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白日十分晴":天空晴朗,阳光明媚,天气十分晴好,
"轿上萧萧忽雨声":坐在轿子上,忽然听到萧萧的雨声。
"却是松梢霜水落":却原来是松树树梢上的霜水在滴落,
"雨声那得此声清":雨声哪能有这种声音这般清脆。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1. 写作手法
对比:“雨声那得此声清”,将想象中的雨声与实际听到的松梢霜水落下的声音进行对比,以雨声的普通衬托出松梢霜水落下声音的清脆,突出了自然之声的独特美妙。设置悬念:“青天白日十分晴,轿上萧萧忽雨声”,前两句描绘出青天白日的晴朗天气,却突然传来萧萧雨声,晴天与雨声形成鲜明反差,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想知道为何晴天会有雨声。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青天白日十分晴,轿上萧萧忽雨声”,诗人开篇描绘出天气晴朗的景象,青天白日,阳光明媚,本应是毫无雨意的天气。然而,坐在轿中的诗人却忽然听到萧萧的雨声,晴天闻雨声,这种矛盾的情境瞬间抓住读者注意力,引发好奇,为诗歌制造了悬念。后两句:“却是松梢霜水落,雨声那得此声清”,第三句解开悬念,说明原来那所谓的“雨声”,实则是松梢上的霜水落下的声音。最后一句通过对比,认为真正的雨声也比不上这松梢霜水落下声音的清脆,进一步强调了这一自然声音的独特美妙,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细微之处的敏锐感知和欣赏,使读者在恍然大悟之余,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上一篇:宋·范成大《湘江怨》
下一篇:宋·王镃《军中乐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