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原初过雨":郊外原野刚下过雨,
"见败叶零乱":只见凋零的落叶散乱一地,
"风定犹舞":风停后仍在空中飘舞。
# 风定:风停。
"斜阳挂深树":夕阳挂在茂密的树梢,
"映浓愁浅黛":映照着如浓愁般深黛色的远山,
# 浓愁浅黛:喻指山色浅浅深深。黛,青色。
"遥山眉妩":宛如美人含愁的眉黛那样妩媚。
# 眉妩:西汉张敞为妻子画眉,长安人说他“眉妩”,这里指妩媚可爱。
"来时旧路":来时走过的旧路上,
"尚岩花、":山岩边的野花、
# 岩花:长在岩石旁的花。
"娇黄半吐":还娇嫩地半开着黄色的花朵。
# 半吐:半开。
"到而今唯有、":而如今只剩下、
"溪边流水":只剩下溪边的流水,
"见人如故":好像与我一见如故。
"无语":我默默无语,
"邮亭深静":客舍里寂静无声,
# 邮亭:古时设在沿途,供递送文书的人和旅客歇宿的馆舍。
"下马还寻":下马后我就仔细寻找,
"旧曾题处":旧日曾经题诗之处。
# 旧曾题处:从前题字的地方。
"无聊倦旅":这真是无聊疲倦的旅行,
"伤离恨":终日里感伤离愁别恨,
"最愁苦":最是让人心中悲苦。
"纵收香藏镜":即便是我还保存着她的香镜,
# 收香藏镜:借喻对于爱情的坚贞执着。收香,用晋代贾充之女窃其父所藏奇香赠给韩寿,后结成夫妻的典故。藏镜,用南朝陈亡后,驸马徐德言与妻子乐昌公主因各执半镜而得以重圆的典故。这里表示自己珍藏着爱情的信物和对爱情的忠贞。
"他年重到":但他年故地重返,
"人面桃花在否":谁能知她是否还在故居?
# 人面桃花:用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意。
"念沈沈、":我想念那深深、
"小阁幽窗":我想念那深深庭院小楼幽窗,
# 小阁幽窗:指女子居住之处。
"有时梦去":愿在梦中寻她千百度。
南宋词人
袁去华(1127?~1177后),南宋词人。字宣卿,奉新(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历任善化、石首知县。袁去华工词,长调气局开阔,小令情致深婉。其词多登高临远、伤春悲秋、别情相思、酒宴唱酬之作,亦有感慨时事、抒发情怀的篇章,雄豪幽畅,慷慨悲凉。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定王台》《水调歌头·雪》。著有《适斋类稿》《宣卿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词,属于羁旅怀人之作。词人通过描绘雨后郊原的萧瑟景象,抒发了旅途中的孤寂与对旧情的深切怀念。
2. 写作手法
对比:词中“来时旧路,尚岩花、娇黄半吐。到而今,惟有溪边流水,见人如故”一句,将过去来到此地时的景色与如今的景色进行对比。昔日旧路上,岩花娇艳,半开半吐,充满生机与活力,呈现出一种美好的景象;而如今,岩花凋零,唯有溪边流水依旧,景色变得萧条冷落。这种昔盛今衰的对比,突出了时光的流逝和物是人非的变化,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失落和惆怅,强化了离别的哀愁。用典:“纵收香藏镜,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一句中,化用唐代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诗句,此诗句讲述了崔护在长安城南遇一女子,次年再来时,女子已不知去向,只有桃花依旧盛开的故事。诗人化用此典故,将自己重寻旧地佳人的心境与崔护的经历相联系,进一步强调了对与恋人重逢的不确定,表达出内心的惆怅和对离别的感伤。“纵收香藏镜,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是化用用“收香”“藏镜”这两则典故。“收香”用的是晋代贾充之女贾午爱慕韩寿,窃其父所藏奇香赠给韩寿,后两人结为夫妇的典故;“藏镜”用的是南朝陈亡后,驸马徐德言与妻乐昌公主各藏半镜,后破镜重圆,夫妻相会的故事。词人借此表达即使自己像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样对爱情忠贞不渝,保存着恋人所赠之物,等待他年重到旧地,也未必能与恋人会合,流露出对爱情前景的忧虑和悲观,写出了再相见之难,强化了离别的愁苦和对未来的迷茫。动静结合:“郊原初过雨,见败叶零乱,风定犹舞”一句中,“郊原初过雨”为静景,描绘了郊外原野刚刚经历过一场秋雨洗礼后的静谧场景,给人一种雨后的清新与寂静之感。“败叶零乱”是视觉描写,展现了落叶满地、杂乱无章的静态画面,进一步渲染出秋景的凄凉。而“风定犹舞”则是动景,风虽已停止,但枯叶仍在空中盘旋飞舞,一个“舞”字将枯叶赋予了动态美,使画面充满了动感。这句词通过静景与动景的相互映衬,以静的郊原、零乱的败叶为背景,衬托出枯叶“犹舞”的动态,更显生动形象。同时,这种动静结合的描写,也营造出一种孤寂、怅惘的氛围,既写出了秋风秋雨过后的凄凉景象,又暗示了词人如败叶般漂泊、动荡的身世和凌乱的心绪,为全词奠定了愁苦的感情基调。直抒胸臆:“无聊倦旅,伤离恨,最愁苦”,这三句直接抒发了词人在旅途之中的疲惫与无奈,以及离别的感伤和愁苦,将郁结在心中的愁苦之情一涌而出,直接揭出本篇“伤离恨,最愁苦”的主旨。人在旅途,本就疲惫不堪,而离别之苦更让人难以承受,词人毫不掩饰地表达出内心的痛苦,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的情感。情景交融:“邮亭深静,下马还寻,旧曾题处”,邮亭的深静,烘托出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词人下马寻找旧日与恋人题诗传情之处,然而伊人杳无音讯,寂静的邮亭环境与词人的寂寞心境相互映衬,情与景完美融合。正衬:“郊原初过雨,见败叶零乱,风定犹舞”,描绘了郊原秋雨过后,败叶满地、风定还舞的凄凉景象,衬托出词人衰颓、凌乱的心绪,暗示其如败叶般漂泊的身世和动荡的处境。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斜阳挂深树,映浓愁浅黛,遥山媚妩”,斜阳挂在深树之上,映照着远山,看似美丽的景色,却被词人赋予了“浓愁浅黛”的情感,以静景的方式衬托出词人内心的孤寂和愁郁。这里的“挂”字生动地写出雨后斜阳的偏狭角度,“映浓愁浅黛”展现出雨后空气朦胧,远山如空蒙山水画,只有淡淡的墨痕,将深树喻为佳人,反射词人心迹,映衬出人生风雨飘摇。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细腻笔触勾勒风雨后黄昏之景,为抒离情精心渲染环境。“郊原初过雨,见败叶零乱,风定犹舞”,寥寥数语,一幅凄清的郊原秋景图便跃然纸上。骤雨初歇,广袤郊原之上,枯叶如断翅的蝶,零乱地散落各处。风虽已停歇,可那残叶却仍在惯性中打着旋儿,迟迟不肯归于尘土,仿佛在做最后的挣扎。这灵动的“舞”字,将枯叶的飘零之态刻画得栩栩如生,同时也营造出一种怅然若失、寂寥无依的氛围,恰似词人内心的彷徨与迷茫,以景开篇,巧妙地为后文抒情埋下伏笔。“斜阳挂深树,映浓愁浅黛,遥山媚妩”,词人将目光投向远方,描绘出一幅别具韵味的远望之景。残阳如血,慵懒地斜倚在茂密的树梢间,那一抹昏黄的光晕,为周遭的一切都披上了一层朦胧的纱衣。远处的山峦,在斜阳余晖的映照下,宛如美人微蹙的眉头,带着淡淡的哀愁,却又不失妩媚之态。一个“挂”字,生动地写出了斜阳低垂、摇摇欲坠的角度,赋予了画面动态感;而“映浓愁浅黛”,更是将雨后远山的朦胧之美与词人心中的相思愁苦融为一体,景中含情,情因景生,愁绪愈发浓重。“来时旧路,尚岩花、娇黄半吐。到而今,唯有溪边流水,见人如故”,词人的思绪回溯到往昔,忆起曾经走过的旧路。那时,岩石旁的花儿正娇黄半吐,生机勃勃,充满希望。可如今故地重游,却已物是人非。岩花凋零,不见昔日风采,唯有溪边潺潺的流水,依旧如往日般静静流淌,见证着词人的来去。此处以“岩花”“流水”互文,通过今昔鲜明的对比,写出了落花流水的凄凉变化,那流淌的溪水仿佛也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字里行间蕴含着无尽的愁绪。下片则浓墨重彩地抒发了词人的相思寻旧之情。“无语,邮亭深静,下马还寻,旧曾题处”,词人骑着马,行至寂静的邮亭,默默下马,开始寻觅往日题诗传情的地方。那“无语”二字,看似平淡,实则饱含着千言万语,是相思无法言说的苦涩,是物是人非的无奈。而“深静”二字,更是点明了词人此刻孤独寂寞的境况,四周一片死寂,唯有自己形单影只,伊人音信全无,即便寻得旧踪,也难以填补心中的空虚,更添几分惆怅。“无聊倦旅,伤离恨,最愁苦”,词人在此处直抒胸臆,毫不掩饰地倾诉着旅途的疲惫与无奈。漂泊在外,本就身心俱疲,而离愁别恨更是如影随形,成为了他心头最深的愁苦。短短几句,将词人内心的苦闷与哀伤展现得淋漓尽致。“纵收香藏镜,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词人反用典故,以独特的视角表达内心的忧虑。即使自己信守前盟,将象征着美好回忆的香与镜小心收藏,盼望着他年能够故地重游,可又怎能确定还能与佳人再次相会呢?岁月变迁,世事无常,这份不确定让词人对未来的重逢充满了担忧,暗写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不安。“念沉沉、小阁幽窗,有时梦去”,全词以梦境作结,韵味悠长。在现实中,与佳人相会的企求难以实现,词人只能在沉沉的思绪中,于梦中追寻那小阁幽窗,与佳人相聚。可梦终究是梦,醒来后依旧是孤身一人,这种现实与梦境的反差,更显其惆怅悲苦,余韵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此词开篇以“斜阳”起笔,收尾于“幽梦”,巧妙地将今昔的悲欢离合紧密挽合。在写作手法上,词人通过细腻的写景来寄托深沉的情感,在叙事过程中饱含对人的怀念。其中,既有对往昔美好回忆的珍视,如抱收香藏镜般的痴迷眷恋,又抒发了人去阁空后的怅惘遗恨。从整体风格来看,全词尽显委婉、含蓄之态,然而其语言却极为流畅自然。尽管词中接连运用了诸多典故,却并未给人带来晦涩难解之感,足见词人驾驭文字与典故的高超能力。通览袁去华现存的全部词作,不难发现其风格丰富多样。部分词作趋近于豪放,展现出慷慨悲凉之态,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愤懑;而另有一些词作则偏向婉约,描写离情别绪时凄婉忧伤,细腻动人。但无论是豪放之作,还是婉约之篇,袁去华皆能做到豪放而不失之粗率,婉约而不至于晦涩难懂。在南宋初期人才辈出的众多词人之中,袁去华凭借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占据了一个虽不显眼却独具特色的重要席位。
上一篇:宋·程公许《寿曹大博以东宪台治新筑亭馆扁榜寄意·莺花》
下一篇:宋·释文珦《盘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