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掩映斜阳里":溪水和山峰都笼罩在夕阳余晖之中。
"楼台影动鸳鸯起":微风吹拂下,溪水荡起层层绿波,倒映在水中的楼台也仿佛在晃动,惊起了水面上的鸳鸯。
# 鸳鸯:一种情鸟,雌雄相依,形影不离,如同良侣。,楼台影动:表明溪水在微风的吹拂下,荡起绿波,而楼台的影子也如同晃动一般。
"隔岸两三家":溪水的两岸,只住着两三户人家。
"出墙红杏花":一枝娇艳的杏花从院墙上探出头来。
# 出墙红杏花:出自宋·叶绍翁《游园不值》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
"绿杨堤下路":在杨柳掩映的溪边小路上。
"早晚溪边去":有人天天在那里徘徊观望。
"三见柳绵飞":年年看柳絮飘飞,至今已经看了三次。
# 柳绵:成熟了的柳叶种子,因其上有白色茸毛、随风飘舞如棉似絮而得名,又叫柳絮。在古代水边杨柳往往是送别的场所。
"离人犹未归":离人为什么还不还乡。
# 离人:离别的人;离开家园、亲人的人。
北宋词人
魏夫人(1041?~1099?),宋代词人。名玩,字玉汝,襄阳(今属湖北)人。宰相曾布之妻,因夫贵初封瀛国夫人,后封鲁国夫人,人称魏夫人。魏夫人擅长作词,风格婉约,与李清照齐名。朱熹称“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她的词大多描写离情别绪,这大约与曾布多次被贬谪在外有关,感同身受,故表现得颇为真切深沉。其词也有“荷花娇欲语,笑入鸳鸯浦”这类轻快活泼的篇章,笔墨生动传神。代表作品有《江城子·春恨》《菩萨蛮·红楼斜倚》。著有《魏夫人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闺怨词。上阙描绘了斜阳映照下溪山的清幽之景,营造出看似美好却隐含孤寂的氛围;下阕写思妇常至溪边,历经三次柳绵飘飞,离人却仍未归,深刻表达出思妇对远方离人的深切思念与哀怨。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借溪边山水、楼台、鸳鸯、红杏等景,烘托思妇内心孤寂,情景相融,委婉传达情思。动静结合:“楼台影动鸳鸯起”一句,“楼台影动”描绘出微风吹拂下,溪水中楼台倒影晃动的动态画面,而楼台本身又是静止的,此为静中有动;“鸳鸯起”则直接展现鸳鸯惊飞而起的动态,与之前相对静止的溪山、楼台等静态景物相互结合,动静相衬,使画面充满活力,更衬托出思妇内心的孤寂。虚实相生:“隔岸两三家”是对溪水对岸人家数量的实写,描绘出眼前真实存在的景象。“出墙红杏花”则是虚写,诗人没有直接描写墙内的春色满园,而是通过想象,以一枝伸出墙外的红杏花,让读者联想到墙内繁花似锦的景象,虚实结合,拓宽了词的意境,增添了画面的美感与韵味。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溪山掩映斜阳里”,将视角聚焦于“溪”,绘出斜阳洒照下溪山相互掩映之景,营造出静谧氛围,为全词奠定情感基调。紧接着“楼台影动鸳鸯起”,进一步描绘溪中景致。斜阳映照,溪水里既有青山倒影,亦有楼台之影,鸳鸯在水中嬉戏。上句专注于静景刻画,下句动静结合,微风吹过,溪水泛起涟漪,楼台影子晃动,鸳鸯惊起,使画面充满生机。三、四句转向两岸景色,溪边仅两三户人家,凸显环境清幽。这里的楼台正是临水人家住宅,词意脉连贯,衔接紧密。“隔岸两三家”为实写,“出墙红杏花”则为虚写,虚实相间。一枝红杏探出高墙,“出”字用得精妙,生动展现春天蓬勃生机,意趣无穷。下片:转入抒情,却仍紧扣“溪”字。“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描绘出溪边长堤与杨柳的暮春之景,暗示魏夫人作为临水人家妇女常在此徘徊。“早晚”在此并非指早晚时间,如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所解,意为“随时、日日”。古时,水边柳外多为送别之地。据记载,曾布在神宗元丰年间频繁游宦在外,魏夫人或借此填词抒怀。“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她在溪边已徘徊三年,每年目睹柳絮纷飞,由柳絮联想到当年折柳送别的场景,“犹”字使实语化虚,离别哀怨之情含蓄流露于言外。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借景抒情,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思妇盼夫归的殷切情思,笔触清新自然,别具韵味。在声律方面,此词特色鲜明。八句中两两押韵,如“里”与“起”、“家”与“花”等,韵脚工整;且句与句间平仄交错,上片“里”“起”仄声韵,“家”“花”平声韵,下片“路”“去”仄声韵,“飞”“归”平声韵,读来和谐婉转。加之语言明快、词句秀丽,生动展现了贵族妇女温柔婉约又缠绵的情感。
# 深得《国风·卷耳》之遗。
清张宗橚《词林纪事》
上一篇:宋·王令《唐介》
下一篇:宋·章楶《水龙吟·燕忙莺懒芳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