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猿声泪欲流":一听到三峡猿猴的悲鸣就引出了我内心的悲伤,忍不住要掉下泪来,
"夔州竹枝解人愁":当我看到夔州百姓优美的竹枝歌舞,我又忘记了被贬谪的痛苦。
"渠侬自有回天力":我并不是甘心沉落的人,自然有被朝廷重新起用的能力,
# 回天力:比喻力量之大,能左右或扭转难以挽回的局势。,渠侬:方言。意为他,她。这里特指诗人自己。
"不学垂杨绕指柔":所以,我绝不会因小人陷害而变得像杨柳枝叶那般软弱,而失掉我的百炼刚强。
# 绕指柔:经过千锤百炼的坚刚之物(宝剑),竟会变成可以绕在指上的柔软的东西。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开篇“三峡猿声泪欲流”,借三峡猿声这一凄凉之景,抒发诗人被贬谪途中的愁苦悲伤之情。猿声在古代文学中常与哀伤氛围相连,诗人借此景自然地传递出内心的痛苦。欲扬先抑:前两句营造出压抑、愁苦的氛围,以三峡猿声奠定哀伤基调,是为“抑”。而后笔锋一转,“夔州《竹枝》解人愁”,因夔州竹枝舞唤起生活信心,最后表明自己的坚定意志,情绪上扬,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诗人心境从忧愁到振奋的转变。对比:将自己的“自有回天力”与“垂杨绕指柔”作对比,以垂杨的柔弱衬托自己绝不向困境低头、不屈服于奸佞的刚强意志,强化了诗人所追求的精神品质。
2. 分段赏析
首句“三峡猿声泪欲流”,此句开篇便营造出一种极为凄清的氛围。诗人处于被贬谪的艰难行程中,途径三峡。三峡地势险峻,山川环绕,而猿猴的啼叫声在山谷间回荡,声声哀戚。在古代文学的传统意象里,猿声常与悲伤、哀愁紧密相连。诗人借这一典型的凄凉之景,巧妙地抒发了自己内心被贬谪的愁苦与悲伤。“泪欲流”三个字,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内心痛苦几近难以抑制的状态,将他在贬谪途中的无奈与哀伤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借景抒情手法的精妙运用,为全诗奠定了低沉的情感基调。次句“夔州《竹枝》解人愁”笔锋在此处陡然一转。前一句还沉浸在哀伤之中,而此时诗人遇到了夔州的《竹枝》。夔州的竹枝舞与竹枝词,作为当地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有着欢快、活泼的风格。这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化元素,瞬间打破了之前压抑的氛围。诗人原本被愁苦笼罩的心境,因《竹枝》得到了缓解,“解人愁”直接点明了其对诗人情绪的积极影响。从写作手法上看,这是先抑后扬中的“扬”的开始,与前一句的“抑”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心境的转变,也展现出诗人在困境中依然能发现美好并从中汲取力量的乐观态度。后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情感与意志表达。诗人以坚定的口吻宣称自己“自有回天力”,表明自己拥有改变困境、扭转乾坤的能力与信心,即使身处贬谪的艰难处境,也绝不向命运低头。同时,将自己与“垂杨绕指柔”进行对比,垂杨的柔软象征着软弱、屈服,而诗人明确表示“不学”,即绝不效仿这种软弱的姿态,要坚守自己的刚强与正直,绝不向奸佞小人那样为了私利而阿谀奉承、软弱求生。这里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将诗人的坚定意志与高尚品格清晰地呈现出来,使整首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展现出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