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án
zhōu

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浏览量:2
tán
zhōu
guān
shè
lóu
kōng
jīn
duān
wàng
zhōng
xiāng
lèi
qiǎn
shēn
zhú
chǔ
chóng
dié
yuàn
lán
cóng
táo
gōng
zhàn
jiàn
kōng
tān
jiǎ
chéng
chén
miào
fēng
duàn
yuán
rén
zhì
sōng
láo
zuì
shuí
tóng

译文

当黄昏的余晖笼罩着潭州,信步登上官舍的空楼。眼前的景色触动情怀,古今多少事齐集眼下,涌上心头。高高的九嶷山上有故君的墓丘,滋润竹色的泪痕记录着心中的哀愁。屈原在楚歌中展现着美丑,他为兰花的芳心易改痛心疾首。当年陶侃的战舰摧枯拉朽,如今荒弃的沙滩只有雨声依旧。贾谊的破庙年久失修,呜呜的风声诉说着其中的缘由。我在故园久久地等候,看不见应约前来的老友。准备了潭州特产松醪名酒,谁与我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逐句剖析

"潭州官舍暮楼空":当黄昏的余晖笼罩着潭州,信步登上官舍的空楼。

# 潭州:唐代为湖南观察使治所,在今湖南长沙市。

"今古无端入望中":眼前的景色触动情怀,古今多少事齐集眼下,涌上心头。

# 无端:没来由地。

"湘泪浅深滋竹色":高高的九嶷山上有故君的墓丘,滋润竹色的泪痕记录着心中的哀愁。

# 湘泪:传说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他的两个妃子哭舜,泪滴竹上,遂生斑点,所以称湘妃竹。见(博物志)卷八。

"楚歌重叠怨兰丛":屈原在楚歌中展现着美丑,他为兰花的芳心易改痛心疾首。

# 楚歌:指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等。《离骚》中有“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等语,旧解以为“兰”指令尹子兰。

"陶公战舰空滩雨":当年陶侃的战舰摧枯拉朽,如今荒弃的沙滩只有雨声依旧。

# 陶公:指东晋陶侃,其墓在今湘潭。侃曾作江夏太守,抗击叛将陈恢,以运船为战舰,所向必破。后又讨杜搜、平苏峻,封长沙郡公。事见《晋书》本传。

"贾傅承尘破庙风":贾谊的破庙年久失修,呜呜的风声诉说着其中的缘由。

# 承尘:床前横木之上用小帐子来承接尘土,以及天花板,名曰“承尘”。上面房梁横木所托的便是。,贾傅:指贾谊,曾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贾谊庙,庙即谊宅。

"目断故园人不至":我在故园久久地等候,看不见应约前来的老友。

"松醪一醉与谁同":准备了潭州特产松醪名酒,谁与我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潭州》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以“湘泪”“楚歌”点明时间地点,奠定哀伤基调。中间两联借陶侃、贾谊的历史典故与眼前空滩夜雨、古井残香之景对照,隐含对时政的批判。尾联将历史感慨与个人孤独相融合。全诗通过意象对比和隐喻手法,自然联结古今,在简练的语言中传递出深沉的忧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李商隐《潭州》一诗创作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五月。当时诗人因桂管观察使郑亚遭贬而离开桂林,北归长安途中暂居潭州官舍。暮色苍茫之际,他独登空楼远眺,眼前荒寂的官舍与湘楚旧地风物触发其今昔交织的复杂思绪。历史典故与当下残景形成强烈对照,使诗人将个人漂泊的孤寂与对时局衰颓的隐忧熔铸于诗中,最终凝结成这首吊古伤今的七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讽喻的七言律诗,诗人通过潭州暮色中历史遗迹与现实景观的交织,抒发了对历史兴亡与贤才陨落的深沉喟叹,又暗寓了晚唐衰微时局下自身漂泊潭州、故园难归的孤寂落寞。

2. 写作手法

用典:“湘泪浅深滋竹色”暗用娥皇女英泣竹成斑典故,“楚歌重叠怨兰丛”化用屈原《离骚》香草美人传统,颈联“陶公战舰”指东晋陶侃治水军史实,“贾傅承尘”用贾谊贬谪长沙典故。四组典故形成意象群,通过历史人物命运折射现实感慨。对比:“空滩雨”与“破庙风”构成双重对比,陶侃战舰的昔日雄姿与空滩冷雨对照,贾谊庙宇的当年威仪与破庙残风映衬。这种今昔映照强化了历史沧桑感,雨打风吹的动态描写更凸显当下荒凉之静寂。反衬:“松醪一醉与谁同”以热闹的饮酒场景反衬孤独心境。表面写醉饮之欢,实则通过“与谁同”的诘问,以虚拟的共饮场景加倍突显现实的孤寂,与首句"暮楼空"形成首尾呼应,强化空寂之感的贯穿性。首尾呼应:尾联“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联与首联照应,进一步表现自己的孤寂的情怀,慨叹世无知音,无人了解自己的心意,抒发自己身世凄凉的怨愤。

3. 分段赏析

首联诗人远眺之际,古今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让人不禁感慨“今古无端入望中”。这句话,既是对过往的凭吊,也是对当下的哀伤,正如陆昆所言:“言之所及在古,心之所伤在今,故曰今古无端。”这精准地捕捉到了诗人的意图与构思之妙。颔联中,“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以草木为喻,借古讽今。那深浅不一的湘妃泪,滋润着竹色,让人联想到二妃哭舜的凄美故事,进而哀悼逝去的武宗。而重叠回荡的楚歌,则让兰丛充满了哀怨,借屈原之遭遇,讽刺宣宗与白敏中等对功臣的排挤与贬逐。这里的“怨兰丛”,实际上是对那些排斥异己、贬逐功臣之人的强烈控诉。颈联“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则借古人之事,抒发对当下英雄末路的感慨。陶侃的战舰在空滩上遭受风雨的侵袭,暗喻会昌有功的将帅被冷遇的命运;而贾谊在长沙的遭遇,则象征着有功文臣被贬斥的悲凉。李德裕的功绩堪比陶侃,规划亦与贾谊相似,却同样遭到罢斥,这怎能不让人心生感慨?尾联“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与首联相呼应,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孤寂与悲凉。他望着远方,却看不到归途;想要借酒消愁,却发现无人共饮。这种世无知音、无人理解的孤独与怨愤,让诗人的身世显得更加凄凉。

4. 作品点评

此诗巧妙地运用典故,使得文辞瑰丽多姿,声调和谐悦耳,对仗严谨工整,结构紧凑有序,外在形式之美与深刻丰富的内涵相得益彰。例如,诗中提及陶侃之句,巧妙地借用了陶侃昔日战功赫赫的典故,以此来隐喻并讽刺当下社会摒弃贤能之士的现状。而提及贾谊之句,则通过描绘贾谊祠中蛛网尘封、风雨侵袭的凄凉景象,深刻表达了人才被埋没的哀婉之情。尤为巧妙的是,这些典故与潭州这一地点紧密相连,使得诗中的情境与诗人当时的遭遇完美融合,达到了情景交融、典中见情的艺术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暮楼空”,言既不对酒,又不摊书,只是凭高厢望。井无他事感发。此即次句所云“无端”也。然而心如秋满月,眼若青莲花,一任空楼无端,偏是万端齐起。于是而泪色浅深,怨歇重叠,心同弹同,自哭自笑。由来天下绝顶大聪明人,单除二时茶饭,其慷总代古人担忧,此真水可得自解者也。 前解自写解事,此解写潭州人不解事也。言如此憨绝无聊,庶几破除有酒。然而巡索全州,更无可语!陶公已去,贾傅卫天,救国信断,卫能奈何哉!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于诗七言律》

# 此义山平铺直叙之作。中间四句皆用望中本地风光,是承“古”,结句是承“今”也。三、四意在言外,有骚人之旨。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串释》

# 五、六有悲壮之气,起结皆滑、落套,而结尤甚。

清纪昀《抄诗或问》

# 此亦是咏怀古迹,以第二句为主,而下即潭之事、景言之。诗亦平平,可不入选。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起结看似“近滑”,实倍沉著。盖沉著在骨,外面不露耳。晚唐胜于后人处全在此!后人无其用意而强学之,便滑矣。中联分写古今,迥异“浮声”,不得以明七子徒有空架者例之。

近代近代史学家张采田《李义山诗辨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孜《雪诗》

下一篇:唐·孙光宪《竹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