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耕亭上往来频":劝耕亭上游春的人络绎不绝,
# 往来频:指来往的人很多。
"四海萍浮老病身":而我却四处漂泊如今已老病缠身。
# 老病身:诗人自指。,萍浮:指漂泊如萍之无根。
"乱插山茶犹昨梦":在那满是春光的日子里,随意插山茶已然是昨日旧梦,
"重寻池石已残春":如今再去海云寺寻池摸石已是暮春时节了。
"惊心岁月东流水":令人心惊的岁月已如流水般向东飞逝,
"过眼人情一哄尘":已往的人情世故象尘埃般飘落得无影无踪。
"赖有贻牟堪饱饭":幸好有带来的大麦可以让我饱食终日,
# 牟:通“麰”。大麦。,贻:带来。,赖有:幸亏有一着(才得解救)。
"道逢田畯且眉伸":在那路上遇到农民让我寂寞的心情随之而舒展,真心感谢他们!
# 田畯:此为农民的泛称。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触景生情、感慨抒怀题材的诗。诗中描绘了诗人在三月二十三日于海云摸石的经历,通过对游春之人往来频繁场景的刻画,营造出一种热闹却又虚幻的氛围。
2. 写作手法
比喻:“惊心岁月东流水”将岁月比作东流的江水,形象地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无情。“过眼人情一哄尘”将人情比作尘埃,暗示世事的短暂与虚幻。
3. 分段赏析
首联交代背景,将自己漂泊的人生比作四海中漂浮的浮萍,“老病身”点明自身状态,突出漂泊之苦与身体状况不佳,为全诗奠定了略带沧桑的情感基调。颔联回忆乱插山茶仿佛就在昨天,然而如今重寻池石,却已到残春时节。“犹昨梦”强调记忆清晰如梦境,“已残春”突出时间流逝之快,通过这种今昔对比,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蕴含着深深的物是人非之感。颈联颈联以比喻的手法,将岁月比作东流水,把人情比作一哄而散的烟尘,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岁月飞逝的惊心和对人情淡薄的感慨。岁月如流水般不可阻挡地逝去,而人情也如烟尘般虚幻、短暂,转瞬即逝,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时光与人生的感悟。尾联,笔锋陡然一转,情感色调由暗转明。诗人深知自己的衣食皆依赖于农民的辛勤劳作,当在路上与农民相遇时,内心涌起的是深深的感激和满足。
4. 作品点评
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情感犹如波澜起伏的江水,有着明显的变化轨迹。诗歌的前三联,弥漫着悲凉与寂寞的愁绪。游春之人在劝耕亭往来匆匆,可这人世间的人情世故,于诗人眼中,不过如过眼云烟般虚幻。而岁月恰似奔腾不息的流水,转瞬即逝,再加上诗人自身老病交加,漂泊无依,犹如四海浮萍,这种种境遇,使得他内心的悲伤与寂寞之情愈发浓烈。尾联却展现出诗人截然不同感激与满足。诗人深知自己衣食无忧的生活,皆依赖于农民的辛勤劳作,所以当在路上遇见质朴的田父时,心中满是感激,自然而然地便舒展了眉头,流露出满足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