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áo
nà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shí
tóu
bái
wēng
nán
běi
táo
shì
nán
shū
chán
bēn
zǒu
nuǎn
shuāi
bìng
fāng
hǎi
tàn
qián
kūn
wàn
nèi
jiàn
róng
shēn
pàn
suí
huí
shǒu
gòng
bēi
tàn
guó
mǎng
qiū
lín
fēn
sàn
guī
cóng
jìn
xiāng
jiāng
àn

译文

我这个五十岁头发斑白的老翁,为躲避世上的灾难,在南北各地四处逃亡。稀疏的布缠绕着我枯瘦的身体,一路奔走,苦于身体得不到温暖。我已经衰老,又正遭受疾病的侵袭,而整个天下都陷入了灾难和困苦之中。在这万里的天地之间,竟然找不到一处可以让我容身的地方。妻子儿女又跟随我一起(逃难),回头想想,我们共同经历了多少悲伤和欢乐。从前的国家如今荒芜成为一片废墟,邻居们也各自分散在各地。回家的路从此迷失了方向,我在湘江岸边痛哭,直到眼泪流尽。

逐句剖析

"五十头白翁":我这个五十岁头发斑白的老翁,

# 五十头白翁:浦起龙注:“肃宗上元二年,公年五十,时周流蜀中,注家释世难者,以是年段子璋反东川当之。公值难其多:何独举此耶?盖公自乾元二年客秦入蜀,时年四十八,是为逃难之始耳,言五十,举成数也。按杜甫逃难实开始于公元七五六年(至德元载),时年四十五,次年由安史乱军中逃归,头发尽白,说“五十白头翁”是一个大体上的和特征的说法,因为在通常情况下,五十不应白头。高适诗:“郑侯应凄惶,五十头尽白。”也是所以纪异的。

"南北逃世难":为躲避世上的灾难,在南北各地四处逃亡。

# 南北逃世难:最初在北方,由奉先逃白水,由白水逃鄜州,他自己又由沦陷了的长安逃归凤翔,后来才由华州经秦州、同谷逃到了四川 (南方)。但在四川又碰到段子璋、徐知道和崔旰之乱,如今在湖南又要逃臧玠之乱,所以说“南北逃世难”。南北:从南到北,指所漂泊地方之多。

"疏布缠枯骨":稀疏的布缠绕着我枯瘦的身体,

"奔走苦不暖":一路奔走,苦于身体得不到温暖。

"已衰病方入":我已经衰老,又正遭受疾病的侵袭,

"四海一涂炭":而整个天下都陷入了灾难和困苦之中。

# 一涂炭:是说百姓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无有例外。涂炭,烂泥和炭火。

"乾坤万里内":在这万里的天地之间,

"莫见容身畔":竟然找不到一处可以让我容身的地方。

# 畔:边陈,如泽畔、田畔,即“人寰难容身”意。以乾坤之大,竞找不到一块安身之地,极写世乱,也显出诗人杜甫之不为当道所容。

"妻孥复随我":妻子儿女又跟随我一起(逃难),

# 妻孥:妻子和儿女。

"回首共悲叹":回头想想,我们共同经历了多少悲伤和欢乐。

"故国莽丘墟":从前的国家如今荒芜成为一片废墟,

# 莽:是莽莽然,草木丛生的样子。安史乱后,洛阳附近数百里内都变成了废墟,杜甫家正在这一区域内。

"邻里各分散":邻居们也各自分散在各地。

"归路从此迷":回家的路从此迷失了方向,

"涕尽湘江岸":我在湘江岸边痛哭,直到眼泪流尽。

# 涕:眼泪。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逃难》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为杜甫对自己一生逃难经历的总结,写他年已五十,头发斑白,因世难而南北奔波。诗中描绘了自己衣衫单薄、衰病交加,却在四海涂炭的乱世中无处容身的悲惨处境,还叙述了妻孥跟随自己颠沛流离,故国成废墟,邻里皆分散,归路迷失的凄凉景象。写作上,采用直陈其事的手法,以深沉质朴的语言,将自己的苦难遭遇和内心痛苦真实地展现出来。该诗反映了战乱时期的社会现实,体现了杜甫对百姓苦难的同情以及自身命运的悲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逃难》一诗为杜甫所作。据诗中末句推测,其创作时间大概率是大历五年(770年),彼时杜甫正为躲避臧玠之乱。此诗可看作杜甫对自身一生逃难经历的回顾与总结。不过,也有部分人质疑这首诗并非杜甫的真笔。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反映战乱苦难的诗。描述了诗人年老体衰,因战乱而南北逃难的经历,展现了他在逃难过程中衣衫褴褛、衰病交加、无处容身的悲惨状况,以及妻孥相随、家园成墟、邻里分散、归路迷失的凄凉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悲哀,对百姓在战乱中遭受苦难的同情,以及对战乱导致社会动荡、家园被毁的悲愤之情。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五十头白翁,南北逃世难。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等句,直接叙述自己的年龄、逃难的缘由、衣着和感受,毫不掩饰地展现出自己的悲惨处境,使读者能直观感受到诗人的痛苦。烘托:“四海一涂炭。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通过描写四海之内如同陷入涂炭,万里乾坤找不到容身之处,烘托出乱世的残酷和生命的渺小,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无奈和悲哀。情景交融:“故国莽丘墟,邻里各分散。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将战乱后故国的荒芜、邻里的离散之景与自己迷失归路、痛哭流涕的情相结合,使情因景生,景因情显,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悲痛之情。

3. 分段赏析

“五十头白翁,南北逃世难。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开篇点明自己年已五十,头发斑白,因世难而南北逃难,身上穿着稀疏的布缠绕着枯瘦的身体,奔走在路上仍觉得寒冷,生动地描绘出自己年老体弱、衣衫褴褛的凄凉形象。“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进一步写自己已经衰老,又疾病缠身,而整个天下都陷入了灾难之中,在万里乾坤之内,找不到一处可以容身的地方,突出了乱世的残酷和自己的绝望。“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欢。故国莽丘墟,邻里各分散”叙述妻室儿女跟随自己一起逃难,回头想想共同经历的悲欢,再看故国已经荒芜成为废墟,邻里也各自分散,展现了家庭的离散和家园的破败。“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以自己迷失了回家的路,在湘江岸边痛哭至眼泪流尽作结,将诗人的悲痛之情推向了极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孙光宪《竹枝》

下一篇:唐·罗隐《咏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