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灯火五更鸡":三更挑灯夜读,五更鸡鸣即起,
# 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更:古时夜间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为两小时。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
"正是男儿读书时":这一早一晚正是男儿读书的好时候。
"黑发不知勤学早":少年不知道早起勤奋学习,
# 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
"白首方悔读书迟":到老了后悔读书少就太迟了。
# 方:才。,白首:头发白了,这里指老年。
唐代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
颜真卿(709~784?),唐代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登甲科,曾四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历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兴元元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颜真卿与柳公权、欧阳询、赵孟𫖯合称“楷书四大家”,与柳公权并称“颜柳”。其书法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并融会贯通,形成其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被称为“颜体”。其能诗文,长于碑志。墨迹有正书《自书告身贴》,行书《祭侄文稿》,碑刻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等。后人辑有《颜鲁公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劝学的七言绝句。此诗以深夜灯火、凌晨鸡鸣的场景与黑发变白首的对比,劝人珍惜年少时光勤奋读书,莫等老来悔恨,表达了劝学励志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黑发”所代表的青年时期与“白首”所代表的老年时期相对比,以青年时不懂得勤奋学习的状态,对照老年时才悔恨读书太迟的情景,通过两个阶段的鲜明反差,强化了劝诫效果。借代:诗中用“黑发”借指青春年少的时期,用“白首”借指年老体衰的阶段。以头发颜色这一具体可感的特征,替代抽象的人生不同年龄段,使表达更形象生动,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与人生阶段的变化,从而深化劝人趁早学习的主旨。对偶:后两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形成对偶。“黑发”与“白首”、“不知”与“方悔”、“勤学早”与“读书迟”分别相对,词性对称,句式整齐。这种结构不仅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更通过前后句的呼应,使劝诫更有力。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描绘的是勤劳者与勤奋学子的状态:他们在三更半夜仍未停歇,灯火依旧明亮;待熄灯稍作歇息,五更天的鸡鸣便已响起,这些勤勉之人又即刻起身投入忙碌。第一句以客观存在的时间现象,点明天色尚早,自然引出第二句关于学习需勤奋早起的劝诫。第二句则是对第一句的补充与深化,意在表明年少求学时应不分昼夜地刻苦钻研,唯有通过这般努力,方能实现报家报国、建功立业的理想。后两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讲的是年轻时不懂得趁早勤奋学习,到了年老之时,即便想再努力读书,也已为时晚矣。句中“黑发”“白首”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分别代指青年与老年。诗人通过这种鲜明的对比,着重强调读书学习务必抓紧年少时光,切不可等到年老悔恨之际才想起学习。从结构上看,第三、四句构成对偶句,“黑发”与“白首”前后呼应、相互映衬,使得诗句的表达更为严谨有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语言浅显易懂却蕴含深刻道理,行文自然流畅,充满了启人深思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