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晓寒轻":雨后拂晓,寒气依然很轻,
"花外早莺啼歇":花外的早莺,已经停止了啼声。
"愁听隔溪残漏":使人添愁的是隔溪对岸,传来更鼓的叮冬,
# 残漏:漏声将尽。残:阑也,垂尽之意。漏:古计时之器。
"正一声凄咽":一声声敲向心里,彷待是抽泣与哽咽交并。
# 凄咽:形容声音悲凉呜咽。
"不堪西望去程赊":怎能忍心西望,那遥远的征程,
# 赊:远也。,去程:离去远行的路程。
"离肠万回结":离别的情丝,跟愁肠一起盘结回萦。
"不似海棠阴下":这和对坐海棠花阴之下,完全是两种不同情景,
# 海棠阴下:一作“海棠花下”。
"按凉州时节":那时候演奏的是,《凉州》新曲,其乐融融。
# 凉州:乐曲《凉州曲》。是唐代边塞之乐,当时属于新声,声情比较悲凉。,按:按歌,谓依节拍唱歌。
北宋词人
魏夫人(1041?~1099?),宋代词人。名玩,字玉汝,襄阳(今属湖北)人。宰相曾布之妻,因夫贵初封瀛国夫人,后封鲁国夫人,人称魏夫人。魏夫人擅长作词,风格婉约,与李清照齐名。朱熹称“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她的词大多描写离情别绪,这大约与曾布多次被贬谪在外有关,感同身受,故表现得颇为真切深沉。其词也有“荷花娇欲语,笑入鸳鸯浦”这类轻快活泼的篇章,笔墨生动传神。代表作品有《江城子·春恨》《菩萨蛮·红楼斜倚》。著有《魏夫人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闺怨词。描绘了雨后清晨的寒冷、早莺停歇、隔溪残漏等景色,营造出凄清的氛围,表达了闺妇因心上人远去,西望路途遥远,离肠百结的哀怨之情,同时通过与过去在海棠阴下弹奏《凉州》的美好时光对比,强化了这种闺怨。
2. 分段赏析
上片:以景入笔,渐次勾勒人物形象。开篇“雨后晓寒轻,花外早莺啼歇”,描绘雨后清晨的清冷之景,寒意萦绕未散,花丛外黄莺也停止啼鸣,画面寂静萧瑟。在此情境下,女主人公晨起感知寒气,独听早莺啼声,周遭环境的清冷,恰是她内心凄苦的映照。“愁听隔溪残漏,正一声凄咽”二句,点明长夜已过。但对满怀愁绪的女主人公而言,更鼓声似凄切呜咽。这漫漫长夜虽尽,心中伤感孤寂却无休无止。不难想象,她与心上人分别时,或许也是这般长夜将尽的时刻,更鼓声声如离人催别。此后独居岁月里,更鼓常提醒她游子未归,这“一声凄咽”实则是她将离愁别绪投射于外物,也为下阕思念远方之人埋下线索。下片:着重刻画思妇的心理活动。“不堪西望去程赊,离肠万回结”,“不堪”二字,精准道出女子愁思反复纠结的状态。因思念深切,她忍不住向西凝望远方,却又因路途遥远而徒增悲伤。“去程赊”极言距离之遥,“离肠万回结”则直白展现愁思之深,一个“结”字,将愁绪比作乱麻,形容其纷杂难解、无处倾诉。至此,女主人公的愁绪已达顶点,若再深入铺陈,恐难收束。结尾“不似海棠阴下,按《凉州》时节”转入回忆。她忆起往昔与心上人在海棠树荫下合奏《凉州曲》,这首本应苍凉悲壮的边塞之曲,二人合奏时却未觉悲戚。词中虽未直言女子当下心情,但“不似”二字,将今昔对比展现得淋漓尽致,更显此刻悲伤凄凉。这份浓烈愁思难以言说,而“凉州”一词,为全词增添萧索荒寂之感,既调和了前文缠绵浓烈的情思,又契合女主人公心境,作为结句,实为画龙点睛之笔。
3. 作品点评
朱熹曾将魏夫人与李清照相提并论,称“本朝妇人能文者,唯魏夫人及李易安”。清人陈廷焯亦评:“魏夫人词笔颇有超迈处,虽非易安之敌,亦未易才也。”观魏夫人包括此词在内的作品,可见这些评价颇为中肯。
# 魏夫人词笔颇有超迈处,虽非易安之敌,亦未易才也。
清陈廷焯
# 夫人词见于《词综》者仅《菩萨蛮》、《好事近》、《点绛唇》三阕。她的天才,也由此仅存的三阕,略一窥见。她深得力于《花间集》,其婉柔蕴藉处,极近少游。
现代薛砺若《宋词通论》
上一篇:宋·汪元量《传言玉女·钱塘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