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山随处可行楸":在家乡随处都可以种植楸树,
# 楸:楸树,落叶乔木。
"荷锸携壶似醉刘":我像醉刘伶一样扛着铁锹携着酒壶。
# 锸:一种掘土用的工具。
"纵有千年铁门限":即使有历经千年的铁门槛,
# 限:一作槛。,纵:即使。
"终须一个土馒头":最终也还是需要一个土做的坟墓。
"三轮世界犹灰劫":整个世界也如同会经历劫数化为灰烬,
# 三轮世界:此世界之最下为风轮,风轮之上有水轮,水轮之上有金轮,金轮之上安置九山八海而成一世界,故此世界称为三轮世界。
"四大形骸强首丘":人的身体终究还是要回归故土。
# 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体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脓血,痰泪便利等是潮湿性的水大;温度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
"蝼蚁乌鸢何厚薄":蝼蚁这样的小虫,和乌鸢这样的大鸟又何必分出大小厚薄,
"临风拊掌菊花秋":我呢,只需要对着秋风拍掌赏菊感受这秋天的美好。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以重阳时节感悟生死为题材的诗。诗中,作者感慨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对那些生前便忙着营造生圹的达官显贵予以辛辣嘲讽,斥其无知与浅薄。毕竟,死亡乃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众生皆然。作者借诗传达出需看透世间纷扰,珍惜当下、尽情拥抱生命的豁达态度。
2. 写作手法
用典:“荷锸携壶似醉刘”,运用“醉刘伶”的典故,相传刘伶好酒,常携酒带锹,说如果醉死便就地掩埋,以此表现诗人洒脱、不拘小节的形象,增添了文化底蕴。对比:“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将象征富贵、长久的“千年铁门槛”与代表死亡、平凡的“土馒头”(坟墓)进行对比,突出了生死面前人人平等,富贵无常的道理,强化了对生命归宿的思考。以景结情:“临风拊掌菊花秋”,以在秋风中面对菊花拊掌而笑的场景结尾,借秋日菊花之景,传达出豁达超脱的情感,使诗歌韵味悠长。
3. 分段赏析
诗的首联中,“行楸”寓意着入土埋葬,楸树常被用来制作棺材。“醉刘”则指竹林七贤中的刘伶。刘伶出行常乘坐鹿车,带着一壶酒,还让人扛着铁锹跟随,并且说道:“我死了就把我埋了。”颔联“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中提到的“铁门槛”与“土馒头”,都是封建社会特有的事物。在过去,封建贵族或富豪之家被形容为门槛高,这里的门槛是实实在在的高,彰显出住宅的气派。而那些最为有钱有势的人家,会给门槛包裹铁皮,甚至期望自家的铁门槛能历经千年不倒。然而,即便铁门槛真能存在千年,人又岂能活到千岁?最终所需的不过是一个“土馒头”罢了。在这里,“土馒头”象征着生命的终结,意味着无论生前多么显赫,最终也不过是一抔黄土,徒留一座坟头。过去地位越高的人,死后的坟头往往越大,帝王的“土馒头”甚至犹如一座丘陵,但即便坟头再大,人已消逝,又有何意义呢!颈联“三轮世界犹灰劫,四大形骸强首丘”蕴含着佛教理念。“三轮世界”是指建立在三轮之上的世界。佛经记载,在我们所处世界的最底层是风轮,风轮之上是水轮,水轮之上是金轮,金轮之上有九山八海,由此构成一个世界,故而称为三轮世界。“四大形骸”指人的身体属于物质范畴,虽说人有思想,是物质与精神现象的结合体,但单从身体构成来看:皮肉筋骨属地大;精血口沫属水大;体温暖气属火大;呼吸运动属风大。佛教认为,四大聚合使人诞生,分散则导致人死亡,其成坏无常,虚幻不实。正因人体由四大组成,且四大终将分离消散,所以人并不存在一个真实不变的本体。瞧,人死后身体溃烂消失,骨肉归地,湿性归水,暖气归火,呼吸归风,此时身体又在何处呢!尾联“蝼蚁乌鸢何厚薄,临风拊掌菊花秋”则表明了诗人的心境,诗人不再关注那些追名逐利的琐碎之事,意识到生命短暂,舍本逐末、贪得无厌毫无意义。只需脚踏实地地生活,尽情享受人生的美好即可。
4. 作品点评
此诗通过工整的对仗与形象的借代,阐述了一个简单却有些人不愿正视的真理。诗中既有悲叹,又有旷达之情,体现出作者对生命规律的清晰认知,以及对生前营造生圹之人的嘲讽。
上一篇:宋·陆游《甜羹》
下一篇:宋·周密《木兰花慢·断桥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