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píng
yuè
·
·
píng
yuán
fàng

朝代:宋作者:张炎浏览量:3
pèi
yáo
xián
tiě
píng
yuán
xuě
yǒng
chèn
jūn
shēng
céng
hàn
xuè
xián
guò
shēng
píng
shí
jié
rōng
rōng
chūn
cǎo
tiān
juān
juān
shuǐ
qíng
shā
duō
shǎo
huá
liú
lǎo
zhì
jīn
yóu
kùn
yán
chē

译文

马笼头和嚼子随奔驰晃动,马蹄踏过平原的积雪。它曾勇猛地追逐战鼓声,汗流如血般征战沙场。如今却在太平时代闲置无用。柔嫩的春草蔓延到天边。清澈的野水在阳光下映照着沙滩。多少千里马渐渐老去。至今犹困盐车。

逐句剖析

"辔摇衔铁":马笼头和嚼子随奔驰晃动,

# 衔铁:俗称马嚼子。,辔:缰绳。

"蹴踏平原雪":马蹄踏过平原的积雪。

# 蹴:踢、踩。

"勇趁军声曾汗血":它曾勇猛地追逐战鼓声,汗流如血般征战沙场。

# 血:古代良马名。传说日行千里,流汗如血。,趁:追逐,奔驰之意。

"闲过升平时节":如今却在太平时代闲置无用。

"茸茸春草天涯":柔嫩的春草蔓延到天边。

"涓涓野水晴沙":清澈的野水在阳光下映照着沙滩。

# 晴沙:天气晴朗,河水清澈,阳光照耀,连水底的沙都可看见。,野水:野外小河的流水。,涓涓:流水声。

"多少骅骝老去":多少千里马渐渐老去。

# 骅骝:名马,千里马。

"至今犹困盐车":至今犹困盐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清平乐・平原放马》是南宋词人张炎的一首咏物言志词。上片写战马曾“勇趁军声”、驰骋沙场,如今却在“升平”时代闲置,通过“摇”“蹴踏”等动作描写,展现马的往昔英姿与今日落寞,暗讽南宋统治者粉饰太平、埋没人才。下片以“茸茸春草”“涓涓野水”的明丽春景为衬,引出“骅骝老去,犹困盐车”的尖锐对比,用千里马拉盐车的比喻,批判朝廷大材小用、浪费人才。全词托物言志,以马喻人,借战马的命运象征志士的遭遇,含蓄蕴藉地表达了对国势衰微、贤能失所的愤懑。词中“汗血”“骅骝”等典故的运用,既贴合马的特质,又深化了咏物抒情的主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元间词人、词论家

张炎(1248~1314?),宋末元初词人、词论家。字叔夏,号玉田,晚号乐笑翁,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张炎精通音律,擅长审音拈韵,以词擅名,属婉约一派。早年多写优游生活,宋亡后多追怀往昔、抒写哀怨,尤长于咏物词。所作《南浦·春水》《解连环·孤雁》盛行一时,世称张春水、张孤雁。其深婉雅净、清丽舒朗的风格和琢字炼句、归于醇雅的语言,于唐宋诸家后独占一体。张炎又曾从事词学研究,对词的音律、技巧、风格,皆有论述。著有词集《山中白云》及论词专著《词源》。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南宋灭亡后,朝廷腐败,社会动荡,人才遭弃用,统治者苟且偷安、忽视人才,致使志士仁人报国无门。张炎作为南宋名将后裔,家道中落,曾北游大都(今北京)谋官,却目睹元朝初年官场黑暗、人才凋零,最终失意南归。张炎借“平原放马”的所见所感,以战马的闲置困顿为象征,抒发自身及同类士人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悲愤,同时暗讽南宋(及元朝)当局荒废武备、不识人才的现实,寄托对故国的哀思与对时势的批判。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词。词中介绍了战马在雪原奔驰的往昔战功与和平时期的闲置处境,描绘了春草遍野、野水晴沙的景象,体现了朝廷对人才的浪费,营造了苍凉悲愤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志士沉沦、国势衰微的痛心与对时政的讽刺。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全词以战马自喻,通过战马“曾汗血”与“困盐车”的境遇,象征作者及志士的怀才不遇,含蓄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比:“勇趁军声”的英勇过往与“闲过升平”的闲置现状对比,“骅骝”(千里马)与“盐车”(粗笨劳役)对比,突出人才遭埋没的悲剧。借景抒情:“茸茸春草天涯,涓涓野水晴沙”以明丽春景反衬战马的困顿,以乐景衬哀情,强化情感张力。用典:“汗血”“骅骝”巧用良马典故,前者典出古代汗血宝马,后者指千里马,均代指有才能的志士,含蓄表达对人才的惋惜。比喻:“多少骅骝老去,至今犹困盐车”。以“千里马(骅骝)困于拉盐车”这一情景,比喻有才之士被大材小用、弃置不用的遭遇。

3. 分段赏析

上片:“辔摇衔铁,蹴踏平原雪”:这句以“辔摇”“蹴踏”两个动态十足的动词,勾勒出战马戴着笼头(衔铁)在平原残雪上奔驰的画面。“摇”字显出马的矫健灵动,“蹴踏”则突出其踏雪而过的豪迈气势,仿佛重现了战马当年在战场上的飒爽英姿。“勇趁军声曾汗血,闲过升平时节”:“趁”字写战马追逐军声(鼓角呐喊)的奋勇,“汗血”化用古代良马典故(日行千里、汗流如血),暗指战马曾为国立功。“闲过升平”则形成尖锐对比——南宋朝廷粉饰太平,使战马被迫闲置。“升平”实为反讽,揭露统治者无视内忧外患、苟且偷安的现实,战马的“闲”正象征志士的报国无门。下片:“茸茸春草天涯,涓涓野水晴沙”:转而描绘春日景象:茸茸春草蔓延至天涯,潺潺溪水映着晴日沙滩。明丽的自然景色反衬战马的困顿,以乐景衬哀情,暗示时光流逝中英雄老去的无奈,也为下文抒情蓄势。“多少骅骝老去,至今犹困盐车”:“骅骝”(千里马)喻指人才,“困盐车”化用《战国策》中千里马拉盐车的典故,直指朝廷大材小用、浪费人才的乱象。“老去”与“至今”突出时间之久、困境之深,既是对战马(人才)命运的痛惜,更是对南宋(及元朝初年)当局埋没人才的血泪控诉,字里行间饱含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与对时政的尖锐批判。

4. 作品点评

《清平乐・平原放马》是张炎借物抒怀的作品,以“清空”之笔写沦落之悲,堪称南宋末期的“时代之声”。词中巧妙运用托物言志、对比、用典等手法,将战马的命运与志士的遭际融为一体,在“骅骝困盐车”的典型意象中,深刻揭露了南宋政权埋没人才的现实。其含蓄蕴藉的风格与深沉的家国之思,既体现了张炎“骚雅”的词学主张,也为宋词的终章增添了一曲苍凉的挽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方千里《南乡子·西北有高楼》

下一篇:宋·陆游《兀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