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梅花信息":为了把梅花的信息寻觅追赶,
# 觅梅花信息:梁简文帝有《雪里觅梅花》诗:“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
"拥吟袖、":我低声吟哦,双袖紧掩,
# 吟袖:词人的衣袖。,拥:合拢一起。
"暮鞭寒":暮色苍茫,连马鞭都浸透了冬寒。
"自放鹤人归":自从放鹤的诗人永逝之后,
# 自放鹤人归:北宋林逋结庐孤山,梅妻鹤子,终身不仕,纵情山水。
"月香水影":月下的暗香,月中的疏影,
"诗冷孤山":这诗句也似被冷冻在湖里的孤山。
# 诗: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
"等闲":转眼间。
# 等闲:不留意,转眼间。
"泮寒睍暖":总有一天寒冰消解,阳光璀灿,
"看融城、":看满城春色融融,
"御水到人间":伴随御沟的流水来到人间。
"瓦陇竹根更好":还有这碧瓦陇中,竹根篱边,美好的残雪纵然为期短暂,
# 竹根:篱边。,瓦陇:屋顶以瓦敷成的行列。
"柳边小驻游鞍":而我却要在垂柳边畔解鞍小驻,尽情饱览。
"琅玕":翠竹。
# 琅玕:美玉,这里指翠竹。
"半倚云湾":半倚布满浓云的水湾。
"孤棹晚、":天色将晚,看扁舟一叶,
"载诗还":正满载诗情归来靠岸。
"是醉魂醒处":即使醉魂梦魄到此也该清醒,
"画桥第二":因为这里有画桥第二,
"奁月初三":还有镜匣般的湖水漾动着初三的月船。
# 奁月:玲珑的月亮。奁,妇女用的镜匣。
"东阑":犹言东园。
# 东阑:犹言东园。阑,通“栏”。
"有人步玉":是谁在东边的花园里踏出珠玉般声响,
# 步玉:踏雪。
"怪冰泥、":却嗔怪冰冷泥滑,
"沁湿锦鹓斑":溅湿了锦鞋上绣下凤乌似的图案。
# 锦鹓:饰有鸟的锦制女鞋。鹓,传说中与凤凰同类的鸟。
"还见晴波涨绿":而我见到的却是晴空辉映新涨的绿水,
"谢池梦草相关":谢灵运梦中的春草池塘,听园林里乌儿的鸣声正在变换。
# 梦草:《南史谢惠连传》称,谢灵运梦见他弟弟谢连惠,文思大畅,故称梦草。,谢池:谢灵运《登池上楼》诗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句,故称谢池。
宋元间文学家
周密(1232~1298?),宋元间文学家。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华不注山人、弁阳老人、弁阳啸翁、四水潜夫。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周密与吴文英(号梦窗)并称“二窗”。其词格律谨严,结构缜密,风格秀雅,工于造句。宋亡前多写湖光山色,宋亡后多抒亡国之恨与故国之思。他能诗文书画,谙熟宋代掌故。著有《草窗韵语》《𬞟洲渔笛谱》《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云烟过眼录》《浩然斋雅谈》等,编有《绝妙好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咏景的词。词人以细腻笔触描绘断桥残雪之景,融入典故与个人情思,上片展现踏雪寻梅的风雅,下片借景抒情并暗讽时事,表达了对残雪景致的赏爱及对历史与现实的复杂感慨。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如“觅梅花信息,拥吟袖、暮鞭寒”,通过寻梅踏雪的景象描写,营造出高雅的氛围,表达出词人的雅致情怀。用典:“放鹤人归,月香水影”,运用林逋的典故,“放鹤人归”说明高士已不在,“月香水影”化用林逋《山园小梅》诗句,以古衬今,增添了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感。对比:词的开头“觅梅花信息,拥吟袖、暮鞭寒”三句,以寻梅的雅致之举,勾勒出富有诗意的画面,情调较为高昂。而后“放鹤人归,月香水影,诗冷梦寒”三句,借林逋典故及清冷意象,描绘今时此地的寂寥,今昔情景相互映照,形成婉转曲折的情感脉络,展现出历史兴衰与人事变迁。动静结合:词中描写断桥周边竹林“半倚云湾”,以及“晴波涨绿”的静谧之景,营造出清幽淡雅的氛围。而“有人嫌怕,淡冰沁湿湘裙”一句,通过刻画女子因冰泥溅湿绣鞋而嗔怪的动态细节,将静态的雪景与人物的动态活动相融合,丰富画面层次。情景交融:“孤棹晚、载诗还”描绘词人独倚舟楫、携诗而归的画面,“孤”字透露出向晚湖上的寂静,暗含词人悠然自得又略带孤寂的心境。“醉魂醒处,画桥第二,奁月初三”,借景抒情,在描绘画桥、弯月的景致中,展现出词人沉醉于美景后清醒的状态,自然流露出对眼前景色的欣赏与陶醉。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有人曼妙地悄提翩翩长裙,轻挪碎步,嗔怪薄冰渐化,残雪正融,路滑泥湿,浸染溅污了有鸾凤图案的锦缎绣鞋”,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出生活场景,为画面增添了鲜活的色彩,使词富有生活气息。
3. 分段赏析
《木兰花慢·断桥残雪》开篇“觅梅花信息,拥吟袖、暮鞭寒”,以寻梅踏雪起笔,意境雅致,奠定全词基调。其中“拥”字凝练传神。词人化用“梅妻鹤子”林逋的典故,以“放鹤人归”感慨往昔高士不再,又借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意,以“月香水影”描绘梅花清雅之态。这几句以古衬今,形成对比。同时,“寒”“冷”等字暗写雪后环境,“泮寒晛暖”也紧扣“残雪”主题。“看融城、御水到人间”一句,拓宽意境。歇拍“瓦陇竹根更好,柳边小驻游鞍”写景细腻,清新自然。开头六句,前三句笔调明朗,后三句委婉含蓄,今昔情景交织,情感表达富有层次。下阕承接上文继续写景。“半倚云湾”的翠绿竹林,营造出清幽的氛围。“孤棹晚、载诗还”转而写游人,呼应上文的“吟”字,“孤”字凸显傍晚湖面的静谧。“醉魂醒处”细致刻画观景感受,也展现出词人的风雅形象。“画桥第二,奁月初三”对仗精巧,生动呈现出词人赏景时的细腻情怀。“琅歼”“东阑”两句,提示了景物空间的转换。“有人”几句看似写旁人,实则描绘词人及其同伴,增添趣味。为突出“残雪”之景,词人描写归途趣事:东边花园中,有人提起裙摆,抱怨残雪融化后道路泥泞,弄脏了绣鞋。这一细节描写充满生活气息,为清冷的断桥残雪画面增添了鲜活色彩,也紧扣“残雪”主题,从中可见人物的华贵与洒脱。结尾“晴波涨绿”,描绘冰雪消融、春水渐涨的景象,暗含生机。词人化用谢灵运“池塘生春草”的典故,以“谢池梦草”收尾,呼应开篇,富有诗意。整首词清丽秀雅,体现了作者早期的词风特色。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辞藻优美,韵律和谐,满溢诗情画意。虽以“断桥残雪”为题,通篇未着一“雪”字,却通过细腻笔触,将残雪之态、之景、之韵融入字里行间,构思精巧,行文缜密。
# 上阕写雪景,有主有宾,有藏有露。下阕的“有人步玉,怪冰泥、沁湿锦鹧斑。”等是以隐晦笔法暗暗指责贾似道等荒淫无度漠视民情的行径。
现代陈迩冬《宋词译评》
# 咏“苏堤春晓”,则言晓妆之人;咏“平湖秋月”,则言倚阑之人;此咏“残雪”,则言寻梅及踏雪之人,景中有人,便增姿态,词家之思路也。凡自城中至孤山探雪后梅花者,必道出断桥,故在题前着笔,而用“寒”、“冷”等字,以状雪后。因沿堤尚有锦带桥,故云“画桥第二”,非苏堤之第二桥也。此词咏“残雪”,不及《春晓》、《秋月》二词境界宽展,着想较难。而“瓦陇竹根”及冰鞋踏湿等句,颇见思致。结句“晴波涨绿”,则言雪消而春水渐生矣。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上一篇:宋·范成大《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
下一篇:宋·王镃《军中乐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