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píng
jiāng
bǎi
huā
zhōu

朝代:宋作者:杨万里浏览量:2
zhōng
hǎo
chù
shì
zhōu
què
wèi
wáng
chéng
shèng
yóu
bàn
shì
sān
jiāng
zhào
shí
nián
bǎi
huā
zhōu
àn
páng
yáng
liǔ
dōu
xiāng
shí
yǎn
yún
shān
jiàn
liú
yuàn
zhōu
dìng
chù
shēn
shì
zhōu

译文

江南一带最美的地方是苏州,为王事奔走我却得以纵情遨游。半生中三江五湖都乘船走遍,十年里四次停泊在这百花洲。我跟岸边的杨柳都互相熟识了,眼前的云山执着地把我挽留。不要责怪这孤舟漂泊不定吧,我自己本来就是一只孤舟。

逐句剖析

"吴中好处是苏州":江南一带最美的地方是苏州,

# 吴中:指苏州一带地方。

"却为王程得胜游":为王事奔走我却得以纵情遨游。

# 胜游:游览佳胜。,王程:为公事而奔走的旅程。

"半世三江五湖棹":半生中三江五湖都乘船走遍,

# 棹:(zhào)船桨。,三江五湖:江河湖泊的泛称。,半世:半生。

"十年四泊百花洲":十年里四次停泊在这百花洲。

# 四泊:四次泊船。

"岸傍杨柳都相识":我跟岸边的杨柳都互相熟识了,

"眼底云山苦见留":眼前的云山执着地把我挽留。

# 苦见留:依依挽留。见留:相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不要责怪这孤舟漂泊不定吧,

# 无定处:没有固定的地方。

"此身自是一孤舟":我自己本来就是一只孤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泊平江百花洲》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七言律诗,收录于《诚斋集》。此诗以行旅为题材,通过描绘诗人因公事往返途中四次停泊平江百花洲的经历,抒发了半生漂泊的身世感慨。全诗语言平易却构思精巧,运用数目字对仗形成时空张力,通过移情于物的手法使景物人格化,最终以比喻收束全篇,将羁旅之愁升华为对人生本质的深刻观照。诗风轻快中见沉郁,既体现了杨万里“诚斋体”善于捕捉生活细节的灵动特质,又暗含对南宋士大夫命运的集体性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绍熙元年(1190年),杨万里被任命为借焕章阁学士接伴金国贺正旦使,负责迎送和陪伴金国来南宋祝贺元旦的使者。迎送路线南起临安,北到淮河,中经运河、长江。这一带曾是南北交锋的战场,杨万里在此途中吊古伤今,因感于自己半生的漂泊经历以及南宋的动荡局势,写下了《泊平江百花洲》。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诗歌描绘了诗人因公事往返途中四次停泊平江百花洲的经历,通过“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的时空概括与“岸傍杨柳都相识”的拟人化描写,展现了半生漂泊的羁旅生涯。诗中以“孤舟”自喻,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动荡相联结,既表达了对故地风物的眷恋,又揭示了“此身自是一孤舟”的人生哲思。全诗借行旅场景抒发身世感慨,体现了杨万里将平凡见闻升华为深层生命观照的创作特色。

2. 写作手法

拟人:颈联“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赋予杨柳与云山以人的情感,借“相识”“苦见留的拟人化描写,含蓄表达诗人对故地风物的眷恋与羁旅中的孤独。比喻:尾联“此身自是一孤舟”以孤舟自喻,将个人漂泊无定的命运与南宋动荡时局相联结,使行旅感慨升华为对人生本质的哲理性思考。

3. 分段赏析

首联“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得胜游”以“好处”与“王程”的矛盾开篇,既点明苏州之美,又暗含因公事被迫停留的无奈。颔联“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以数目字对仗(半/十、三/四)与地理名词(三江五湖/百花洲),高度概括诗人半生漂泊的时空跨度,“四泊”更强化了故地重游的感慨。颈联“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借拟人手法,将杨柳的“相识”与云山的“苦留”赋予人情,既暗示诗人多次途经此地的熟悉感,又暗含对羁旅生涯的厌倦。尾联“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以孤舟自喻,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动荡相联结,“莫怨”的劝慰与“自是”的无奈形成情感张力,最终将行旅之愁升华为对人生本质的哲理性观照。全诗四联层层递进,通过时空对照与意象叠加,展现了杨万里在轻快笔调中蕴含沉郁思考的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借云山苦见留,咏作百花洲无限深情。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李云岩《瓶花》

下一篇:宋·向子湮《相见欢·亭亭秋水芙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