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à
zhòu
ǒu
zuò

朝代:唐作者:柳宗元浏览量:1
nán
zhōu
shǔ
zuì
jiǔ
yǐn
shú
mián
kāi
běi
yǒu
jué
shēng
shān
tóng
zhú
qiāo
chá
jiù

译文

永州盛夏时节,人总是像喝醉了酒那样要打盹,推开北窗,凭倚着几案酣然熟睡。中午独睡时只觉得大地死一般的寂静,隔着竹林,惟有山童捣制新茶时敲击茶臼的声音。

逐句剖析

"南州溽暑醉如酒":永州盛夏时节,人总是像喝醉了酒那样要打盹,

# 醉如酒:像喝醉了酒那样要打盹。,溽暑:又湿又热,指盛夏的气候。《礼记·月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南州:指永州。

"隐几熟眠开北牖":推开北窗,凭倚着几案酣然熟睡。

# 北牖:北窗。牖,窗户。,隐几:凭倚着几案。亦作“隐机”。语出《庄子·徐无鬼》:“南伯子綦隐几而坐。”隐,凭靠。几,小桌。

"日午独觉无余声":中午独睡时只觉得大地死一般的寂静,

# 独觉:独自睡醒。,日午:中午。

"山童隔竹敲茶臼":隔着竹林,惟有山童捣制新茶时敲击茶臼的声音。

# 敲茶臼:古人制茶皆捣末做饼,必用杵臼,故云。此指制新茶。茶臼,指捣茶用的石臼。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夏昼偶作》是唐代柳宗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盛夏暑气如酒,令人昏沉伏案而眠;后两句描绘午后静谧中,远处传来村童捣茶之声,清脆悠远。诗中用“醉如酒”比喻暑热之浓烈,以“无声”突显夏日午后的安宁,又以捣茶声暗示饮茶解暑的清凉联想,暗含“心静自然凉”的哲理。全诗语言简练却意蕴丰富,通过视听对比营造出炎夏中的片刻闲适,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与诗意转化。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代表作品有《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江雪》等。著有《河东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夏昼偶作》创作于柳宗元贬谪永州期间(807年),是其政治失意后的心境写照。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主导的“永贞革新”失败,先被贬为邵州刺史,同年11月,未及到任又加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地处南方湿热之地,气候“溽暑醉如酒”,与北方迥异,诗人寄居龙兴寺,生活困顿,身心饱受压抑,于是写下此诗,既流露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又以“心静自然凉”的哲思,隐晦表达对贬谪困境的超越与高洁品格的坚守。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日常生活的诗。全诗以盛夏时节的酷热天气与山居生活为背景,通过描绘“溽暑醉如酒”“山童敲茶臼”等场景,既刻画了南方特有的自然气候与风物,又借景抒怀,含蓄表达了诗人被贬永州后的复杂心境。

2. 写作手法

比喻:“溽暑醉如酒”将南方湿热天气比作“醉酒”,以比喻手法凸显暑热难耐的体感,既形象又富有新意。醉酒后的晕眩与盛夏的昏沉感相通,强化了读者对酷暑的直观感受。以动衬静:“山童隔竹敲茶臼”通过远处山童捣茶的声音反衬午后的宁静,类似王籍“蝉噪林愈静”的手法。此处以细微的声响凸显大环境的寂静,同时“茶臼”的意象暗含清凉解暑的联想,赋予静景以动态生命力。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开篇即以“溽暑醉如酒”的传神之笔,生动勾勒出岭南夏日闷热潮湿的气候特征。“溽暑”二字精准捕捉南方特有的湿热感受,与北方形成鲜明对比;“醉如酒”的比喻更是巧妙,将暑热难耐的昏沉状态比作醉酒,形象展现出人们在这种环境下的萎靡困顿之态。这一句看似平实,实则蕴含巨大艺术张力,为全诗奠定了抒情基调。第二句紧承前脉,并与首句构成因果关系。面对酷暑,诗人选择了一种闲适自得的避暑方式:推开北窗纳凉,倚案酣眠。诗中“隐几”“开北牖”的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更透露出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虽无丝竹管弦之乐,却在简单生活中寻得身心舒畅,这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智慧令人神往。后两句:笔锋一转,通过“日午独觉无余声”营造出夏日午后的静谧意境。末句“隔竹”二字巧妙设置空间距离,“敲茶臼”则以声衬静,在万籁俱寂中突显这一声响的清脆。这种以动写静的手法,既表现了环境的幽深僻静,又为画面注入生机,形成静中有动、动中见静的艺术效果,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表现技巧。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艺术手法颇具匠心。首句“醉如酒”以醉酒喻南方酷暑,比喻新颖且精准传神;“开北牖”看似闲笔,实则巧妙:唯有开窗通风,才能在闷热中酣然熟眠,也才能听见远处山童捣茶的声响。后两句“日午独觉无馀声”与“山童敲茶臼”形成鲜明对比:以捣茶声的细微清脆,反衬环境的极度静谧。这种以声写静的手法,既赋予自然景象鲜活的生命力,又营造出幽深空灵的意境,使人在炎夏燥热中感受到清寂与安宁的诗意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七言仄韵,尤难于五言长孙佐辅有诗云:“独访山家歇还涉,茅屋斜连隔松叶。主人闻语未开门,绕篱野菜飞黄蝶。”好事者或绘为图。柳子厚云:“南州溽暑醉如酒,”,言思爽脱,信不在前诗下。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

# 李洞《赠曹郎中崇贤所居》“药杵声中捣残梦”,不如柳子厚“日午睡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明谢榛《四溟诗话》

# 子厚“日午睡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意亦幽闲,而(顾)华玉短其无味。二语皆当领略。

明胡应麟《诗薮》

# 好一幅山居夏景图。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周敬

# 暑窗熟眠,一茶臼之外无馀声,心地何等清静!惟静生凉,溽暑无能困之矣。曰“独觉”,见一种凉思,有人所不及知者。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柳州诗大概以清迥绝尘见长,同于王、韦,却是别调。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同样的情景用不同的字就有不同的表意效果。所用的字能恰如其分地表达某种情景,就能使整首诗的意境得以生色。如柳宗元的《夏昼偶作》:“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醉如酒”三字用得很有特点。其一,构成了比喻;其二,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柳州夏天气候的湿热,而且写出了一种湿热难耐的强烈气氛。

现代作家华子《古诗鉴赏金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佚名《杂诗·近寒食雨草萋萋》

下一篇:唐·赵嘏《寒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