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有伯乐":世上有了伯乐,
# 伯乐: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然后有千里马":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 千里马:这里指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又被人称为“千里马”的骏马。,然后:表示接着某种情况或动作以后。
"千里马常有":千里马是经常有的,
"而伯乐不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 而:表转折。可是,但是。
"故虽有名马":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即千里马),
# 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故:因此。虽:即使。名:名贵的。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屈辱,
#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祗:同“衹(只)”,只、仅。辱:受屈辱。于:表被动。奴隶人:奴仆。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槽枥:马槽。槽,盛草类、豆类等饲料的器具。枥,马厩,马饮食和宿歇的处所。于:在。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 不以千里称也:指人们并不知道。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
"马之千里者":日行千里的马,
# 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 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泛指谷类。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或:有时。,一食:吃一次。食: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 能千里:能走千里。,其:指千里马,代词。,知:懂得,了解,认识。,食马者:喂马的人。食:同“饲”,喂。下文“而食”“食之”中的“食”读音和意思与此相同。
"是马也":(所以)这样的马,
# 是:这样,指示代词。
"虽有千里之能":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
# 能:才能。,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
"食不饱":却吃不饱,
"力不足":力气不足,
# 足:足够。
"才美不外见":(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
# 才美不外见:出众的才能不能表现在外。才美,出众的才华。才:才能。美:美好的素质。外见:表现在外面。见:同“现”,显露、表现。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办到,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要与普通马一样奔跑尚且不可能办到。且:犹,尚且。欲:想要。常马:普通的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不可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又)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 千里:指日行千里。,能:能够。,求:要求。,安:怎么。
"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 不以其道: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策之:用马鞭赶他。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之,代词,指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 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材,才能、才干。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尽:竭尽,发挥出。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鸣:马嘶。之:助词,无实义。不译。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执策而临之":(反而)拿着鞭子面对它,
# 执策而临之:拿着马鞭来到它的面前。执策:拿着马鞭。执:拿。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面对着马。临,面对。
"曰":说:
"天下无马":天下没有千里马!
"呜呼":唉!
#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 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
"其真不知马也":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 知:懂得,了解,认识。,其:表示推测语气。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描写了“伯乐与千里马”的依存关系,从而体现了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2. 写作手法
比喻:文中多用比喻,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比喻用法最为突出,作者以千里马代表那些具备卓越才能的人,他们如同千里马般有着非凡的潜力;而伯乐则象征着能够慧眼识珠、发现并重用人才的人。此句通过这一比喻,深刻地指出了现实中人才众多,却缺乏能够赏识和任用他们的人,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与对不识人才者的批判。
3. 分段赏析
文章开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此为前提,实则有悖常理。毕竟物质决定意识,伯乐擅长相马的知识与经验,必然源自对自然界中千里马的观察、接触,而后逐步归纳总结而来。故而,有人认为韩愈此句本末倒置。的确,从常理出发,这句话无疑是错误的。但倘若将其视作诗性表达,却不失为发人深省的警句,饱含感慨的名言。毕竟,世上具备伯乐这般识马能力的人实在寥寥无几。紧接着,诗人于下文径直点明主旨,酣畅淋漓地倾诉千里马所遭受的无尽委屈。正因为“伯乐不常有”,众多千里马不仅难遇一位普通水准的牧马人,反而“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饱受无知之徒的欺侮。更令人痛心疾首的是,这些宝马竟成群地在槽枥之间死去,其遭遇之凄惨,结局之悲凉,绝非笔墨能够详尽描绘。当然,它们死不瞑目,因为无人将这些极具价值的骏马称作千里马,它们的逝去似乎也无人在意。“不以千里称也”,其中蕴含着这样的意味:连对它们抱有同情的人都不存在,更遑论对其死亡表示遗憾、惋惜与痛心了。从文章表面观之,诗人似已阐述得极为透彻,实则其中蕴含着诸多难以言表的辛酸痛楚,看似畅快淋漓,实则内涵丰富,含蓄蕴藉,颇具抒情诗的韵味。诗人着重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者相互对照,既展现出千里马的抑郁愤懑,又凸显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当千里马缺乏有利的客观条件时,便如同英雄无用武之地,即便想要施展才能,也往往有力无处使,甚至到了无力可施的境地。如此一来,它连普通马都比不上,更别提实现日行千里的特殊能力了。所以,它的待遇不如“常马”,遭受屈辱乃至屈死也就不足为奇,难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不仅如此,这般连“常马”都不如的千里马,因未能恪尽职守,还会遭受严厉的责难与惩罚,常常无故被痛打——“策之不以其道”,在待遇方面更是恶劣——“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上看,“食马者”并非伯乐,不懂马的心意;实则深层次蕴含着怀才不遇之人面对愚昧专横的统治者,申诉亦无济于事的无奈。文章至此,诗人似觉意犹未尽,于是又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从“人”的角度进一步深入表达。这不仅使文章更为生动深刻,也彰显出诗人愈发愤激的情感。诗人并未即刻指责这种不识马的“人”有眼无珠,而是让其面对千里马不懂装懂,发出貌似悲天悯人的感慨:“天下无马!”意思是,这类“人”在自认为并无过错,并非不想选拔人才,亦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只是无奈贤人贤才太过稀少,无处寻觅,亦无处安置:“天下哪有真正的人才啊!”明明是“人”自身存在问题,却将结果归咎于条件的不如意。眼前明明是一匹被折磨得不成样子的千里马,却对其发出“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它不过是连“常马”都不如的劣马。这不仅是绝妙的讽刺,更是极其严厉的论述。至此,文章已水到渠成,诗人这才站出来点明主旨,以“呜呼”以下三句作结,将“无马”与“不知马”这对矛盾呈现出来,极尽沉郁顿挫。
4. 作品点评
文章始终紧扣主题,论述中既有正面深入的阐释,又巧妙运用反讽手法,展现出作者独特的思考与表达。在正面说理部分,作者层层剖析,逻辑严谨,将道理阐释得清晰透彻;而反讽之处,又以犀利的笔触,精准揭示现象本质,引发读者深刻反思。全文以比喻贯穿始终,表面围绕“马”展开叙述,实则另有所指,言在此而意在彼,含蓄蕴藉的表达方式赋予文章丰富的解读空间,令人反复品味。文中对内容的处理,充分展现出作者高度的凝练能力,将复杂的思想与情感,巧妙地凝聚于有限的篇幅之中,体现出韩愈在写作上深厚的功底与独特的艺术造诣。读者能感受到文章中作者起伏变化、深沉悲凉的情感流动,也会被其简洁凝练、精准有力的笔墨打动。
# 言世未尝无逸俗之贤。
宋黄震《黄氏日抄》卷五十九
# 此篇主意谓英雄豪杰必遇知己者,尊之以高爵,食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其才斯可以展布。
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卷五
# 借伯乐相马隐寓世无知我,开口一句便已说破,下只承此意,反写二段,然后重提笔起,写出一段感慨淋漓的文字来,遥遥千古,同声一叹。
清孙琮《山晓阁唐宋八大家选·韩昌黎集》卷四
# 淋漓顿挫,言之慨然。
清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卷三
# 一直说下,而归宿于“不知”。老泉论齐之治,不曰管仲,而曰鲍叔,以此也。嗟乎!山林草泽中所埋没将相之才者,可胜道哉!而四举礼部仅一得、三选吏部卒无成者,亦同斯慨息矣。
清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昌黎先生全集录》卷一
# 此以千里马喻贤士,伯乐喻贤相也。有贤相,方可得贤士。故贤相之难得,甚于贤士。若无贤相,虽有贤士,或弃之而不用,或用之而畀以薄禄,不能尽其所长,犹之乎无贤士也。淮阴侯遇汉高,酂侯谓仅以为将,亦必不留。盖非大将不能成大功,非为尊官厚禄计也。末以时相不知贤士作结,无限感慨。
清林云铭《韩文起》卷八
# 此篇以马取喻,谓英雄豪杰必遇知己者,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斯可展布其材。否则英雄豪杰亦埋没多矣。而但谓之天下无才,然耶?否耶!甚矣,知遇之难其人也。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
# 此言士待知己者而伸,在上者无所辞其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翻转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抉入一层。“策之不以其道”以下,不当岂任,不尽其用,总归于“不知人”。“其真无马邪”,“有”“无”二字前后关锁。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读韩集》卷二
# 专为怀才不偶者长气。然士君子亦求其在我而已,何忧焉。
清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
# 全注意伯乐对短驭者摅愤,只起句正说,通身是慨,气自惊然。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四十七
# 谓千里马不常有,便是不祥之言。何地无才,惟在善使之耳。
清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卷八
# 看其凡提唱千里马者,七便有七样,转变处风云倏忽,起伏无常。韵短势长,文之极有含蓄者。
清过珙《详订古文评注全集》卷七
# 满腔郁勃,出之以盘旋曲折。
清王符曾《古文小品咀华》卷三
# “千里”二字凡七唤,感慨不遇,令人读之,几为湿遍青衫。结末“执策而临”一语,绝似小人蔽才口角,何等隽永。此篇以千里马自喻,以伯乐喻知己,总言知己之难遇也。分作无数转折,与麟、龙之说大抵同一意,同一笔。文公之文,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所谓狮子搏象用全力,搏兔亦用全力者。如此小品,亦见其生龙活虎之态。《辑评》云:“起如风雨骤至,结如烟波浩渺,寥寥短幅,变态无常。而庸耳俗目,一齐写尽矣。”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诚以德为性所固有,非若力之赋于生初,而犹待培于生后也。是以骥之为骥,知之而性无所加,不知而性无所损。修其在己,听其在人。辱于奴隶,弗顾也;死于槽枥,不惜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计也。文公所说千里马,食以千里则马显,食非千里则马晦。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己,而听于人。虽马犹是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
清李云程《古文笔法百篇》卷九
# 通篇两用“不知”字,有千钧之力,“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句,是糟蹋国士之爰书。“其真不知马耶”句,是国士辩冤之诉词。入手用伯乐与千里马,打成一团,说无伯乐即无马,见得马是常有,无伯乐便无有,有之令人摧抑而死,仍算无有,一开场便沉痛极矣。“不以千里”一语,是代千古才人极屈,亦是昌黎自家极屈,说到此,悲梗不复成声矣。其下若更作衰飒语,文气便衰衄矣。忽然叫起“马之千里者”,五字,如半空起一焦雷。“尽粟一石”,是言有才德,便宜有爵位意,乃用人者不知其才德,犹饲马者不知其千里,至求常马之获,且不可得,欲施展其千里之能力,又谁知而谁许之。“安求其能千里”,与“不以千里称”,作一应和。“不以千里称”,是死后之泯然;“安求其能千里”,是生前之泯然。一生一死,没然无名,此至不平之事,乃尤有不平者,既不以道、不尽才、不通意,到也罢了,乃反斥天下之无马,小人秉权在手,抹杀无数名流,此辩无可辩之事,只好于结束处淡淡作冷语诘问。语愈冷,而意愈深,声愈悲,通篇都无火色,而言下却含无尽悲凉,真绝调也。
近代林纾《古文辞类纂选本》卷一
# 入手伯乐与千里马对举成文,似千里马已得倚赖,可以自酬其知。一跌落“伯乐不常有”,则一天欢喜都凄然化为冰冷。且说到“骈死槽枥之间”,行文到此,几无余地可以转旋矣。忽叫起“马之千里者”五字,似从甚败之中,挺出一生力之军,怒骑犯阵,神威凛然。既而折入“不知其能”句,则仍是奴隶人作主,虽有才美,一无所用,兴致仍复索然。至云“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求”二字,犹有须斯生机,似主者尚可以尽,意尚可以通。若但抹煞一言曰:“天下无马。”则一朝握权,怀才者何能与抗。故结穴以叹息出之,以“真无”“真不知”相质问,既不自失身分,复以冷隽语折服其人,使之生愧。文心之妙,千古殆无其匹。
近代林纾《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
上一篇:唐·颜真卿《劝学》
下一篇:唐·白居易《观刈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