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烟半雨溪桥畔":一半烟雾一半雨滴笼罩着溪桥旁,
# 畔:旁边。
"渔翁醉着无人唤":捕鱼老人喝醉酒睡着了,没有人前去叫唤。
# 唤:叫唤。,渔翁:捕鱼的老人。
"疏懒意何长":那懒散而不受拘束的意味是何等深长啊,
# 疏懒:意为懒散、悠闲,不习惯于受拘束,展现出一种悠然闲适的意趣,此句化用杜甫《西郊》中“无人觉来往,疏懒意何长”诗句。
"春风花草香":春风吹拂,花草散发着香气。
"江山如有待":山山水水好像有所期待,
# 有待:有所期待。
"此意陶潜解":这种意味只有陶渊明能理解。
# 陶潜:即陶渊明,名潜,东晋诗人。
"问我去何之":若问我要去往何处,
# 何之:指到什么地方去。
"君行到自知":你跟着我走自然就会知道。
"王荆公新筑草堂于半山":王荆公在半山新建了一座草堂,
"引八功德水作小港":引来八功德水形成一条小港,
"其上垒石作桥":在小港上面堆砌石头建造了一座桥,
"为集句云":他为此作集句词说:“
# 集句:即集句词,即用前人诗句杂缀成词。
"数间茅屋闲临水":几间茅屋悠闲地临近水边,
"窄衫短帽垂杨里":身着窄衫、头戴短帽在垂杨掩映之中。
"花是去年红":花儿还是去年那样红,
"吹开一夜风":一夜春风把它吹开。
"梢梢新月偃":树梢上一弯新月仰卧天际,
# 梢梢:树梢。
"午醉醒来晚":中午喝醉了酒醒来已经很晚。
"何物最关情":什么事物最能牵动情怀?
# 关情:使人关情。
"黄鹂三两声":是那黄鹂的几声啼叫。”
"戏效荆公作":仿效王荆公写了这首作品。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集句词,也是一首隐逸题材的词。上片描摹溪桥野渔图,以“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勾勒出溪边桥畔渔翁醉酒酣睡之景,又用杜甫诗句“无人觉来往,疏懒意何长”“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展现出闲适之意与春日美景,表现了渔翁与自然交融的微妙乐趣;下片写江山形胜,借杜甫“江山如有待”,通过拟人化展现人与自然相亲的意绪,以“此意陶潜解”表达对陶潜归隐事迹的景仰,挑出隐逸主题,最后“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表明自己步先哲后尘决心归隐的态度。
2. 写作手法
拟人:“江山如有待”一句,将江山赋予人的情感“有待”,生动表现出人与自然交流相亲、物我不分的情感意绪。联想:由“春风花草香”,能使人联想到杜甫《绝句二首》中“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明媚春景画面,丰富了词的意境。
3. 分段赏析
上片赏析:开篇“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描绘出一幅朦胧的溪桥野渔图,营造出闲适宁静的氛围。“半烟半雨”的环境增添了几分诗意与神秘,渔翁醉酒酣睡,无人打扰,尽显悠闲自在。接着“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巧妙化用杜甫诗句,将这种疏懒之意与春风花草的清香相融合,进一步强化了闲适之感,仿佛让人沉浸在这美好的自然之中。下片赏析:“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把江山拟人化,认为它似乎有所期待,而这种期待之意只有陶渊明能理解,表达了词人对陶渊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其境界的认同。“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以问答的形式,既表明词人决心归隐,又不直接说出具体去向,给人以遐想空间,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洒脱和自信。整首词虽集句而成,但主题明确,情感连贯,展现了词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对名利的淡泊。
4. 作品点评
《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是黄庭坚所作的一首集句词。整体风格闲适飘逸,营造出一种人与自然交融的悠然意境。艺术成就颇高,词人谙熟前人诗句风韵,考虑句式长短、对偶声韵,移花接木,使词情达意、情思连续,如出己口,创造出比原句更高的美学价值,是集句词的代表词作。在文学史上,展现了集句词这一特殊创作形式的魅力。词中表达了词人对荣利的摒弃,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陶渊明的提及,透露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先哲的崇敬之情。
# 现代学者祝振玉在对本词的评价中提到,“文学创作的源泉应该来自生活,像这样全靠剥落前人诗句以为词,当然不是创作的正道。但如果真的是才高学富,能够移花接木,发明妙慧,真正为自己表情达意服务,也不妨在词苑诗国中予它一席之地”。
现代学者祝振玉《纪光明行草书宋词》
上一篇:宋·林景熙《飞云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