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一何碧":平山堂上伫立远望,秋雨过后,
# 碧:青碧。
"山色倚晴空":江岸的山色在晴空映衬下分外青碧。
# 晴空:清朗的天空。,山色:山的景色。
"江南江北愁思":一个人辗转大江南北,有多少忧愁思绪,
# 愁思:忧愁的思绪。
"分付酒螺红":都付之一醉,暂且忘却吧。
# 螺红:红色的螺杯。
"芦叶蓬舟千重":乘坐小船沿芦苇岸边千里漂泊,
# 千重:千层,层层迭迭。
"菰菜莼羹一梦":张翰那种思念菰菜莼羹就辞官归家的作为,于我只能是一场梦了,
# 莼羹:用莼菜烹制的羹。,菰菜:即茭白。
"无语寄归鸿":我惟有默默无语把思念寄托给南飞鸿雁。
# 归鸿:归雁。鸿:鸿雁。
"醉眼渺河洛":醉眼朦胧中回望渺远的黄河洛水,
# 河洛:黄河与洛水之间的地区。此处泛指沦陷于金兵之手的土地,故词人有遗恨在焉。,醉眼:醉后迷糊的眼睛。
"遗恨夕阳中":夕阳笼罩下留存多少遗憾和愤恨!
"蘋洲外":在苹草萋萋的洲渚外面,
# 蘋洲外:在蘋草萋萋的洲渚外面。蘋洲:蘋洲,在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城北,潇湘二水汇流处,为永州著名风景胜地,唐宋以来,即负盛誉。
"山欲暝":远山在暮色里,
# 暝:暮色。
"敛眉峰":收敛他的眉峰。
# 敛眉:皱眉。敛:收敛。
"人间俯仰陈迹":俯仰凭吊平山堂的人间遗迹,
# 陈迹:旧迹;遗迹。
"叹息两仙翁":叹息欧、苏两位仙翁已然远逝。
# 两仙翁:指欧阳修与苏东坡。
"不见当时杨柳":眼前没了当时的杨柳,
"只是从前烟雨":只是从前的烟雨,
# 烟雨:蒙蒙细雨。
"磨灭几英雄":磨灭了几位英雄。
# 磨灭:消失;湮灭。
"天地一孤啸":且唱响一声孤啸,
"匹马又西风":我又将匹马启程,在西风凄紧的天地间。
# 匹马:一匹马,后常指单身一人,有作者自喻意。
南宋后期诗坛大家
方岳(1199~1262),南宋文学家。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绍定进士,官至朝散大夫。方岳被视为南宋“江湖派”代表人物之一。其诗从江西诗派入手,后受杨万里、范成大影响,风格疏朗淡远,语言清新,不作艰涩之辞,而喜组织故事成语作新巧对偶。词风近辛弃疾一派,慷慨豪壮,也有散文化及用经史语入词的倾向。文章议论畅达,四六偶对精切,为时人称道。代表作品有《山中》《感怀》《喜迁莺·和余义夫行边闻捷》《与赵端明书》等。著有《秋崖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是南宋词人方岳写的一首词。此词以登临平山堂所见秋色起兴,由景入情,转而抒怀古之思,既追慕欧、苏二公的文采风流,更将山河破碎、故土难收的沉痛融入词章。下阕复观山色苍茫,借“菰菜莼羹”之典暗喻归隐之愿难遂,末句以“匹马西风”收束,独行者的孤影与家国山河未复的沉痛交织,余韵苍凉。全词在时空纵横间,既怀前贤风骨,亦叹时局艰危,情感沉郁而意境旷远。
2. 写作手法
用典:以张翰秋风思归的典故,暗喻词人漂泊无依的乡愁,却以“一梦”否定现实,凸显归乡无期的无奈。怀古伤今:借欧阳修、苏轼的遗迹,抒发对文人风骨消逝的哀叹,暗讽南宋朝廷苟安。虚实结合:蓬舟漂泊为实,莼羹之梦为虚,时空交错中深化羁旅之愁。意象组合:“芦叶蓬舟”勾勒漂泊孤影,“菰菜莼羹”化用张翰归隐典故,却以“一梦”否定现实可能,归鸿传书却“无语”,三重意象叠加,写尽思归无路、抱负难展的悲怆。
3. 分段赏析
上片的开篇“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仅用简短两句,就将江南秋日晴雨交替之时的景致鲜明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词人以“碧”字描绘秋雨,堪称绝妙的独创。其一,在词人笔下,即便身处江南的秋日,周边依旧满目青绿,连那秋雨似乎也被这葱郁染上了碧绿色彩;其二,秋雨润泽之后,山色愈发青葱,田野也显得更加翠绿,仿佛都曾被这碧绿的雨丝精心晕染过一般,如此便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山色倚晴空”这般晴日白昼的景致。南宋的秋日,虽不似北国那般萧瑟凄凉,然而词人心中的愁绪却似弥漫于“江南江北”的每一寸土地,这清楚表明,他内心的忧愁并非由寻常的自然景色所引发的泛泛悲秋之情,实则另有根源。“江南江北愁思”这两句,意思是自己一生行遍江南江北,在漫长的岁月里积累了诸多愁绪,那就暂且借酒浇愁,把这些忧愁一同忘却吧。借酒消愁本就是人之常情,尤其是文人墨客,更是常常如此。而这其中忧愁的来源,或是自伤漂泊不定,或是为中原尚未收复而慨然长叹。这种先点明愁情性质,再详细展现愁情内容的写法,有详有略,虚实结合。“芦叶蓬舟千里”三句,刻画了词人多年来漂泊在外、难归故里的境况。“芦叶”一句,生动地勾勒出“蓬舟”(一种顶部覆盖着篷布的小船)在长满芦叶的岸边缓缓前行的画面。“千里”二字,极力渲染了行程的遥远,漂泊地域的广阔无垠。“菰菜莼羹”引用了张翰的典故:张翰因思念家乡的鲈鱼脍,毅然弃官归乡。但此处“菰菜莼羹”后加上“一梦”二字,就否定了此事在现实中实现的可能。无奈之下,词人只能“无语寄归鸿”,默默无言地望着南归的大雁远去。方岳作为南宋后期声名卓著的江湖派诗人之一,自幼在江湖间漂泊流浪,中年后虽科举高中、为官各地,可依旧摆脱不了,“游宦成羁旅”的漂泊之感。思乡情切却无法成行,满心的愁绪油然而生,实属情理之中。“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这两句,其表面意思是醉酒后的词人目光迷离,望着渺茫难见的河洛一带,心中满是遗恨,而其深层则是抒发了词人因中原沦陷、未能收复而深埋心底的遗憾。下片重新着眼于眼前景象展开。“苹洲外”三句,细腻地描绘了黄昏时分远山的姿态。在苹洲之外,远处的山峦在暮色的笼罩下,仿佛收起了它峻峭的“眉峰”,这种写法将词人内心的愁苦之情巧妙地移情于景物之上,使得所感的景物都带上了浓厚的主观情感。如此一来,不仅让景物的形象更加生动可感,而且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身的情感,可谓是一举两得。“人间俯仰陈迹”至“磨灭几英雄”这五句,笔锋一转,进入怀古的情境。词人遥想往昔,与平山堂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欧阳修和苏东坡这两位如仙人般的贤公,已然离世,不禁黯然神伤,扼腕叹息。“杨柳”与“烟雨”,本是欧阳修和苏东坡词的诗词中常常描绘的平山堂景色,作者在此巧妙化用,这不仅体现出对欧、苏二公的极高崇敬之情,更寄托了对世事沧桑变迁的深深感慨。“杨柳”景致已非往昔模样,“烟雨”却依旧如旧,而曾经无数的英雄豪杰,已在这样的世事变迁中化为历史。这几乎是文人墨客登临古迹时怀古抒怀的一个永恒命题,其背后蕴含着对人生虚幻无常的喟叹,在心底蒙上了一层浓郁的虚无感伤之色,这亦是在仕途上失意落魄之人常见的复杂心境。
4. 作品点评
《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从登上平山堂时所见到的景致入手,一方面表达出对欧阳修和苏轼这两位前贤的缅怀之情,另一方面还倾诉了对国土尚未收复的切齿仇恨,其蕴含的思想情感颇为丰富。
# 这首词意境丰满,词人通过对山色,身世的描写,融抒情、议论为一体,含义深广,具有一种淡淡的感伤色彩。
不详《太原日报》副刊部主任张厚余《太原日报》
上一篇:宋·赵佶《在北题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