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āng
zhōng

朝代:唐作者:韩愈浏览量:2
yuán
chóu
yǒng
shuǐ
fān
liú
chuán
shì
luó
píng
zǎo
mǎn
pán
chǔ
diàn
kōng
wén
kòu
xián

译文

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水波翻滚,这里自古流传着汨罗江(屈原)的故事。江边到处飘浮着可供祭祀的绿蘋和水藻,可是屈原投江的遗迹已经荡然无存,连祭奠的地方都无从找寻,唯有江上的渔父舷歌依然,遥遥可闻。

逐句剖析

"猿愁鱼踊水翻波":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水波翻滚,

# 踊:一作“跃”。往上跳。,猿愁:猿哀鸣。

"自古流传是汨罗":这里自古流传着汨罗江(屈原)的故事。

# 汨罗:汨,汨罗江在湖南岳阳,为湘江在湘北的最大支流。

"苹藻满盘无处奠":江边到处飘浮着可供祭祀的绿蘋和水藻,可是屈原投江的遗迹已经荡然无存,连祭奠的地方都无从找寻,

# 苹藻:苹泛指没有根的浮水植物;藻泛指生长在水中的植物。

"空闻渔父扣舷歌":唯有江上的渔父舷歌依然,遥遥可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湘中》是唐代诗人韩愈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以倒装句法、双声字等营造突兀动荡气势,借猿愁鱼踊等景凸显遭贬哀愤,虽未直言感慨却意韵无穷。后两句化用屈原与渔父典故,借古喻今,以渔父歌声衬自身孤寂,情景交融,与前文对比,抒无端遭贬的悲愤牢骚。此诗为追思缅怀古代诗人屈原而作。屈原在遭受放逐之后,最终选择投身汨罗江,以死明志。韩愈同样因忠诚进谏而遭到流放贬谪,其坎坷命运与屈原颇为相似,因此引发了后人对于这两位忠臣千古共有的悲叹与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贞元末年,即公元785年至805年间,韩愈身任监察御史之职。彼时,关中地区遭遇旱灾与饥馑,百姓生活困苦不堪。韩愈心怀悲悯,毅然上书朝廷,恳请减免徭役赋税,以解百姓于倒悬。然而,他的这一善举却遭人谗言,触怒了唐德宗,结果被贬至偏远荒僻的广东阳山县,担任县令一职。韩愈满怀郁闷与愤懑来到汨罗江畔,本欲凭吊古代忠臣屈原,借以抒发内心的郁结与不平。然而,就连这汨罗江畔,也未能给予他丝毫感情上的慰藉。韩愈有感而发,挥笔写下了这首诗,以寄托自己深沉的感慨与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怀古诗。全诗并未着墨于抒发与屈贾二人同病相怜的凄苦之情,而是独辟蹊径,着重描绘英魂无处得以凭吊的怅惘。诗中未直接引用典故来直抒胸臆,而是精心营造出一种神秘且空灵的意境,以此巧妙地烘托出诗人内心深处的迷惘与惆怅。这般含蓄而深沉的表达方式,更为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诗人在世间难觅知音的寂寞与悲凉。

2. 写作手法

倒装:诗的前两句“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运用了倒装句法,将“自古流传是汨罗”置于句末,突出了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湘波翻滚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突兀动荡的气势。用典:“苹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句,巧用屈原投汨罗江及与渔父对话的典故。典故原指屈原遭放逐,行吟泽畔,遇渔父劝其随波逐流,屈原不从,后投汨罗江,人们以苹藻祭奠。诗中作者手持满盘苹藻却无处祭奠屈原,只能空听渔父歌声,既表达对屈原的凭吊追思,又借典故暗示自身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与屈原遭遇相呼应,含蓄抒发内心悲愤。烘托:“空闻渔父扣舷歌”一句,以渔父的悠然歌声进一步烘托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哀愁。渔父的歌声在诗人听来,不仅无法带来慰藉,反而更增添了几分凄凉和落寞。对比:“苹藻满盘无处奠”一句,诗人用“满盘苹藻”这一传统的祭奠物品,与“无处奠”的残酷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屈原的深切怀念和无法祭奠的无奈,也反映了诗人对屈原遭遇的悲愤和不平。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犹如一记重锤,敲响了诗人因政治上的骤然打击而在心底掀起的滔天巨浪,由此铸就了诗篇开篇那突兀且动荡的磅礴气势。其语调曲折回环,句法新奇独特,尽显奇崛之态。诗人匠心独运,采用倒装句法,将山猿的哀愁啼鸣、江鱼的腾跃翻涌、湘波的汹涌翻滚之景凸显于前,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愁惨的氛围,恰似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将诗人内心的哀愤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首句之中,“猿”“鱼”“踊”等双声字巧妙相间,宛如急促的鼓点,声声敲击着读者的心灵,以强烈的节奏感渲染出诗人内心那激动不平的呐喊。如此这般,诗人虽未直白地倾诉见到汨罗江时涌起的万千感慨,但那无尽的意韵却如汨汨清泉,从字里行间潺潺流出。后两句“苹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韩愈巧妙化用屈原与渔父相遇时渔父有感而歌的典故,借古喻今,感慨自己恰似当年的屈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那渔父悠闲的歌声,在诗人听来,仿佛是一声声无情的嘲弄,嘲弄着那些执着于改革政治、坚守自我、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士仁人。此处,诗人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将情与景完美交融,不着痕迹,营造出一种清空孤寂的意境。这意境与前两句所营造的激切哀愁的气氛相互映衬,在鲜明的对比中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生动地勾勒出诗人面对茫茫水天,怅然若失的孤独身影,含蓄而深沉地抒发了诗人无端遭贬的悲愤与牢骚。

4. 作品点评

此诗把激愤哀伤之情与雄浑跌宕之势,悄然寄寓于清幽空灵的意境与悠长隽永的韵味里,巧妙地将追求新奇独特的风格与传统表现手法相融合,淋漓尽致地彰显了韩愈在艺术创作上的创新精神与深厚功底。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同是天涯贬谪人,独自徘徊湘水边。

张占周

# 气劲有势。

清朱彝尊《批韩诗》

# 一往情深。

清蒋抱玄《评注韩昌黎诗集》

# 首句写景兼抒情,二句点题。三句转变。四句题后摇曳。刘长卿《过贾谊宅》云:“湘水无情吊岂知!”等此意也。凡学为诗,宜分体与品者,如读《题木居士二首》,而知一种刻划手段,不宜尚也;读此一首,而知一神凭吊心情,不能假也。[品]凄婉。

唐皎然《诗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中《春晓》

下一篇:唐·白居易《途中寒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