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ī
zhì
yáng
zuò

朝代:宋作者:刘克庄浏览量:2
jiā
àn
máng
fēng
sǎo
liàn
huā
gāo
chéng
jìn
bèi
yún
zhē
zhē
shí
liú
chéng
西
péng
guī
rén
yào
rèn
jiā

译文

乘船归来,风扫着两岸的楝花,云遮高城,乌云已经遮住西塔。但愿乌云别把西塔全遮住了,因为那可是游子归家认路的标志。

逐句剖析

"夹岸盲风扫楝花":乘船归来,风扫着两岸的楝花,

# 楝花:苦楝树的花。,盲风:疾风。

"高城已近被云遮":云遮高城,乌云已经遮住西塔。

"遮时留取城西塔":但愿乌云别把西塔全遮住了,

"篷底归人要认家":因为那可是游子归家认路的标志。

# 篷底:篷指船上的篷,篷底,即船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归至武阳渡作》是宋代诗人刘克庄的七言绝句。首句“夹岸盲风扫楝花”,诗人乘船归乡途中,见两岸狂风肆意扫落楝花,“盲风”与飘零的楝花,营造出一种略带萧瑟的氛围,却也暗示着归程的急切。次句“高城已近被云遮”,本是满心欢喜,家乡高城已近在眼前,心情也随之轻松愉悦,可转瞬天边乌云飘来,将高城遮蔽,诗人情绪瞬间由喜转忧,懊丧之感油然而生。此时,诗人笔锋一转,“遮时留取城西塔,篷底归人要认家”,诗人无奈地祈求乌云,千万留下城西那座高塔,因为对于篷底急切归乡的游子而言,它是辨认家门的重要标志。整首诗以景衬情,通过对水岸、楝花、风、城池、乌云、高塔等景物的描绘,生动展现了诗人归乡途中情绪的起伏,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故乡家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

刘克庄(1187~1269),南宋文学家。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荫入仕,淳祐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谥文定。刘克庄兼擅诗、文、词各体,尤以诗歌影响最大,为江湖派的重要作家。其诗初学晚唐,后推崇陆游,喜用典故成语。诗风豪迈奔放、雄健疏宕。在南宋辛派词人中,刘克庄与刘过、刘辰翁并称“三刘”。词风豪迈,颇受辛弃疾影响。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诗话》,编有《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代表作品有《戊辰即事》《贺新郎·九日》《六州歌头·客赠牡丹》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思乡诗。描绘了诗人乘船归乡途中所见的水岸、楝花、风、城池、乌云、高塔等景物,营造出时而萧瑟、时而懊丧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归乡途中情绪的起伏变化,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家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前两句“夹岸盲风扫楝花,高城已近被云遮”,诗人描写了夹岸的楝花被风吹落、高城被云遮住的景色,在这些景物描写中,蕴含着诗人久客思家,即将到家时的急切、喜悦以及城被云遮时的懊丧等复杂情感。

3. 分段赏析

开篇“夹岸盲风扫楝花”,“夹岸”二字清晰交代诗人正沿水路归乡。“盲风”带着几分肆意,全力扫落楝花,这般景象巧妙点明时令为初秋。此时,诗人长久羁旅在外,归心似箭,乘船的轻快恰似那顺风而行的船只。他静静伫立船头,眼见两岸楝树繁花在秋风中纷纷飘零,心中满是即将归家的期待。“高城已近被云遮”一句,诗意陡然一转。“高城”即诗人魂牵梦绕的家乡县城,因船低城高,故而有此称呼。家乡近在咫尺,喜悦之情正满溢心间,可天边却毫无征兆地飘来大片乌云,瞬间将县城完全遮蔽。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恰似一盆冷水,浇灭了诗人高涨的情绪,满心的期待瞬间被失落所取代。后两句“遮时留取城西塔,篷底归人要认家”,情感抒发更为直接。面对乌云遮城的无奈局面,诗人唯有将满心期许寄托于城西那座高塔。在他心中,这座塔是辨认家门的关键标识,承载着他对家的全部念想。他急切地盼望乌云放过此塔,只因自己这位漂泊许久的归人,唯有依靠它,才能顺利找到回家的路。这两句诗将诗人急切归家的心情推至顶点,同时也让整首诗在这浓烈的情感中收束,余韵悠长,令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与思念。

4. 作品点评

该诗的巧妙之处在于写景与抒情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诗中的水岸、疾风、楝花等景致,皆为归人眼中所观,每一处景都融入了情感。其抒发的情感真挚自然,毫无故作姿态之感。而且用语质朴,通俗易懂,直率地展现诗意。这般浑然天成的表达,正是作者在宋末诗坛享有盛誉的关键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葛起耕《小隐》

下一篇:宋·沈蔚《满庭芳·疏木藏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