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ài
huā
shēng
·
·
lóu
shàng
jiǔ
chí
chú

朝代:宋作者:张舜民浏览量:3
lóu
shàng
jiǔ
chí
chú
yuǎn
shēn
jiāng
qiáo
cuì
diào
sān
shì
cháng
ān
xià
yǐng
liú
luò
jiāng
làn
zuì
qiě
xiāo
chú
zuì
yòu
kàn
míng
mǎn
píng
shì
wèn
hán
shā
xīn
dào
yàn
yīng
yǒu
lái
shū

译文

我在楼上久久徘徊,只觉孤身飘零僻远异地,归路茫茫。打算带着这份憔悴去凭吊屈原。自己就像那长安日落时的影子,漂泊流落在江湖之间。不如痛饮大醉一场,来忘却这一切。不醉又能怎样呢。转眼间,暮色已笼罩了广袤的原野。我不禁问那刚到寒沙栖息的大雁,是否带来了远方的书信。

逐句剖析

"楼上久踟躇":我在楼上久久徘徊,

# 踟躇:同“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楼:指岳阳楼。

"地远身孤":只觉孤身飘零僻远异地,归路茫茫。

"拟将憔悴吊三闾":打算带着这份憔悴去凭吊屈原。

# 三闾:三闾大夫的简称。指屈原。

"自是长安日下影":自己就像那长安日落时的影子,

# 日下:指京都。

"流落江湖":漂泊流落在江湖之间。

"烂醉且消除":不如痛饮大醉一场,来忘却这一切。

"不醉何如":不醉又能怎样呢。

"又看暝色满平芜":转眼间,暮色已笼罩了广袤的原野。

# 暝色:暮色,夜色。

"试问寒沙新到雁":我不禁问那刚到寒沙栖息的大雁,

"应有来书":是否带来了远方的书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卖花声·楼上久踟躇》是北宋张舜民的词作。此词主题围绕着被贬谪后的羁旅愁思与家国之念。上片写诗人在岳阳楼上徘徊,感慨身处偏远之地,孤身一人,欲以憔悴之身凭吊屈原,又自叹如长安日下之影流落江湖;下片写诗人试图以烂醉消除愁绪,看到暮色笼罩平芜,询问新到寒沙的大雁是否带来书信,进一步抒发孤寂与盼归之情。运用借景抒情,如“又看暝色满平芜”,借暮色之景烘托愁绪;用典,以屈原自比,借凭吊屈原抒发自身被贬的愤懑。该词情感真挚深沉,语言质朴自然,将贬谪之苦、思乡之愁与对家国的牵挂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画家

张舜民(1044?~?),北宋文学家、画家。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彬县)人。治平进士,官襄乐令。因作诗嘲讽边事,被贬为监郴州酒税。元祐初,以司马光荐,任监察御史,累擢吏部侍郎。崇宁初,坐元祐党,谪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复集贤殿修撰。其慷慨喜论事,以刚直敢言称。张舜民的诗多表现出对国事民生的关切,如《打麦》描绘了农民劳作辛苦。其慷慨喜论事,善为文,南宋初晁公武谓“其文豪重有理致,而最刻意于诗”。代表作品有《画墁集》《孤愤吟》。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卖花声·楼上久踟躇》是北宋张舜民的词作。张舜民因在宋英宗治平二年中进士考试,为襄乐令。元丰年间,他因批评边事,被贬逐到郴州,后又辗转多地。此词是他在贬谪途中,登上岳阳楼,触景生情而作,借凭吊屈原等抒发自己被贬流落的愁苦与对朝廷的复杂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贬谪词。描绘了诗人在岳阳楼上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被贬后的孤独、憔悴,以及对故乡和朝廷的思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化用:“寒沙新到雁”化用鸿雁传书传统意象:古有“雁足传书”之说,李清照亦有“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的名句。词人问雁“应有来书”,不问“是否有书”,而以“应有”的揣测语气,将盼信的急切与自我安慰的酸楚融合,更显笔法灵动。正衬:“暝色满平芜”,暮色四合,原野尽染苍茫,以昏暗、空旷的环境氛围,衬托词人内心的迷茫与愁绪。暮色的“满”字,让愁情仿佛随夜色弥漫,将无形的情绪化为有形的景物。

3. 分段赏析

上片“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直抒胸臆,词人点明自己在楼上长久徘徊,“久踟躇”三个字生动地勾勒出他内心的犹豫、彷徨与愁苦。紧接着“地远身孤”,进一步强调了所处之地偏远,自己孤身一人的凄凉处境,为全词奠定了孤独悲怆的情感基调。“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词人以屈原自比,打算带着憔悴的身心去凭吊屈原。屈原忠而被谤、流放沅湘,与词人自身被贬谪、流落江湖的遭遇相似,借此表达对自身不幸遭遇的感慨。“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长安”代指朝廷,词人表明自己本是朝廷官员,如今却如日下之影般漂泊江湖,蕴含着对仕途失意的无奈与怨愤,将身世之悲抒发得淋漓尽致。下片“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起笔,词人表示唯有让自己烂醉,才能消除心中的愁苦,反问“不醉何如”,更突出他内心痛苦至极,只能借酒消愁的无奈。这种看似消极的态度,实则深刻反映出他无法排遣的愁绪。“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暮色渐渐笼罩广袤的原野,“又看”二字,暗示词人已多次凝望景色变化,更添孤寂之感。在这暮色之中,词人将希望寄托在新到寒沙的大雁身上,询问大雁是否带来书信。大雁传书是传统意象,词人借此表达对亲友音讯的期盼,也暗含渴望得到朝廷重新启用的心情。然而,大雁是否真能带来书信,不得而知,这种不确定又加深了他内心的惆怅与迷茫,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晁补之《斗百草》

下一篇:宋·张炎《长亭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