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ān
yuè
èr
shí
sān
hǎi
yún
shí

朝代:宋作者:范成大浏览量:3
quàn
gēng
tíng
shàng
wǎng
lái
pín
hǎi
píng
lǎo
bìng
shēn
luàn
chā
shān
chá
yóu
zuó
mèng
chóng
xún
chí
shí
cán
chūn
jīng
xīn
suì
yuè
dōng
liú
shuǐ
guò
yǎn
rén
qíng
hǒng
chén
lài
yǒu
móu
kān
bǎo
fàn
dào
féng
tián
jùn
qiě
méi
shēn

译文

劝耕亭上游春的人络绎不绝,而我却四处漂泊如今已老病缠身。在那满是春光的日子里,随意插山茶已然是昨日旧梦,如今再去海云寺寻池摸石已是暮春时节了。令人心惊的岁月已如流水般向东飞逝,已往的人情世故象尘埃般飘落得无影无踪。幸好有带来的大麦可以让我饱食终日,在那路上遇到农民让我寂寞的心情随之而舒展,真心感谢他们!

逐句剖析

"劝耕亭上往来频":劝耕亭上游春的人络绎不绝,

# 往来频:指来往的人很多。

"四海萍浮老病身":而我却四处漂泊如今已老病缠身。

# 老病身:诗人自指。,萍浮:指漂泊如萍之无根。

"乱插山茶犹昨梦":在那满是春光的日子里,随意插山茶已然是昨日旧梦,

"重寻池石已残春":如今再去海云寺寻池摸石已是暮春时节了。

"惊心岁月东流水":令人心惊的岁月已如流水般向东飞逝,

"过眼人情一哄尘":已往的人情世故象尘埃般飘落得无影无踪。

"赖有贻牟堪饱饭":幸好有带来的大麦可以让我饱食终日,

# 牟:通“麰”。大麦。,贻:带来。,赖有:幸亏有一着(才得解救)。

"道逢田畯且眉伸":在那路上遇到农民让我寂寞的心情随之而舒展,真心感谢他们!

# 田畯:此为农民的泛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三月二十三日海云摸石》是宋代诗人范成大之作,前三联运用对比与借景抒情手法,将往昔与当下对比,借残春之景,感慨岁月如东流水般飞逝,人情似过眼云烟般淡薄,结合自身老病漂泊,尽显悲凉寂寞。如“乱插山茶犹昨梦,重寻池石已残春”,强化时光流逝之感。尾联笔锋一转,因有粮食饱腹,路遇农夫而心情愉悦,以亮色收尾,表达对平凡生活的珍惜及感激满足。整首诗先抑后扬,从对岁月和人情的悲叹,到对民生农事的关注与满足,情感层次丰富。借景、对比等手法的运用,生动展现诗人心境变化,体现其对生活细致的感悟与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三月二十三日海云摸石》由宋代诗人范成大创作。淳熙三年(1176年),即丙申岁,此时是范成大到成都任上的第二年。在此期间,他的经历与心境促使他写下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触景生情、感慨抒怀题材的诗。诗中描绘了诗人在三月二十三日于海云摸石的经历,通过对游春之人往来频繁场景的刻画,营造出一种热闹却又虚幻的氛围。

2. 写作手法

比喻:“惊心岁月东流水”将岁月比作东流的江水,形象地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无情。“过眼人情一哄尘”将人情比作尘埃,暗示世事的短暂与虚幻。

3. 分段赏析

首联交代背景,将自己漂泊的人生比作四海中漂浮的浮萍,“老病身”点明自身状态,突出漂泊之苦与身体状况不佳,为全诗奠定了略带沧桑的情感基调。颔联回忆乱插山茶仿佛就在昨天,然而如今重寻池石,却已到残春时节。“犹昨梦”强调记忆清晰如梦境,“已残春”突出时间流逝之快,通过这种今昔对比,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蕴含着深深的物是人非之感。颈联颈联以比喻的手法,将岁月比作东流水,把人情比作一哄而散的烟尘,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岁月飞逝的惊心和对人情淡薄的感慨。岁月如流水般不可阻挡地逝去,而人情也如烟尘般虚幻、短暂,转瞬即逝,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时光与人生的感悟。尾联,笔锋陡然一转,情感色调由暗转明。诗人深知自己的衣食皆依赖于农民的辛勤劳作,当在路上与农民相遇时,内心涌起的是深深的感激和满足。

4. 作品点评

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情感犹如波澜起伏的江水,有着明显的变化轨迹。诗歌的前三联,弥漫着悲凉与寂寞的愁绪。游春之人在劝耕亭往来匆匆,可这人世间的人情世故,于诗人眼中,不过如过眼云烟般虚幻。而岁月恰似奔腾不息的流水,转瞬即逝,再加上诗人自身老病交加,漂泊无依,犹如四海浮萍,这种种境遇,使得他内心的悲伤与寂寞之情愈发浓烈。尾联却展现出诗人截然不同感激与满足。诗人深知自己衣食无忧的生活,皆依赖于农民的辛勤劳作,所以当在路上遇见质朴的田父时,心中满是感激,自然而然地便舒展了眉头,流露出满足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绍昙《偈颂一百一十七首其一》

下一篇:宋·李清照《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