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diào
tóu
·
·
luò
sài
yuán

朝代:宋作者:黄庭坚浏览量:3
luò
sài
yuán
fēng
jìng
jiá
diāo
qiú
piān
piān
shù
xián
liè
shēn
hēi
shān
tóu
píng
shā
qiān
wéi
jiàn
diāo
gōng
bái
tiě
miàn
jùn
huá
liú
yǐn
yǐn
wàng
qīng
zhǒng
xián
chóu
hàn
tiān
fāng
dǐng
shèng
bǎi
zhōu
yán
hào
chǐ
齿
shēn
suǒ
sān
shí
liù
gōng
qiū
táng
yǒu
jīng
lún
xián
xiàng
biān
yǒu
zòng
héng
móu
jiàng
jiǎn
cuì
é
xiū
róng
shèng
zhǔ
yǒng
yōu

译文

塞外的太阳已经落下了,狂风呼啸地袭卷着人们身着的战袍。几位兵士带着弓箭,策马深入黑山头。极目远眺,茫茫千里黄沙,一望无际,空旷的天地里只有几位行猎的好手携雕弓,佩白羽,表情严肃,如风驰电掣般策马飞奔。隐隐约约竟仿佛望见了夜色里的昭君陵,心里波澜起伏。汉家天子,正当青春年盛,汉家天下幅员辽阔,洋洋四百州,民殷国富。美丽的宫女们,被关在深宫里度过凄凉的春秋。朝堂上不是没有经天纬地的奇才,边境上更不缺少镇守一方的良将,没有减少王昭君蒙受远嫁匈奴的耻辱。如今边疆地区太平、和睦,皇上也可以高枕无忧了。

逐句剖析

"落日塞垣路":塞外的太阳已经落下了,

# 塞垣路:边防城池。

"风劲戛貂裘":狂风呼啸地袭卷着人们身着的战袍。

# 戛:敲击。

"翩翩数骑闲猎":几位兵士带着弓箭,

# 翩翩:轻快地来往奔驰。

"深入黑山头":策马深入黑山头。

# 黑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西北。

"极目平沙千里":极目远眺,茫茫千里黄沙,一望无际,

# 极目:放眼,一眼望不到边。

"惟见雕弓白羽":空旷的天地里只有几位行猎的好手携雕弓,佩白羽,

# 白羽:尾部缠有白色羽毛的箭。,雕弓:古代雕、雕相通,雕弓,可以解释为射雕的弓,也可以说是雕刻过花纹的弓,这里与白羽并列恐为后者。

"铁面骏骅骝":表情严肃,如风驰电掣般策马飞奔。

# 骅骝:周穆王的八骏之一,这里代指强壮快速的骏马。,骏:对好马的美称。,铁面:战马所带铁制面具,用以保护马的头部。

"隐隐望青冢":隐隐约约竟仿佛望见了夜色里的昭君陵,

# 青冢:汉王昭君墓。冢:隆起的坟墓。塞外千里白沙,相形之下,山、水、草,显得特别墨绿,所以长有青草的王昭君墓称青冢,山称黑山。

"特地起闲愁":心里波澜起伏。

# 特地:特别。

"汉天子":汉家天子,

# 汉天子:指汉元帝,是他遣王昭君嫁给匈奴。

"方鼎盛":正当青春年盛,

# 方鼎盛:正当富强兴盛的时候。

"四百州":汉家天下幅员辽阔,洋洋四百州,民殷国富。

# 四百州:汉代州的范围很大,全国才只有十几个州。宋代府下设州,范围小得多,最多时全国也不到300个州,这里作者是用宋代政区概念来说明汉元帝时领地的广阔。

"玉颜皓齿":美丽的宫女们,

# 玉颜皓齿:玉颜:美玉一样的容貌。皓齿:洁白的牙齿。玉颜皓齿代指美丽的宫女们。

"深锁三十六宫秋":被关在深宫里度过凄凉的春秋。

# 深锁三十六宫秋:被关在深宫里度过凄凉的春秋。汉有36所离宫别馆。秋是凄凉冷寞的象征。

"堂有经纶贤相":朝堂上不是没有经天纬地的奇才,

# 贤相:品德好、才能强的宰相。,经纶:整理丝缕,引申为处理国家大事。,堂:古代宫廷,前为堂,后为室。堂即庙堂朝堂,引申为朝廷。

"边有纵横谋将":边境上更不缺少镇守一方的良将,

# 纵横谋将:智勇双全的将军。,边:边防前线。

"不减翠蛾羞":没有减少王昭君蒙受远嫁匈奴的耻辱。

# 羞:蒙受远嫁匈奴的耻辱。,翠蛾:黛眉,指王昭君。

"戎虏和乐也":如今边疆地区太平、和睦,

# 虏:对敌人的蔑称。,戎:古代对西北方面的少数民族统称为戎。这里指匈奴。

"圣主永无忧":皇上也可以高枕无忧了。

# 圣主:对皇帝美化的称呼。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水调歌头・落日塞垣路》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一说是刘潜写的)所作的一首别具一格的词作。此词在黄庭坚的作品中独树一帜,风格雄浑豪迈,且主题紧扣经国大事,政治性极为强烈。全词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描绘了词人在边境前沿外出打猎的场景,落日余晖、劲风呼啸,平沙千里间骑兵驰骋,尽显雄浑气魄。然而,远处隐隐浮现的昭君墓,陡然引发了词人心中的“闲愁”,为下文的感慨埋下伏笔。下片则是全词的核心,表面上围绕拥有贤臣良将与广袤疆土的强大汉天子,却让王昭君远嫁蒙羞一事展开议论,实则笔锋一转,借古讽今,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对外政策。彼时北宋在宋、辽、夏鼎立的局势中,面对强敌,一味屈膝,以巨额岁币换取短暂和平。黄庭坚借词抒发内心愤懑,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期望能引起朝廷对这一政策的反思与改变。整首词以独特视角和有力笔触,展现出深刻的内涵与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水调歌头・落日塞垣路》是黄庭坚在北方为官时所作。北宋时期,宋、辽、夏长期鼎立,宋朝却在强敌面前尽显懦弱,先后与辽、夏签订屈辱和约,年年输银纳绢,妄图用金钱换取和平。黄庭坚两次被贬,仕途坎坷,却始终心系国家。他目睹北宋朝廷这一软弱求和的政策弊端,深知其难以带来真正的和平,为借古讽今,委婉表达对国家大事的看法,期望朝廷能改变现状,故而创作了这首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边塞题材的词,借落日余晖中于塞垣路外出打猎时隐隐望见昭君墓的景象,写出了词人内心的“闲愁”。进而借古讽今,围绕强大汉天子却使王昭君远嫁蒙羞之事,深刻批判了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对外政策,表达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与对时政的愤慨。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上片通过描写“落日”“劲风”“平沙千里”等景象,营造出紧张而又壮阔的氛围,为边地骑兵驰骋射猎的场景增添了雄浑的气势,抒发了对边地风光和军事活动的感慨。同时,“隐隐”望见昭君墓这一景象,引发了词人的“闲愁”,借景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眼前之景融为一体,使景中含情,情因景生。对比:上片描绘的骑射场景是词人心中的理想之境,展现了国力军威和英雄主义风采;而下片所揭示的现实是君王纵乐、文恬武嬉,边备废弛,只能靠割地赔款求苟安,理想与现实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此外,以皇帝拥有贤臣良将、广阔疆土的强大表象,与国家安定要靠女子和亲的无奈现实进行对比,衬托出朝廷的无能。借古讽今:下片表面上是在议论汉天子与王昭君的事情,指责强大的汉天子不应让王昭君蒙羞,实际上是借汉朝之事来讽刺宋朝朝廷屈辱求和的对外政策,批判当朝统治者的软弱,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委婉而又深刻地表达了词人的政治观点和对时政的愤慨。卒章显志:结尾二句看似又回到歌功颂德之词,但实际上是极尽揶揄挖苦之能事,将矛头直指皇帝,在前面的描写和议论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地表达了词人的批判态度和讽刺意图,使全词的主题得到了升华,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词人对朝廷的不满和对国家现状的忧虑。

3. 分段赏析

上片:表象与隐忧交织:开篇,词人勾勒出边地骑兵在落日余晖、劲风吹拂下,于平沙千里间驰骋射猎的壮阔场景。这里的“猎”,实则暗指军事演练,本应是展现国力军威、洋溢英雄主义的时刻。然而,当词人的目光触及那隐隐约约的昭君青冢时,笔锋陡然一转,引入了“闲愁”。这看似无端的愁绪,实则饱含对国运的深切担忧,打破了原本应有的豪迈昂扬,为全词埋下了深沉的伏笔,暗示着盛世表象下潜藏的危机。下片:辛辣讽喻直击时弊:下片深入剖析了词人的所思所想。表面上,词中先盛赞皇帝坐拥天下,后宫佳丽如云,朝堂有贤相,边疆有良将,尽显堂皇之态。但紧接着笔锋犀利一转,指出国家的安宁竟要依靠弱女子的和亲来维系,“不减”一句犹如一记重锤,将所谓的国威击得粉碎,让大宋君臣的无能与怯懦无所遁形。结尾处,看似再度回归歌功颂德,实则是对皇帝的极致揶揄挖苦。回顾上片的骑射盛景,不过是词人的美好幻想,现实中的南宋朝廷,君王贪图享乐,文武官员贪图安逸,边防松弛,只能靠割地赔款换取短暂的和平。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正是词人借词抒发愤懑、批判时政的有力手段。

4. 作品点评

《水调歌头・落日塞垣路》是一首别具深意的词作。该词风格独特,内涵深刻,借边塞场景与昭君故事,巧妙地将写景、叙事与抒情议论相融合。整首词意境跌宕起伏,借古喻今手法运用娴熟,将对时政的批判与内心的愤懑尽情抒发,情韵深长,发人深省,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与思想深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该词所显现出来的边塞萧瑟景物中的骑猎场面,颇有东坡《江神子·密州出猎》词的雄风。

现代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彭国忠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吴文英《天香·蜡梅》

下一篇:宋·武衍《书画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