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 学者:求学的人。
"师者":老师,
# 师者:“师者”二句: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 受:同“授”,传授。,所以:用来……的、凭它(他)来……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
# 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
"孰能无惑":谁能没有疑惑?
"惑而不从师":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
"其为惑也":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
# 其为惑也:它们作为疑惑。其,它们,指不跟从老师学习而遗留下的问题。
"终不解矣":就始终不能解开。
"生乎吾前":生在我前面,
# 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
# 闻:知道,懂得。
"吾从而师之":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 从而师之:跟随他学习,即以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
"生乎吾后":生在我后面,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
"吾从而师之":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吾师道也":我学习的是道,
# 吾师道也:我学习的是道。师,学习。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庸,发语词,表示反问语气,难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独。
"是故无贵无贱":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
# 无贵无贱:意思是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不分。
"无长无少":无论年纪大小,
"道之所存":道理存在的地方,
# 道之所存:“道之”二句: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师之所存也":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嗟乎":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 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
"古之圣人":古代的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
# 出人:超出一般人。
"犹且从师而问焉":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
# 犹且:尚且,还。
"今之众人":现在的一般人,
# 众人:一般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
# 下:不如,名作动。
"而耻学于师":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 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
"是故圣益圣":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
# 圣益圣:“圣益”二句: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愚益愚":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为圣":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
"愚人之所以为愚":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
"其皆出于此乎":大概都出于这吧?
"爱其子":(人们)爱他们的孩子,
"择师而教之":就选择老师来教他;
"于其身也":(但是)对于他自己呢,
# 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则耻师焉":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
# 耻师:以从师学习为耻。
"惑矣":真是糊涂啊。
# 惑矣:(真是)糊涂啊!惑:糊涂。
"彼童子之师":那些孩子们的老师,
# 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童子,未成年的男子。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
#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教给他书本的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
"句读之不知":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
# 句读之不知:不明句读。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之,提宾标志。
"惑之不解":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
"或师焉":有的向老师学习,
# 或师焉:“或师焉”二句: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或:指代“句读之不知”。
"或不焉":有的不向老师学习,
# 或:指代“惑之不解”。不,同“否”。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
#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遗,丢弃,放弃。
"吾未见其明也":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
# 百工:泛指各种工匠。,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不耻相师":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 不耻相师: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相师:拜别人为师。
"士大夫之族":士大夫这类人,
# 族:类。
"曰师曰弟子云者":(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
# 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云者,如此之类。
"则群聚而笑之":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
"问之":问他们(为什么讥笑),
"则曰":就说:“
"彼与彼年相若也":他和他年龄差不多,
# 年相若:年龄差不多。
"道相似也":道德学问也差不多,
"位卑则足羞":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
# 位卑则足羞:“位卑”二句: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
"官盛则近谀":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
# 谀:谄媚奉承。,盛:高大。
"呜呼":唉!
"师道之不复":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
# 复:恢复。
"可知矣":就可以明白了。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
"君子不齿":君子们不屑一提,
# 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齿,并列、排列。,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
# 乃:竟,竟然。
"其可怪也欤":真是令人奇怪啊!
# 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难道,表反问。欤,语气词,表感叹。
"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 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师: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
"孔子师郯子、":孔子曾师从郯子、
# 郯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
"苌弘、":苌弘、
# 苌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过音乐方面的事情。
"师襄、":师襄、
# 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曾跟他学过琴。
"老聃":老聃。
# 老聃:即老子,孔子曾向他问过礼。
"郯子之徒":郯子这些人,
# 郯子之徒:郯子那些人(指上面说的四个人)。徒,同类的人。
"其贤不及孔子":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 贤:才德优秀。
"孔子曰":孔子说:
"三人行":几个人一起走,
# 三人行:“三人行”二句:语出《论语·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则必有我师":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
# 不必:不一定。
"师不必贤于弟子":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 贤:超过。
"闻道有先后":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
"术业有专攻":学问技艺各有专长,
# 专攻:专门学习或研究。攻,学习、研究。,术业:学术技艺。
"如是而已":如此罢了。
"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蟠,
# 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韩愈的弟子,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年十七":年龄十七,
"好古文":喜欢古文,
# 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六艺经传:六艺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此为古说。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古称解释经书的著作。通,全面。
"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拘束,
# 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
"学于余":向我学习。
"余嘉其能行古道":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
# 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嘉:赞许,嘉奖。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
"作《师说》以贻之":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 贻:赠送,赠予。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议论文,也是一篇针砭时弊的论学散文。文章围绕从师求学的必要性与原则展开论述,通过正反事例对比,批判“耻学于师”的不良世风,表达了作者振兴儒教、革新师道的决心,同时展现出不顾世俗、坚守正道的精神。
2. 写作手法
引用论证:“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引用孔子名言,以儒家圣人的言论作为理论依据,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观点。通过权威引用,打破“师道尊严”的世俗偏见,自然推导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使论证更具公信力。对偶:“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前半句讲“古之圣人”超越常人却从师问学,后半句讲“今之众人”远不及圣人却耻于从师;“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犹且从师”与“耻学于师”形成正反对照,句式工整,节奏铿锵。通过对偶强化古今对比,凸显“耻学于师”的荒谬,使论点在鲜明的反差中更具冲击力。顶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前句结尾的“惑”字作为后句开头,形成“惑→惑”的语义蝉联,使“无惑—从师—解惑”的逻辑链条更紧密,语气连贯,层层推进。借助顶真的连贯性,强化“从师解惑”的必然性,让论证如行云流水,自然引导读者接受“人必从师”的观点。对比: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圣人与众人的对比;“圣益圣,愚益愚”,通过行为与结果的反差,批判“耻师”风气的危害。
3. 分段赏析
文章开篇即以“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断确立纲领,紧接着以“传道受业解惑”高度概括师者职能,从“解惑”的现实需求与“传道”的本质属性双重维度,推导出“人非生而知之,必从师而学”的必然性,最终落脚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这一段落以顶真笔法串联逻辑链条,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的蝉联句式,使论证如江河奔涌,既奠定立论根基,又暗伏对“今之学者”的批判锋芒,形成先声夺人的论辩气势。在批判环节,文章以三层对比构建起锋利的思辨网络:其一是“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纵向对照,圣人“出人甚远仍从师问学”与众人“下圣人甚远却耻于从师”的行为反差,直接导出“圣益圣,愚益愚”的尖锐结论;其二是士大夫“爱其子择师而教”与“于其身则耻师”的自我矛盾,以“小学而大遗”的荒谬揭示价值错位;其三是巫医乐师百工“不耻相师”与士大夫“群聚而笑之”的阶层对比,用“君子不齿者反智于君子”的现实悖论,撕开世俗偏见的虚伪面具。韩愈分别以“愚”“惑”“可怪”等词点睛,使批判兼具理性锋芒与情感张力。在破立结合的论证中,文章继而以“圣人无常师”的命题展开正面论述。借孔子师郯子、苌弘等史实,辅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经典引用,推导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突破性观点。这不仅是对“道之所存”原则的深化,更以“闻道先后,术业专攻”的辩证认知,彻底颠覆了士大夫以“位卑”“官盛”论师道的陈腐逻辑,使师道理论摆脱等级桎梏而回归本真。从行文风格看,《师说》虽属平易畅达一路,却蕴含雄浑气势。这种气势首先源于理论的自洽性——首段“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如截奔马,“圣人无常师”章节“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论断如高屋建瓴,严密逻辑本身即形成不可辩驳的力量;其次得益于硬转直下的文势,从“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慨叹,到“爱其子”的现实批判,再到“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阶层对照,段与段间无过渡衔接,如奇峰陡起,直抒胸臆,恰是韩愈“雄直峭兀”文风的典型呈现。结尾以李蟠“能行古道”收束,既回应开篇“古之学者”的立论,又以“表彰古道”的形式,将批判锋芒隐于褒扬之中,使全文在回环往复中完成对师道精神的重塑。
4. 作品点评
全文篇幅虽短,却意涵深远、论域广阔。其论点清晰明确,结构严整有序,说理精辟透彻,兼具强大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词,愈以是得狂名。又《答严厚舆论师道书》: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人之所见有异同,吾子无以韩责我。
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 余观退之《师说》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其言非好为人师者也。学者不归子厚,归退之,故子厚有此说耳。
宋朱熹《朱子考异》
# 前起后收,中排三节,皆以轻重相形。初以圣与愚相形,圣且从师,况愚乎?次以子与身相似,子且择师,况身乎?次以巫医、乐师、百工与士大夫相形,巫、乐、百工且从师,况士大夫乎?公之提诲后学,亦可谓深切著明矣。而文法则自然而成者也。
宋黄震《黄氏日抄》
# 此篇有诗人讽喻法,读之自知师道不可废。
元程端礼《昌黎文式》
# 昌黎当时抗师道,以号召后辈,故为此倡赤帜云。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
# 师道立则善人多。汉世经学详明者,以师弟子相承故也。宋代理学昌明者,以师弟子相信故也。唐时知道者,独有一韩子,而当时又少肯师者,即如张文昌、李习之、皇甫持正,韩子得意弟子也,然诸人集中亦鲜推尊为师者,况其它乎?以此知唐时气习最重,故韩子痛切言之。唐学不及汉宋者,亦以此也。
清蔡世远《古文雅正》
# 题易迂,就浅处指点,乃无一点迂气。曾、王理学文,似未解此。又云:以眼前事指点化诲,使人易知,颇与《讳辩》一例。
清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昌黎先生全集录》
# 大意是欲李氏子能自得师,故一起提出师之为道,以下便说师无长幼贵贱,惟人自择。借写时人不肯从师,历引童子、巫医、孔子喻之,总是欲其能自得师。劝勉李氏子蟠,非是訾议世人。
清孙琮《山晓阁选唐大家韩昌黎全集》
# 此文如常山蛇势,救首救尾,段段有力,学者宜熟读。
清爱新觉罗·玄烨《古文渊鉴》引洪迈
# 其行文错综变化,反复引证,似无段落可寻。一气读之,只觉意味无穷。
清林云铭《韩文起》
# 通篇只是“吾师道也”一语,言触处皆师,无论长幼贵贱,惟人自择。因借时人不肯从师,历引童子、巫医、孔子喻之,总是欲李氏子能自得师,不必谓公慨然以师道自任,而作此以倡后学也。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 师者,师其道也,年之先后,位之尊卑,自不必论。彼不知求师者,曾百工之不若,乌有长进哉!《说命》篇曰:“德无常师。”朱子释之,以为天下之德,无一定之师,惟善是从。则凡有善者,皆可师,亦此意也。
清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
# 自“人非生而知之者”至“吾未见其明也”,言解惑。自“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至“如是而已”,言授业。而皆以传道贯之,盖舍授业无所谓传道也。
清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古文约选》
# 柳子谓韩子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作《师说》,故知“师道不传”及“耻”“笑”等字,是著眼处。世不知古必有师,徒以为年不先我,以为不必贤于我,风俗人心,浇可知已。韩子见道于文,起衰八代,思得吾与,借李氏子发所欲言,不敢以告年长而自贤者,而私以告十七岁人,思深哉。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
# “无贵无贱”,见不当挟贵;“无少无长”,见不当挟长;“圣人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见不当挟贤。后即此三柱而申之。童子之师是年不相若者,引起世俗以年相若相师为耻;巫医、乐师、百工是无名位之人,引起世俗以官位不同相师为耻,而语势错综,不露痕也。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引李锺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