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īng
liú
rén
shuǐ
diào

朝代:唐作者:王昌龄浏览量:1
zhōu
wēi
yuè
duì
fēng
lín
fēn
míng
zhēng
xīn
lǐng
qiān
chóng
wàn
chóng
duàn
xián
shōu
lèi
hén
shēn

译文

我独自坐在孤舟上,面对微月和枫林,把听筝的感受与客居他乡的愁心相融合。山岭被千重万重的雨幕笼罩,突然筝弦断了,我收起泪水,泪痕却已深。

逐句剖析

"孤舟微月对枫林":我独自坐在孤舟上,面对微月和枫林,

"分付鸣筝与客心":把听筝的感受与客居他乡的愁心相融合。

# 分付:即发付,安排。

"岭色千重万重雨":山岭被千重万重的雨幕笼罩,

# 千重万重雨:永不停止的秋雨。,岭:大庾岭,在今湖南、广东交界处。

"断弦收与泪痕深":突然筝弦断了,我收起泪水,泪痕却已深。

# 断弦:弦断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听流人水调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七言绝句。此诗以客中听筝为切入点,起句借孤舟、微月、枫林等景传情,营造出凄清氛围;次句点明题意,将听筝与客心相连;三句通过想象渲染岭色雨幕之景;结句把“鸣筝”“客心”“雨幕”融合,以“泪痕深”收束,含蓄表达伤感。全诗运用借景抒情等手法,意境凄清,用思深刻,浑融含蓄。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 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开元、天宝间,王昌龄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尤擅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七绝圣手”。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另有《诗格》,论诗颇多创见。代表作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约作于唐天宝七年(748年),王昌龄因《梨花赋》遭权臣构陷,被贬龙标尉(今湖南黔阳)。此次贬谪是其人生第三次政治打击(此前已因“不护细行”两遭贬谪),时年五旬的诗人沿沅江南下,途经大庾岭(今湘粤交界)时偶遇流人奏筝,遂作此诗。暗流涌动:诗中“岭色千重万重雨”的“岭”即大庾岭,既是地理标识,亦暗示其处于盛唐政治生态的“边缘地带”——此地为唐代贬谪官员南下的必经之路,与李白“闻道龙标过五溪”形成时空呼应。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羁旅抒怀诗。通过描绘诗人客居途中听流人弹筝的情景,借孤舟、微月、枫林、雨幕等景象,营造出凄清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伤感、羁旅的愁绪,蕴含着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千重万重雨”既可指自然夜雨,亦可解为音乐幻化的声浪,或是隋代《水调歌》的历史遗音。这种虚实交织,使贬谪之苦升华为对生命局限的终极叩问。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孤舟:象征漂泊无依的处境,呼应王昌龄贬谪龙标的现实(《唐诗归》评其暗藏《楚辞》的羁旅之悲)微月:以朦胧月光渲染凄清氛围,暗合古典诗歌“借月写愁”的传统(如李白“愁听清猿梦里长”)枫林:点明秋季,秋声萧瑟(“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强化客愁的肃杀感。三组意象叠加,形成“秋江夜泊”的视觉画面,为全诗奠定苍凉基调,堪比元人马致远《天净沙》的意境浓缩。“分付鸣筝与客心”中,“分付”意为“安排”,却以倒装句式暗示筝曲与听者心境的共鸣。此句打破“奏者主导”的叙事逻辑,赋予音乐与听众平等的情感对话,暗含“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情。“分付”双声、“鸣筝”叠韵,音韵铿锵如筝弦拨动,增强诗句的乐感。颔联:“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既是实景(南方秋雨迷蒙),又是筝乐声的具象化(“大弦嘈嘈如急雨”),视觉与听觉交织,形成“石破天惊逗秋雨”的震撼。“千重万重”:叠词强化乐音的繁促与情感的累积,暗喻流人漂泊生涯的复杂心绪。断弦:既是演奏的高潮戛然而止,亦隐喻诗人仕途的突然中断(贬谪命运)。泪痕深:以“收与”将雨幕与泪痕勾连,暗示泪水如岭雨倾泻,突破“以泪喻雨”的俗套,赋予情感物理化的重量。

4. 作品点评

《听流人水调子》以“孤舟断弦”为核心意象,构建了中唐贬谪诗学的先锋性实验场域。继承杜甫“星垂平野阔”的沉郁,却以通感突破写实边界。为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的意象迷宫提供密钥,更预示苏轼“小舟从此逝”的哲学突围。明代胡应麟《诗薮》评其“如古剑出匣,寒芒逼人”,正是对其以简驭繁、以冷写热的至高礼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深沉悲痛,觉《琵琶行》为烦。此等真当字字呕心。

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选评》

# 后二语倒装,故格高句老。“分付”字、“与”字、“收”字俱妙。

明陆时雍《唐诗镜》

# 光景静妙。

明谭元春《唐诗归》

# “分付”字、“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

明钟惺《唐诗归》

# “与”字复出,不免为瑕瑾。

清王士祯《唐贤三昧集笺注》

# 后二句谓断肠人之深悲,不啻将千万重之雨,一一收与泪痕。后主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江水量愁,泪痕收雨,皆以透纸之力写之。

近代学者、诗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周敬曰:深沉。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只说闻筝下泪,意便浅。说泪如雨,语亦平常。看他句法字法运用之妙,便使人涵咏不尽,今人只知立新意、用新字,如唐人即旧意而语趣一新,亦知之乎?

清黄生《唐诗摘钞》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雍裕之《农家望晴》

下一篇:唐·卢延让《苦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