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来时春未暮":记得你来的时候还没到春末,
"执手攀花":你我执手攀花,
# 攀:攀折。
"袖染花梢露":花枝上的露水沾湿了衣袖。
# 袖:衣袖。
"暗卜春心共花语":暗香初恋时光,盼望海棠能给以启示,
# 春心:男女之间相思爱慕的情怀。
"争寻双朵争先去":争先去寻并蒂双花以证爱情能美满久长。
"多情因甚相辜负":你为何要辜负我的一片情意,
# 因甚:为什么,为何。
"轻拆轻离":轻易毁约,
"欲向谁分诉":令人一腔幽恨,欲诉无门。
# 分诉:诉说。
"泪湿海棠花枝处":再次来到曾经的花树下,只能暗暗垂泪,
"东君空把奴分付":春之神啊,你为何把我交付给这样无情之人。
# 分付:交给。,奴:自己的谦称。,东君:青帝,即春之神。
北宋词人
魏夫人(1041?~1099?),宋代词人。名玩,字玉汝,襄阳(今属湖北)人。宰相曾布之妻,因夫贵初封瀛国夫人,后封鲁国夫人,人称魏夫人。魏夫人擅长作词,风格婉约,与李清照齐名。朱熹称“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她的词大多描写离情别绪,这大约与曾布多次被贬谪在外有关,感同身受,故表现得颇为真切深沉。其词也有“荷花娇欲语,笑入鸳鸯浦”这类轻快活泼的篇章,笔墨生动传神。代表作品有《江城子·春恨》《菩萨蛮·红楼斜倚》。著有《魏夫人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闺怨的婉约词,借“泪湿海棠花枝处”的景象,写出了女子因爱情幻灭而心碎垂泪,并隐诉封建时代女性无法自主婚姻的悲苦,点出“佳人薄命”的悲剧主题。
2. 写作手法
对比:该词在结构上采用了今昔对比的形式。上片写“执手攀花”“争寻双朵”的热烈欢愉,与下片“泪湿海棠”“无人分诉”的凄凉孤寂构成对比。这种写法,既凸显了少女从热恋期盼到绝望怨恨的心境转折,又强化了美好与残酷现实的落差,深化了“佳人薄命”的悲剧主题。首尾呼应:开篇“记得来时春末暮,执手攀花,袖染花洗脸露”描绘少女与心上人花下嬉戏的甜蜜场景;结尾“泪湿海棠花枝处,东君空把奴分付”与之相呼应,描写少女对海棠垂泪、埋怨春神东君将她遗弃花下的悲情。海棠花既是爱情萌发的见证,又成为负心人离弃的象征。
3. 分段赏析
上片,“记得来时春未暮”以“记得”领起全篇,点明追忆视角;“春未暮”既点明暮春前的时令,又以“未暮”暗喻情爱初萌的鲜活状态。“执手攀花”中,“执手”为动作描写,凸显恋人亲昵;“攀花”之“攀”字含双关,既指撷取花枝的嬉戏,亦暗含对美好情缘的主动求索,四字凝练勾勒出二人十指相扣、共赏春色的画面。“袖染花梢露”中,“花梢露”既是晨间清露的实写,又以露水易逝暗伏情缘短暂之忧,衣袖沾染的露珠恰似少女心头颤动的未明情愫。“暗卜春心共花语”中,“暗卜”指借花瓣占卜心事的隐秘举动,呼应古代闺中少女以花卜情的民俗;“共花语”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海棠见证盟誓的灵性,花枝成为情感寄托的载体。此句将初恋的羞怯与虔诚刻画得入木三分。“争寻双朵争先去”连用两“争”字强化动作的急切,“双朵”对应爱情成双的意象,二人嬉寻并蒂花的场景外化热恋期的浓烈。下片,“多情因甚相辜负”陡然发问,“多情”为宋元时对情人的俗称,此处反讽男子薄幸;“相辜负”三字以直诘句式撕破婉约含蓄的表层,控诉力度陡增。“轻拆轻离”中,“拆”“离”直指情变,叠用两“轻”字形成声韵顿挫,既写分离之草率,更揭封建男性对婚约的轻慢,与上片“执手”的郑重形成残酷对照。“欲向谁分诉”以“谁”字虚指,既言负心人已离去,亦暗诉礼教枷锁下女性无处申告的失语困境。“泪湿海棠花枝处”为全词关键,昔日共攀的海棠,此刻浸于泪中,凋零花枝与泣血之心互为映照;“湿”字将泪痕与象征情殇的花汁交融,物我界限就此消失。末句“东君空把奴分付”中,“东君”即司春之神,作拟人化处理,表面嗔怪春神错配姻缘,实则剑指封建婚姻制度对女性命运的操控。“空付”与开篇“春未暮”的希望遥应,突出了悲剧的主题。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以今昔交错的结构展开。上阕写初春时节,少女与恋人折花同游的温存细节,“执手攀花”时袖口染露,“暗卜春心”后争寻双朵,将少女情窦初开的羞怯与对圆满爱情的渴慕写得极有画面感。下阕却如雪水浇心,“多情因甚相辜负”三句字字泣血,海棠花枝上未干的泪痕与往昔花梢露水遥相呼应,更显物是人非之痛。全词不着“恨”字,却借“东君空把奴分付”的诘问,将命运捉弄下的不甘与委屈浸透纸背。这种由甜转涩的笔法,比直写悲情更让人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