涯的厌倦。尾联“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以孤舟自喻,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动荡相联结,“莫怨”的劝慰与“自是”的无奈形成情感张力,最终将行旅之愁升华为对人生本质的哲理性观照。全诗四联层层递进,通过时空对照与意象叠加,展现了杨万里在轻快笔调中蕴含沉郁思考的艺术特色。
# 借云山苦见留,咏作百花洲无限深情。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
上一篇:宋·李云岩《瓶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