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ǎo
huā

朝代:宋作者:刘克庄浏览量:2
fēn
hóng
jiàn
bái
tīng
zhōu
wǎn
bài
fēng
jiāng
hàn
qiū
kàn
nài
qīng
shuāng
què
kǒng
huā
xiān
bái
tóu

译文

红白相间的蓼花点缀着傍晚的沙洲,蓼花在风雨中摇曳行礼,江汉之畔秋意渐浓。看它能坚持到清霜降临之时,只怕岸边的芦花会抢先变得雪白。

逐句剖析

"分红间白汀洲晚":红白相间的蓼花点缀着傍晚的沙洲,

"拜雨揖风江汉秋":蓼花在风雨中摇曳行礼,江汉之畔秋意渐浓。

"看渠耐得清霜去":看它能坚持到清霜降临之时,

"却恐芦花先白头":只怕岸边的芦花会抢先变得雪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蓼花》是南宋诗人刘克庄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以“分红间白”勾勒汀洲晚景的色彩,用“拜雨揖风”赋予蓼花动态,描绘出秋日汀洲与江汉的景致,构建出鲜活的画面;后两句以拟人手法将蓼花与芦花对比,凸显蓼花耐霜的品格。全诗语言简练,意境开阔,通过对秋日景物的刻画与植物品性的对比,展现出蓼花在霜寒中的傲然姿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

刘克庄(1187~1269),南宋文学家。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荫入仕,淳祐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谥文定。刘克庄兼擅诗、文、词各体,尤以诗歌影响最大,为江湖派的重要作家。其诗初学晚唐,后推崇陆游,喜用典故成语。诗风豪迈奔放、雄健疏宕。在南宋辛派词人中,刘克庄与刘过、刘辰翁并称“三刘”。词风豪迈,颇受辛弃疾影响。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诗话》,编有《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代表作品有《戊辰即事》《贺新郎·九日》《六州歌头·客赠牡丹》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此诗描绘了秋日汀洲与江汉的景致,构建出鲜活的画面;通过对秋日景物的刻画与植物品性的对比,展现了蓼花在霜寒中的傲然姿态。

2. 写作手法

拟人:“拜雨揖风江汉秋”一句中,“拜”“揖”二字用拟人化手法,写出蓼花在秋风秋雨中如行礼般摇曳的姿态,让江汉秋日的水边景致因蓼花而充满生机。​对比:“看渠耐得清霜去,却恐芦花先白头”这两句通过直接描写与对比手法,用芦花易凋零的特点反衬蓼花,不仅凸显了蓼花耐霜的特质,更让寻常花草有了人格化的坚毅感,暗含对这种品格的赞颂。

3. 分段赏析

“分红间白汀洲晚,拜雨揖风江汉秋”两句是描写蓼花在秋日水边的景象。前句“分红间白”以色彩对比点出蓼花红白相间的模样,“汀洲晚”勾勒出傍晚水边小洲的背景,红白花色在暮色中格外鲜明;后句“拜”“揖”二字用拟人化手法,写出蓼花在秋风秋雨中如行礼般摇曳的姿态。这两句一静一动,既展现了蓼花的色彩之美,又赋予它灵动的情态,让江汉秋日的水边景致因蓼花而充满生机。​“看渠耐得清霜去,却恐芦花先白头”两句是描写蓼花的耐寒品性。前句“渠”指蓼花,“耐得清霜”直接点出它能承受寒霜侵袭的坚韧;后句由蓼花想到芦花,以“恐芦花先白头”的担忧,用芦花易凋零的特点反衬蓼花。这两句通过直接描写与对比手法,不仅凸显了蓼花耐霜的特质,更让寻常花草有了人格化的坚毅感,暗含对这种品格的赞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宋伯仁《蓼花》

下一篇:宋·董嗣杲《蓼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