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忙失探梅期":在城中忙碌错过了看梅花的时期,
# 城中:古代诗人用此词多含增厌之意,用它来指争名夺利、红尘喧嚣之地。
"初见僧窗一两枝":今天在僧寺的窗前意外看到了几枝。
# 僧窗:僧寺的窗户。
"犹喜相看那恨晚":只要看到就很高兴哪管时间晚,
# 犹:任然,还。
"故应更好半开时":更何况是梅花半开。
"今冬不雪何关事":今冬无雪无关紧要,
# 何关事:有什么关系。
"作伴孤芳却欠伊":只是少了它对梅的陪衬。
# 欠伊:欠他,指欠雪。
"月落山空正幽独":月落山中空寂,
# 幽独:略如说孤寂,但更含清高之义。
"慰存无酒且新诗":虽然无酒但有写成的诗也足以慰藉内心的孤独。
# 慰存:相互安慰存问、怜恤。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诗人在官场忙碌中错过城中探梅期,却于普明寺僧窗意外见到半开梅花的情景。通过对梅花的赏咏,表达了诗人岁暮天寒初见梅花的喜悦,以赏梅之喜反衬对官场的厌恶,曲折反映内心孤独,展现了诗人复杂细腻的情感,体现其对梅花的喜爱与独特感悟。
2. 写作手法
欲扬先抑:首联以“失”探梅期的遗憾起笔,后笔锋一转“见”到梅花,颔联又先言“喜”,再道“应更好”,通过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曲折表达诗人情感。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以赏梅的喜悦之情,反衬出诗人对官场生涯的厌恶,突出内心的复杂情绪。直抒胸臆:中间两联坦易自然,直率流畅地表达出诗人见到梅花时的内心感受,如“犹喜相看那恨晚”直接点明喜悦。情景交融:尾联描绘“月落山空”的寂静之景,融入诗人与梅花相互安慰的孤独之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3. 分段赏析
《普明寺见梅》这首诗首联先写因官场忙碌错过城中探梅期,流露出遗憾,后笔锋一转,写在普明寺僧窗意外见到梅花,情绪由失落转为惊喜,欲扬先抑,尽显情感波折。颔联直抒胸臆,“犹喜相看那恨晚”直白表达出初见梅花的喜悦,“故应更好半开时”又进一步畅想梅花半开时更佳的情景,展现诗人对梅花的喜爱。颈联“今冬不雪何关事”,以洒脱之语表明只要能赏梅,无雪也无妨,而“作伴孤芳却欠伊”又委婉透露出希望雪与梅相伴,曲折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尾联描绘“月落山空”的清幽寂静之景,将诗人与梅花相互慰藉的孤独情感融入其中,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吟诗作赋既是对梅花的慰藉,也是诗人自我排遣孤独的方式。
4. 作品点评
《普明寺见梅》在文学领域别具价值。其以赏梅情感为线索,巧妙勾画出梅花清幽形象。写作特色鲜明,运用欲扬先抑、直抒胸臆、情景交融等手法,生动展现诗人复杂细腻的内心。在诗人对梅花的描绘与情感抒发间,尽显独特韵味,在杨万里的诗作中,以独特视角和细腻情感,彰显出一定艺术表现力,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