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深幽":步入幽深盘曲的小路,
# 步:登上。
"正云黄天淡":正是云黄天淡,
"雪意未全休":残雪的寒意未休。
"鉴曲寒沙":一曲澄澈镜湖,映衬出水浅澎寒的槽瘦,
# 鉴曲:鉴湖一曲。《新唐书·贺知章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镜湖即鉴湖。
"茂林烟草":墙垣破败的兰亭,茂林修竹丛生衰草,尽笼在轻烟的凄柔,
# 茂林:指兰亭。王羲之《兰亭序》:“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俯仰千古悠悠":一仰一俯之间,千古岁月悠悠。
# 俯仰:又作“俛仰”。《兰亭序》“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岁华晚、":年岁已晚,
"漂零渐远":飘零的足迹越行越远,不知何处是尽头,
"谁念我、":能有谁与我、
"同载五湖舟":远遁人世的离乱,同泛五湖的一叶扁舟?
# 五湖舟:范蠡事,见《国语·越语》。
"磴古松斜":古老的石级旁,倒挂枯松的斜悠,
# 磴:指山路,石级。
"崖阴苔老":山崖背阴处布满苍苔斑驳的老朽,
# 崖阴:山边。
"一片清愁":一片凄清的景色,引起唏嘘感慨的清愁。
"回首天涯归梦":回首事,孤身飘泊天涯,家乡小路,只在魂魄牵系的归梦中,
"几魂飞西浦":几回魂飞西浦,
# 几:几度,几次。
"泪洒东州":几番泪洒东州。
# 东州:作者自注:“阁在绍兴,西浦、东州皆萁地。”
"故国山川":可如今归来故国的山河,
"故园心眼":故园的思念,
"还似王粲登楼":像王粲登楼的悲哀。
# 王粲登楼:王粲于东汉末年避乱荆州作《登楼赋》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最负他、":惹人爱怜的是、
# 负:辜负。
"秦鬟妆镜":秦望山如美人秀髻对镜湖弄妆洗梳,
# 妆镜:指镜湖。,秦鬟:指形似发髻的秦望山,在今绍兴东南。
"好江山、":江山如此美好,
"何事此时游":却蹂躏于他人之手,旧地重游为什么偏在这个时候!
"为唤狂吟老监":为我唤来那镜湖边的疏狂酒徒,
# 狂吟老监:即指贺知章。《旧唐书·贺知章传》:“知章晚年尤加纵诞,无复规检,自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遨游里巷,醉后属词,动成卷轴,文不加点,咸有可观。”此言安得有如贺监其人者,与之吟咏销忧;表示怀念友人的意思,亦是虚说。李白有《对酒忆贺监》,诗二百首,又有《重忆》诗。其《重忆》云:“稽山无贺老,却棹酒船回。”本句意略同。
"共赋销忧":我要与他一起吟诗纵饮消解一怀深重的烦忧。
宋元间文学家
周密(1232~1298?),宋元间文学家。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华不注山人、弁阳老人、弁阳啸翁、四水潜夫。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周密与吴文英(号梦窗)并称“二窗”。其词格律谨严,结构缜密,风格秀雅,工于造句。宋亡前多写湖光山色,宋亡后多抒亡国之恨与故国之思。他能诗文书画,谙熟宋代掌故。著有《草窗韵语》《𬞟洲渔笛谱》《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云烟过眼录》《浩然斋雅谈》等,编有《绝妙好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词。上阕描绘了冬日登蓬莱阁所见的阴沉萧索之景,衬托出作者抑郁沉重的心境,并喟叹身世飘零;下阕则直抒胸臆,回忆流亡岁月对故乡的思念,面对故园山河却已易主,抒发了国破家亡的巨大创痛。全词借景与典,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眷恋、亡国之悲以及身世的哀愁。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上阕描绘冬云凝重、鉴湖衰败等萧索之景,烘托出作者抑郁沉重的心境与身世飘零之叹;下阕以“秦鬟妆镜”等美丽江山之景,反衬国破家亡的巨大创痛,将情感融于景色描写中。用典:此词处处用典,又贴切无痕,如“还似王粲登楼”一句巧妙运用王粲于东汉末年避乱荆州作《登楼赋》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的典故,借此传达作者面对江山易主、国破家亡的沉痛之情。烘托:上阕以“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的阴沉天气,“鉴曲寒沙,茂林烟草”的萧瑟衰败之景,从环境氛围层面,烘托出作者抑郁沉重的心情、对世事变迁的感怀及个人身世飘零的哀伤,让情感与景相融,自然传递内心复杂情绪。铺垫:上阕写登山入阁、沿途萧瑟之景及个人身世飘零的慨叹,为下阕抒发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做铺垫。先以景与个人情营造氛围、积蓄情感,使下阕对家国的悲痛抒发更自然、深沉,让全词情感层次推进合理,逻辑连贯。借古伤今:“鉴曲寒沙,茂林烟草,俯仰千古悠悠”三句,写鉴湖、兰亭,这些历史上名士栖游的胜地,如今尽是萧瑟衰败之景。词人借古时名士雅集的繁华,对照当下的荒芜,由眼前景触发对历史变迁、世事无常的伤怀。“俯仰千古悠悠”,在对古今的观照中,感慨岁月流转,往昔盛景不再,以古之繁华衬今之萧瑟,抒发对朝代更迭、家国兴衰的深沉叹惋,借历史遗迹的衰败,传递对南宋王朝覆灭的痛惜,将个人身世飘零与家国沦亡之悲相融合,借古事、古景,伤今时、今情。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下阕“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用“秦鬟妆镜”般美好的江山,反衬国破家亡的惨痛。美好江山与悲惨现实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亡国之痛,使情感表达更具冲击力,强化词中深沉的悲慨。
3. 分段赏析
上阕“步深幽。正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鉴曲寒沙,茂林烟草,俯仰千古悠悠。岁华晚、飘零渐远,谁念我、同载五湖舟?磴古松斜,崖阴苔老,一片清愁。”紧扣“登阁”,借景与叙事抒发复杂情感。“步深幽”三字,简洁勾勒进山登阁的过程,山路曲折、渐入幽深,似缓缓展开的序曲,从叙事自然带出清冷景物,给人压抑之感。“正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正”字引领,写冬云凝重、天色昏黄,雪欲落未停,以阴沉天气烘托作者抑郁沉重的心情。“鉴曲寒沙,茂林烟草,俯仰千古悠悠”,描绘登阁所见:鉴湖、兰亭这些历史上名士栖游之地,如今满是萧瑟衰败。人文与自然景观相融,巧妙完成从景到情的过渡,触发词人抚今追昔的感慨,“千古悠悠”浓缩岁月沧桑。这几句借环境烘托心理,“俯仰千古”是对世事的感怀。“岁华晚、飘零渐远,谁念我、同载五湖舟”,如果说“俯仰千古悠悠”是对世事的感怀,那么接下来“岁华晚”三句就是对个人身世的慨叹:晚年漂泊、远离故乡,孤独无依,又有谁会同情我,理解我,愿与我一起泛舟五湖?这几句语促情急,层层递进,暗用范蠡泛舟的典故,抒发寂寞伤怀,也吐露对前途归宿的隐忧,层层递进,曲折展现对现实的态度。“磴古松斜,崖阴苔老,一片清愁”,写蓬莱阁往昔是登览胜地,如今游人稀少、繁华不再,只剩倾斜的老松、厚积的青苔。荒芜落寞之景,象征王朝沉沦、山河破败。“一片清愁”直抒胸臆,收束上阕,也点明前文感怀的根源。下阕“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为唤狂吟老监,共赋消忧”聚焦“故国之思”,抒发对故国山河的感怀,对宋朝大好江山丧失的痛惜。“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回忆漂泊中魂牵梦绕故乡,泪水洒落东州西浦。“回首”牵引出流亡岁月,“魂飞西浦,泪洒东州”互文见意,极写对故乡故都的刻骨思念。以昔日思情为铺垫,反衬今日登阁心境——本以为归乡会惊喜落泪,实则面对故土山川依旧,心中却满是王粲《登楼赋》中“虽信美而非吾土”的悲酸,真切传递江山易主、国破家亡的剧痛。“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痛惜辜负了如画江山,为何偏在亡国后才重游。“秦鬟妆镜”用艳丽词藻赞江山之美,反衬亡国之痛。“辜负”二字满含自悔自恨,正面悲叹美好江山与悲惨现实相遇的悲酸,反面藏着难以直言的创痛。“何事此时游”的质问饱含自悔与无奈,曲笔传情,悲慨深沉。末尾“为唤狂吟老监,共赋消忧”,词人欲召唤贺知章一同赋诗消愁,看似自我排遣,实则凸显忧愁难消,与上阕“一片清愁”呼应,让沉痛之情在含蓄中更添深沉,将难以排遣的悲情推向深处,委婉表达遗民对故国的眷恋与隐痛。
4. 作品点评
《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这首词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以阴沉萧瑟的冬日景象,抒发了作者国破家亡后四处漂泊的忧思。上阕描绘的萧索冬景里,处处渗透着遗民的哀伤,暗含国土沦亡的悲痛。下阕则转为直接抒发情感。“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几句,如打开情感的闸门,尽情倾诉内心积压的哀伤。但写到“还似王粲登楼”时,情感稍作停顿,到“好江山、何事此时游”,悲愤之情达到顶点。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说要呼唤“四明狂客”贺知章一起吟诗,看似情绪缓和,实则更显忧愁难消。这种层层推进、回环往复的写法,呈现出情思哀婉、沉郁顿挫的风格。该词作词中意象缜密,写景空远且抒情婉曲,充分彰显作者深厚词学功底和创作才力,是宋末遗民词的代表之一,真切反映时代下文人的黍离之悲,一直被推为《草窗词》的压卷之作。
# 苍茫感慨情见乎词,虽使清真、白石为之,亦无以过,当为草窗集中压卷。
清陈廷焯《词则》
# 尽洗靡曼,独标清丽,有韶倩之色,有绵渺之思……于律亦极严谨。
清戈载《宋七家词选》
上一篇:宋·宋祁《浪淘沙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