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án
táng

朝代:唐作者:赵嘏浏览量:1
xiǎo
shū
lín
shuǐ
hán
táng
zuò
jiàn
qiū
xiāng
xīn
zhèng
xiàn
yàn
nán
lóu

译文

清晨起来到水边去梳洗,因在寒塘得见一派凉秋。思乡之情正值无比烦乱,又见一只孤雁飞过南楼。

逐句剖析

"晓发梳临水":清晨起来到水边去梳洗,

# 晓发:早起弄发。

"寒塘坐见秋":因在寒塘得见一派凉秋。

# 坐:因。,寒塘:秋天的池塘。

"乡心正无限":思乡之情正值无比烦乱,

# 乡心:思乡之心。

"一雁度南楼":又见一只孤雁飞过南楼。

# 度:一解为“飞越”,一解为“飞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寒塘》是唐代诗人赵嘏创造的一首五言绝句,一作司空曙诗。前两句描绘诗人清晨来到寒塘边,不经意间领略到秋意。寒塘的清冷与秋色的萧索,悄然触动着诗人的内心。第三句由所见之秋色,引发了诗人浓郁的乡愁。这份乡愁如同秋水,悠悠荡荡,难以断绝。末句以景语结束全诗。一方面将秋意渲染得愈发浓重,营造出一种深邃而寂寥的氛围;另一方面,借大雁南飞的场景,与诗人自身无法归乡的处境形成鲜明反衬,不着一字,却尽显思乡之苦。整首诗情景交融,在简洁的篇幅中,既有客子听闻雁声、目睹秋景而生的思乡之情,又隐隐流露出诗人因岁月流逝、处境困窘而产生的喟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赵嘏(806?~852),唐代诗人。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会昌进士,大中年间,任渭南尉,世称赵渭南。赵嘏颇有诗名,尤工七言律诗,清圆流畅,律切工稳,与杜牧、许浑的诗风相近。诗作中时有警句,所作“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二句,为杜牧激赏,称其“赵倚楼”。代表作品有《长安秋望》《寄归》。著有《渭南诗集》2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年代已无从考证,不过从诗中意境能够推断出,它作于某个秋日的早晨。而在这首诗的真正作者问题上,文学界一直存在争议,部分观点认为此诗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司空曙所作,但学术界通常将其认定为赵嘏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同时也是一首​​思乡诗​​。全诗通过秋日寒塘的意象和孤雁南飞的情景,描绘了客居异乡的寂寥秋景,体现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意境,表达了游子漂泊无依的惆怅与人生迟暮的感喟。

2. 写作手法

反衬:“一雁度南楼”运用了反衬的写作手法。诗人借“一雁”南飞的景象,反衬出自己的孤独和不能归家的惆怅。以雁的自由衬托出诗人的不自由,更显思乡之情的浓烈和内心的孤寂。倒装:“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运用了倒装的手法,正常语序应为“晓临水梳发,坐寒塘见秋”,通过倒装形成“梳发见秋”的意趣,令人联想到李白“羞将白发照渌水”的诗句,巧妙地托出诗人人生迟暮的感慨。以景结情:“一雁度南楼”一句,以景语收束全诗,将强烈的思乡之情蕴含在清冷孤独的意境之中,含蓄隽永,极有韵致,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回味的余地。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描绘出诗人清晨起身,于水边对着寒塘梳发,进而感知秋意的画面。此句采用倒装手法,秋晨凉意袭人,诗人临水以水为镜梳理头发,这一细节尽显羁旅途中的困窘。“梳发见秋”的表达,极易让人联想到李白“羞将白发照渌水”的诗句,诗人虽未直言,却借这种巧妙的构思,将人生迟暮的感慨含蓄带出。秋天本就最易引发离情别绪,“见秋”二字,已悄然暗藏思乡之情,与后文“乡心”呼应。这种借人物感受来间接写景的方式,巧妙地化景为情,生动地展现出诗人彼时彼地的心绪,宛如一幅清晰的画卷。这两句诗看似平淡质朴,实则委婉曲折;看似情感淡薄,实则浓郁深沉,为思乡之情的抒发做好铺垫。后两句诗则直抒诗人的思乡情怀。“乡心正无限”承接上句,明确点出诗人身处异乡,“无限”一词,渲染出乡思乡愁的无边无际。一个“正”字,使诗句节奏顿挫有力,生动刻画了诗人在瞬间乡思如潮涌,难以自控的状态。正当诗人乡心浓烈之时,“一雁度南楼”,大雁的意象向来与乡情紧密相连,这突如其来的强烈刺激,让读者不禁揣测诗人会作何反应。然而,诗歌在此高潮处戛然而止,余味悠长。这种结构上的开合起伏,让短小的诗篇富有摇曳顿挫之美。其中“一雁”的“一”字,营造出清冷孤独的意境。此句以景语抒发情感,含蓄而意味深长,韵味十足,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不少后人的诗句皆从此化用而来。

4. 作品点评

本诗融情于景,客子的秋怀与乡思在景物中层层铺展、逐步升温,其情致委婉深长,余韵悠然。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清迥,许之匹也。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柳宗元《夏昼偶作》

下一篇:唐·周朴《春日秦国怀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