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与人俱贬":你自定州贬官到岭南,雪浪石因此与世不闻,
# 石:指苏轼所收藏的一块墨石。
"人亡石尚存":而今你竟谢世而去,石却在故地留存。
# 人亡:指苏轼亡故。
"却怜坚重质":可爱可敬的墨石,质地是如此的坚硬凝重,
# 坚重质:指石质坚硬凝重。
"不减浪花痕":不减当年洁白的浪花状脉痕。
# 浪花痕:指墨石上的白色纹脉,如雪浪花留下的痕迹。
"满酌中山酒":我要像你当年酌酒赏石那样,把中山酒向杯中满斟,
# 中山酒:中山所产的酒。中山:定州的别称,在今河北省定县。
"重添丈八盆":还要像你当年用大盆盛石那样,重新修治雪浪斋并添置丈八盆。
# 丈八盆:苏轼盛石的盆。
"公兮不归北":你终于不愿归北与亲人团聚,客死江南也是出于避祸之心,
# 不归北:未能北归,苏轼当时在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并卒于此地。
"万里一招魂":我今只能在万里外的定州城,写此哀辞为亡友洒泪招魂。
北宋文学家、画家
张舜民(1044?~?),北宋文学家、画家。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彬县)人。治平进士,官襄乐令。因作诗嘲讽边事,被贬为监郴州酒税。元祐初,以司马光荐,任监察御史,累擢吏部侍郎。崇宁初,坐元祐党,谪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复集贤殿修撰。其慷慨喜论事,以刚直敢言称。张舜民的诗多表现出对国事民生的关切,如《打麦》描绘了农民劳作辛苦。其慷慨喜论事,善为文,南宋初晁公武谓“其文豪重有理致,而最刻意于诗”。代表作品有《画墁集》《孤愤吟》。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悼亡诗。全诗借咏石遗物串联往事,描绘了祭奠场景,结合沉痛喟叹,表达了对苏轼客死常州、魂归无依的深切哀悼。
2. 写作手法
衬托:“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诗人以石为引,巧妙自然,石存人逝的强烈反差,衬托苏轼命运的悲凉。昔日苏轼遭贬,心爱之石相伴南行,恰似天涯沦落;如今物是人非,不禁令人喟叹人不如石。双关:“不归北”一语双关,既指苏轼客死常州,也暗指其因政治局势放弃北归。诗人只能在遥远的定州,遥为挚友招魂,字里行间,饱含无尽的遗憾与悲怆。
3. 分段赏析
首联“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以人石命运交织起笔,瞬间渲染出浓郁的哀伤氛围。诗人以石为引,巧妙自然,石存人逝的强烈反差,凸显苏轼命运的悲凉。昔日苏轼遭贬,心爱之石相伴南行,恰似天涯沦落;如今物是人非,不禁令人喟叹人不如石。而对石“坚”“重”特质的赞叹,实则是对苏轼坚守本心、不为世俗所动的高尚品格的由衷钦佩。一个“俱”字,道尽世态炎凉,更添伤感,雪浪石依旧,主人却已不在,尽显物是人非之悲。中间两联围绕“石尚存”展开。“坚重质”既是对雪浪石的刻画,更是苏轼精神的写照。苏轼爱石,因其如石般具有“震霆凛霜我不迁”的气节。诗人笔下的“坚重质”,正是苏轼在险恶政治环境中坚守自我的真实映射。颈联巧妙化用苏轼《雪浪石》诗与《雪浪斋铭》,借“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再现苏轼当年“把酒坐看珠跳盆”的雅趣,以及制作“玉井芙蓉丈八盆”盛石的情景。诗人以复原友人遗物之举,寄托对友人深切绵长的思念。尾联紧扣“人亡”。“不归北”一语双关,既指苏轼客死常州,也暗指其因政治局势放弃北归。苏轼本欲依弟言居颍昌,却因徽宗朝打压元祐党人,为避祸改居常州,不料竟卒于此地,无缘与亲友相见。诗人只能在遥远的定州,遥为挚友招魂,字里行间,饱含无尽的遗憾与悲怆。
4. 作品点评
此诗在创作手法上独辟蹊径,诗人由石忆故人,托物寄情,以“贬”字统摄全诗脉络,“亡”字则如丝线般贯穿始终,行文逻辑严密,层层推进,结构紧凑。全诗虽未着一“哀”字,然字里行间弥漫的哀伤之情,却如涓涓细流,从诗句缝隙中自然流淌而出,极具感染力。
# 这首哀辞的特点在于,没有详述同苏轼的旧谊,也没有为友人猝逝而沉痛哀号,只是紧紧围绕友人的遗物、遗事,平平叙来,却充分抒发了物存人亡、睹物思人的哀悼之情。
现代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曾枣庄《宋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