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píng
diào
sān
shǒu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yún
xiǎng
cháng
huā
xiǎng
róng
chūn
fēng
jiàn
huá
nóng
ruò
fēi
qún
shān
tóu
jiàn
huì
xiàng
yáo
tái
yuè
xià
féng
zhī
hóng
yàn
níng
xiāng
yún
shān
wǎng
duàn
cháng
jiè
wèn
hàn
gōng
shuí
lián
fēi
yàn
xīn
zhuāng
míng
huā
qīng
guó
liǎng
xiāng
huān
cháng
jūn
wáng
dài
xiào
kàn
jiě
shì
chūn
fēng
xiàn
hèn
chén
xiāng
tíng
běi
lán
gān

译文

见到云就联想到她华艳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如此天姿国色,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贵妃美得像一枝带露牡丹,艳丽凝香,那朝为行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与之相比也只能是枉断肝肠。借问那汉宫中谁能与她相比,就算赵飞燕,也只有凭藉着新妆才差可与之比方。绝代佳人与红艳牡丹相得益彰,常常使得君王满面笑容不停观看。动人姿色似春风能消无限春愁春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逐句剖析

"云想衣裳花想容":见到云就联想到她华艳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

# 云想衣裳花想容:悬想之辞,谓贵妃之美。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想:向往。

"春风拂槛露华浓":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 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槛:栏杆。

"若非群玉山头见":如此天姿国色,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

#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若非: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会向瑶台月下逢":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 瑶台:传说中西王母所居宫殿。,会:应。

"一枝红艳露凝香":贵妃美得像一枝带露牡丹,艳丽凝香,

# 红艳:集作“秾”,鲜红的牡丹花。

"云雨巫山枉断肠":那朝为行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与之相比也只能是枉断肝肠。

# 云雨巫山:传说中三峡巫山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借问汉宫谁得似":借问那汉宫中谁能与她相比,

"可怜飞燕倚新妆":就算赵飞燕,也只有凭藉着新妆才差可与之比方。

# 倚新妆:形容女子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倚,穿着、依凭。,飞燕:赵飞燕,西汉皇后。,可怜:犹可爱、可喜之意。

"名花倾国两相欢":绝代佳人与红艳牡丹相得益彰,

# 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倾:倒、斜。,名花:牡丹花。

"长得君王带笑看":常常使得君王满面笑容不停观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动人姿色似春风能消无限春愁春恨,

# 春风:指唐玄宗。,解释:解散、消解之意。释,即消释、消散。一作“识”。

"沉香亭北倚阑干":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 阑干:即栏杆。,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在唐兴庆宫龙池东。故址在今西安市兴庆公园内。沉,一作“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清平调词三首》是一组七言乐府诗。第一首从空间维度着笔,以牡丹花喻杨贵妃的绝代容姿;第二首从时间维度切入,展现杨贵妃备受君王宠爱的境遇;第三首总括前两首,将牡丹、杨贵妃与君王巧妙勾连,浑然一体。全诗构思精妙,辞采华美,着力于花与人的交融互衬,营造出人花相映、朦胧惝恍的艺术境界,足见诗人炉火纯青的创作造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晚唐五代史料记载,唐玄宗天宝二年或三年的春日,兴庆宫沉香亭畔牡丹盛放,红紫粉白交相辉映。玄宗携杨贵妃乘兴而至,玄宗骑着神骏的照夜白马,贵妃则由宫女簇拥着乘步辇缓缓随行。亭外,伶人们早已整装待发,笙箫鼓乐齐备,只等一声令下便歌舞助兴。​正当众人沉醉于花容月色之时,玄宗忽然抬手示意暂停,朗声道:“今日赏国色天香,伴倾国佳人,岂能以旧乐词敷衍?”言罢,即刻命人持金花笺,快马宣召翰林待诏李白入宫,要求当场创作新乐章。​彼时李白尚在城中酒肆酣饮,醉意朦胧间接旨入宫。他接过金花笺,稍作思索,便倚靠着沉香亭的朱柱,笔锋如游龙,顷刻间三首《清平调》跃然纸上。诗成之时,李龟年接过诗稿,一展金嗓高歌,贵妃手持西域进贡的颇梨七宝杯,斟满西凉州葡萄美酒,笑意盈盈聆听;玄宗更是亲自执玉笛,和着歌声伴奏,每至曲调转换处,特意放慢节奏,让乐声更显婉转悠扬。曲终,贵妃以绣巾掩唇拜谢,而李白自此更得玄宗青眼,在翰林院中声名愈盛。 《全唐诗》题注:“天宝中,白供奉翰林。禁中初重木芍药,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移植于兴庆池东沈香亭。会花开,上乘照夜白,太真妃以步辇从。诏选梨园中弟子尤者,得乐一十六色。李龟年以歌擅一时,手捧檀板,押众乐前,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遂命龟年持金花牋,宣赐李白,立进《清平调》三章。白承诏,宿酲未解,因援笔赋之。龟年歌之,太真持颇梨七宝杯,酌西凉州蒲萄酒,笑领歌词,意甚厚。上因调玉笛以倚曲,每曲徧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太真饮罢,敛绣巾重拜。上自是顾李翰林尤异于(他)学士。”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乐府诗,也是一首咏物抒情诗。第一首写杨贵妃容颜与牡丹相映生辉;第二首写其受宠之态;第三首写人花交融的美好图景,抒发了诗人对极致美的惊叹与对盛世繁华的歌颂。

2. 写作手法

比喻:诗中以云喻衣、花喻容,“云想衣裳花想容”将杨贵妃的仙姿与自然物象融合,凸显其风华绝代。以“群玉山”“瑶台”喻仙境,言其美如神女,非人间所有。第二首以“秾艳露凝香”的牡丹喻贵妃,又以赵飞燕倚妆衬其风姿,用典中见比喻,将人与花、古与今勾连,既赞其容貌,又暗合宫廷华贵氛围,比喻奇绝且贴合人物身份,尽显李白浪漫诗风。虚实结合:三首诗虚实相生。“云想衣裳花想容”实写花容,虚摹仙姿;“群玉山”“瑶台”以虚拟仙境衬贵妃之美。第二首“秾艳露凝香”实绘牡丹,“云雨巫山”借楚王梦虚写其魅力;“汉宫飞燕”虚典实比,以古喻今。末章“名花倾国”实写君臣同赏,“解释春风”虚化愁绪,以沉香亭实景收束,虚实交织中,既绘眼前花妃相映之景,又拓仙境古事之想象空间,浑然天成。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云想衣裳花想容”以奇绝比喻开篇,云与衣、花与容的双重映射浑然天成。细究“想”字,既含“像”的类比,更藏“联想”的动态——当天边流云掠过,便让人想起贵妃罗裙的飘逸;庭前牡丹绽放,又自然映出她容颜的娇柔。这种互文式比喻,让衣裳与云霞共舞,容颜同花光竞艳,不着一字而富贵风华毕现。“春风拂槛露华浓”以景衬人。春风轻拂栏杆,露珠润泽花瓣,表层是写自然春光的温柔,实则以“春风”喻帝王恩宠,“露华浓”暗指贵妃圣眷正浓。诗人捕捉到花瓣凝露的刹那光泽,将其转化为贵妃面若敷粉的鲜活肌理,夸张中见细腻——那不是人间女子的脂粉气,而是得天地精华滋养的剔透之美。后两句由现实场景转入神话场景。“群玉山”与“瑶台”典出《穆天子传》,本是西王母居所,诗人却以“若非...会向...”的选择句式,将贵妃比作瑶池仙子。当“群玉山头见”的缥缈与“瑶台月下逢”的朦胧叠加,美人身影便在现实与幻境间摇曳:她是沉香亭畔的杨贵妃,更是月光下衣袂翻飞的神女,素淡的仙山月色,恰衬得她如白牡丹般皎洁又不失雍容。​第二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一枝秾艳露凝香”承续首章花喻,却以“露凝香”深化质感。相较于首句的静态描摹,此处牡丹似带朝露颤动,香气仿佛可触可闻。这枝沾露的红花,既是眼前实景,又化作贵妃微醺的面颊——酒晕与露珠相映,色与香交融,比“露华浓”更多了几分冶艳灵动。“云雨巫山枉断肠”借楚王梦神女典故,行抑古扬今之笔。传说中神女朝云暮雨的缠绵,在此沦为“枉断肠”的空幻,只因眼前贵妃的鲜活容颜,早已超越神话想象。诗人以“枉”字轻描淡写抹去千年传说,让历史烟尘中的虚妄,反衬当下美人的真实可触。转至“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则以汉宫旧事再作映衬。赵飞燕以轻盈舞姿名动京华,却需“倚新妆”方能增色,哪及贵妃素面朝天的天然绝色?“可怜”二字似褒实贬,表面叹飞燕需妆饰加持,实则将贵妃置于历代美人之上。此处或暗合“环肥燕瘦”的体态差异,却以“倚新妆”的细节,暗示飞燕之美终是人力雕琢,不及贵妃得天独宠的风华。​第三首由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名花倾国两相欢”终揭题旨,将牡丹与贵妃并置。“两相欢”三字妙在双关:花因美人观赏而愈显娇艳,人因名花映衬而更添风姿,二者互为镜像。当“长得君王带笑看”落下,玄宗的目光成为串联花、人的金线——帝王的含笑凝视,既赏牡丹之艳,更恋贵妃之美,三者在沉香亭畔构成盛唐最华美的图景。“解释春风无限恨”以拟人化笔触转折,“春风”在此暗指君王。寻常所谓“春风恨”,本是文人伤春之语,此刻却因君王“带笑看”而烟消云散。贵妃的笑靥、牡丹的芳姿,竟有消解帝王愁绪的魔力,寥寥七字写尽后宫专宠的盛景,也隐隐透出“从此君王不早朝”的隐患,只是被盛唐气象的绚烂暂时掩盖。​末句“沉香亭北倚阑干”收束全篇,将幻境、历史拉回现实。当贵妃凭倚阑干,身后是怒放的牡丹,身前是含笑的君王,月光洒落亭角,玉笛声隐约可闻——这定格的瞬间,既是三首诗的叙事终点,更是盛唐美学的具象化呈现。栏杆分隔了内外,却框住了人间极致的富贵与美丽,让仙山瑶台的想象,最终落回沉香亭畔的真实光影。​

4. 作品点评

这三首诗辞藻浓艳瑰丽,字字如绽奇葩;最妙处在于将花与人浑然交融。“一枝红艳露凝香”等句,物我互衬,似写花光又似绘人面,言在此而意寄彼。读之如沐春风拂面,满目花影摇曳、人面朦胧,无需刻意雕琢,自然令人觉笔下既是娇艳牡丹,亦是美人如玉,意境浑然天成。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遂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学士李白,进《清平调》词三章,白欣承诏旨,犹苦宿酲未解,因援笔赋之:“云想衣裳花想容……”太真妃持颇梨七宝杯,酌西凉州葡萄酒,笑颔意甚厚,上因调玉笛以倚曲……龟年常话于五王,独忆以歌得自胜者无出于此,抑亦一时之极致耳。上自是顾李翰林大异于他学士。

唐李濬《松窗杂录》

# 太白《清平调》三章,语语藻艳,字字葩流,美中带刺,不专事纤巧。家澹斋有谓:以是诗,合得是语,所谓破空截石、旱地擒鱼者。近《诗归》选极富,何故独不收?吾所不解。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三首皆咏妃子,而以“花”旁映之,其命意自有宾主。或谓衬首咏人,次首咏花,三首合咏,非知诗者也。太白七绝以自然为宗,语趣俱若天意为诗,偶然而已。后人极力用意,愈不可到,固当推为天才。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钞》

# 太白《清平调词》“云想衣裳花想容”,二“想”字已落填词纤境“若非”,“会向”,居然滑调。“一枝浓艳”“君王带笑”,了无高趣,“小石”踩之坦涂耳。此君七绝之豪,此三章殊不厌人意

明末清初毛先舒《诗辩坻》

# 少陵《秋兴八首》,青莲《清平词》三章,脍炙千古矣。余三十年来读之,愈知其未易到。

清田雯《古欢堂杂著》

# 李白天才自然,出类拔萃,然千古与杜甫齐名,则犹有间。盖白之得此者,非以才得之,乃以气得之也。……如白《清平调》三首,亦平平宫艳体耳,然贵妃捧砚,力士脱靴,无论懦夫于此战栗趑趄万状,秦舞阳壮士不能不色变于秦皇殿上,则气未有不先馁者,宁睱见其才乎?观白挥洒万乘之前,无异长安市上醉眠时,此何如气也

清叶燮《原诗》

# 《清平调》三首章法最妙。第一首赋妃子之色,二首赋名花之丽,三首合名花、妃子夹写之,情境已尽于此,使人再续不得。所以为妙。

清吴烶《唐诗选胜直解》

# 三章合花与人言之,风流旖旎,绝世丰神。或谓首章咏妃子,次章咏花,三章合咏,殊见执滞。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吕洞宾《梧桐影·落日斜》

下一篇:唐·于濆《野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