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óng
jiǔ
xíng
yíng
shòu
寿
zàng
zhī

朝代:宋作者:范成大浏览量:3
jiā
shān
suí
chù
xíng
qiū
chā
xié
zuì
liú
zòng
yǒu
qiān
nián
tiě
mén
xiàn
zhōng
mán
tou
sān
lún
shì
jiè
yóu
huī
jié
xíng
hái
qiáng
shǒu
qiū
lóu
yuān
hòu
lín
fēng
zhǎng
huā
qiū

译文

在家乡随处都可以种植楸树,我像醉刘伶一样扛着铁锹携着酒壶。即使有历经千年的铁门槛,最终也还是需要一个土做的坟墓。整个世界也如同会经历劫数化为灰烬,人的身体终究还是要回归故土。蝼蚁这样的小虫,和乌鸢这样的大鸟又何必分出大小厚薄,我呢,只需要对着秋风拍掌赏菊感受这秋天的美好。

逐句剖析

"家山随处可行楸":在家乡随处都可以种植楸树,

# 楸:楸树,落叶乔木。

"荷锸携壶似醉刘":我像醉刘伶一样扛着铁锹携着酒壶。

# 锸:一种掘土用的工具。

"纵有千年铁门限":即使有历经千年的铁门槛,

# 限:一作槛。,纵:即使。

"终须一个土馒头":最终也还是需要一个土做的坟墓。

"三轮世界犹灰劫":整个世界也如同会经历劫数化为灰烬,

# 三轮世界:此世界之最下为风轮,风轮之上有水轮,水轮之上有金轮,金轮之上安置九山八海而成一世界,故此世界称为三轮世界。

"四大形骸强首丘":人的身体终究还是要回归故土。

# 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体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脓血,痰泪便利等是潮湿性的水大;温度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

"蝼蚁乌鸢何厚薄":蝼蚁这样的小虫,和乌鸢这样的大鸟又何必分出大小厚薄,

"临风拊掌菊花秋":我呢,只需要对着秋风拍掌赏菊感受这秋天的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是宋代范成大所作的七言律诗,以重阳节行至寿藏之地引发的对生死的感悟为题材。首联描绘自己在家乡随处种楸树,像醉刘伶一样荷锸携壶的洒脱形象。颔联以“铁门槛”和“土馒头”作比,点明无论生前如何,最终都归于尘土。颈联从宏观的世界和自身形骸角度,阐述万物皆有劫数,人终要回归自然。尾联认为无论死后是被蝼蚁还是乌鸢所食,并无厚薄之分,面对秋日菊花,应豁达面对生死。整首诗围绕生死主题,表达诗人对生命的豁达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以重阳时节感悟生死为题材的诗。诗中,作者感慨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对那些生前便忙着营造生圹的达官显贵予以辛辣嘲讽,斥其无知与浅薄。毕竟,死亡乃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众生皆然。作者借诗传达出需看透世间纷扰,珍惜当下、尽情拥抱生命的豁达态度。

2. 写作手法

用典:“荷锸携壶似醉刘”,运用“醉刘伶”的典故,相传刘伶好酒,常携酒带锹,说如果醉死便就地掩埋,以此表现诗人洒脱、不拘小节的形象,增添了文化底蕴。对比:“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将象征富贵、长久的“千年铁门槛”与代表死亡、平凡的“土馒头”(坟墓)进行对比,突出了生死面前人人平等,富贵无常的道理,强化了对生命归宿的思考。以景结情:“临风拊掌菊花秋”,以在秋风中面对菊花拊掌而笑的场景结尾,借秋日菊花之景,传达出豁达超脱的情感,使诗歌韵味悠长。

3. 分段赏析

诗的首联中,“行楸”寓意着入土埋葬,楸树常被用来制作棺材。“醉刘”则指竹林七贤中的刘伶。刘伶出行常乘坐鹿车,带着一壶酒,还让人扛着铁锹跟随,并且说道:“我死了就把我埋了。”颔联“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中提到的“铁门槛”与“土馒头”,都是封建社会特有的事物。在过去,封建贵族或富豪之家被形容为门槛高,这里的门槛是实实在在的高,彰显出住宅的气派。而那些最为有钱有势的人家,会给门槛包裹铁皮,甚至期望自家的铁门槛能历经千年不倒。然而,即便铁门槛真能存在千年,人又岂能活到千岁?最终所需的不过是一个“土馒头”罢了。在这里,“土馒头”象征着生命的终结,意味着无论生前多么显赫,最终也不过是一抔黄土,徒留一座坟头。过去地位越高的人,死后的坟头往往越大,帝王的“土馒头”甚至犹如一座丘陵,但即便坟头再大,人已消逝,又有何意义呢!颈联“三轮世界犹灰劫,四大形骸强首丘”蕴含着佛教理念。“三轮世界”是指建立在三轮之上的世界。佛经记载,在我们所处世界的最底层是风轮,风轮之上是水轮,水轮之上是金轮,金轮之上有九山八海,由此构成一个世界,故而称为三轮世界。“四大形骸”指人的身体属于物质范畴,虽说人有思想,是物质与精神现象的结合体,但单从身体构成来看:皮肉筋骨属地大;精血口沫属水大;体温暖气属火大;呼吸运动属风大。佛教认为,四大聚合使人诞生,分散则导致人死亡,其成坏无常,虚幻不实。正因人体由四大组成,且四大终将分离消散,所以人并不存在一个真实不变的本体。瞧,人死后身体溃烂消失,骨肉归地,湿性归水,暖气归火,呼吸归风,此时身体又在何处呢!尾联“蝼蚁乌鸢何厚薄,临风拊掌菊花秋”则表明了诗人的心境,诗人不再关注那些追名逐利的琐碎之事,意识到生命短暂,舍本逐末、贪得无厌毫无意义。只需脚踏实地地生活,尽情享受人生的美好即可。

4. 作品点评

此诗通过工整的对仗与形象的借代,阐述了一个简单却有些人不愿正视的真理。诗中既有悲叹,又有旷达之情,体现出作者对生命规律的清晰认知,以及对生前营造生圹之人的嘲讽。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甜羹》

下一篇:宋·周密《木兰花慢·断桥残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