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头白翁":我这个五十岁头发斑白的老翁,
# 五十头白翁:浦起龙注:“肃宗上元二年,公年五十,时周流蜀中,注家释世难者,以是年段子璋反东川当之。公值难其多:何独举此耶?盖公自乾元二年客秦入蜀,时年四十八,是为逃难之始耳,言五十,举成数也。按杜甫逃难实开始于公元七五六年(至德元载),时年四十五,次年由安史乱军中逃归,头发尽白,说“五十白头翁”是一个大体上的和特征的说法,因为在通常情况下,五十不应白头。高适诗:“郑侯应凄惶,五十头尽白。”也是所以纪异的。
"南北逃世难":为躲避世上的灾难,在南北各地四处逃亡。
# 南北逃世难:最初在北方,由奉先逃白水,由白水逃鄜州,他自己又由沦陷了的长安逃归凤翔,后来才由华州经秦州、同谷逃到了四川 (南方)。但在四川又碰到段子璋、徐知道和崔旰之乱,如今在湖南又要逃臧玠之乱,所以说“南北逃世难”。南北:从南到北,指所漂泊地方之多。
"疏布缠枯骨":稀疏的布缠绕着我枯瘦的身体,
"奔走苦不暖":一路奔走,苦于身体得不到温暖。
"已衰病方入":我已经衰老,又正遭受疾病的侵袭,
"四海一涂炭":而整个天下都陷入了灾难和困苦之中。
# 一涂炭:是说百姓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无有例外。涂炭,烂泥和炭火。
"乾坤万里内":在这万里的天地之间,
"莫见容身畔":竟然找不到一处可以让我容身的地方。
# 畔:边陈,如泽畔、田畔,即“人寰难容身”意。以乾坤之大,竞找不到一块安身之地,极写世乱,也显出诗人杜甫之不为当道所容。
"妻孥复随我":妻子儿女又跟随我一起(逃难),
# 妻孥:妻子和儿女。
"回首共悲叹":回头想想,我们共同经历了多少悲伤和欢乐。
"故国莽丘墟":从前的国家如今荒芜成为一片废墟,
# 莽:是莽莽然,草木丛生的样子。安史乱后,洛阳附近数百里内都变成了废墟,杜甫家正在这一区域内。
"邻里各分散":邻居们也各自分散在各地。
"归路从此迷":回家的路从此迷失了方向,
"涕尽湘江岸":我在湘江岸边痛哭,直到眼泪流尽。
# 涕:眼泪。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反映战乱苦难的诗。描述了诗人年老体衰,因战乱而南北逃难的经历,展现了他在逃难过程中衣衫褴褛、衰病交加、无处容身的悲惨状况,以及妻孥相随、家园成墟、邻里分散、归路迷失的凄凉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悲哀,对百姓在战乱中遭受苦难的同情,以及对战乱导致社会动荡、家园被毁的悲愤之情。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五十头白翁,南北逃世难。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等句,直接叙述自己的年龄、逃难的缘由、衣着和感受,毫不掩饰地展现出自己的悲惨处境,使读者能直观感受到诗人的痛苦。烘托:“四海一涂炭。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通过描写四海之内如同陷入涂炭,万里乾坤找不到容身之处,烘托出乱世的残酷和生命的渺小,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无奈和悲哀。情景交融:“故国莽丘墟,邻里各分散。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将战乱后故国的荒芜、邻里的离散之景与自己迷失归路、痛哭流涕的情相结合,使情因景生,景因情显,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悲痛之情。
3. 分段赏析
“五十头白翁,南北逃世难。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开篇点明自己年已五十,头发斑白,因世难而南北逃难,身上穿着稀疏的布缠绕着枯瘦的身体,奔走在路上仍觉得寒冷,生动地描绘出自己年老体弱、衣衫褴褛的凄凉形象。“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进一步写自己已经衰老,又疾病缠身,而整个天下都陷入了灾难之中,在万里乾坤之内,找不到一处可以容身的地方,突出了乱世的残酷和自己的绝望。“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欢。故国莽丘墟,邻里各分散”叙述妻室儿女跟随自己一起逃难,回头想想共同经历的悲欢,再看故国已经荒芜成为废墟,邻里也各自分散,展现了家庭的离散和家园的破败。“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以自己迷失了回家的路,在湘江岸边痛哭至眼泪流尽作结,将诗人的悲痛之情推向了极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