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xiǎo

朝代:唐作者:李中浏览量:2
cán
zhú
yóu
cún
yuè
shàng
míng
jiā
wéi
huǎng
mèng
hún
jīng
xīng
jiàn
xíng
rén
dòng
lín
shāo
bǎi
shé
shēng

译文

快要烧完的蜡烛依然一边燃烧,一边映照着月亮,我在它的映照中被死者托给我的梦惊醒。在天河的光里面我四周望了望,没有发现一个人,但是那边的树林里面却传来了喧闹的说话声。

逐句剖析

"残烛犹存月尚明":快要烧完的蜡烛依然一边燃烧,一边映照着月亮,

# 尚:被。,残烛:快要烧完的蜡烛。

"几家帏幌梦魂惊":我在它的映照中被死者托给我的梦惊醒。

# 梦魂惊:古人认为人死后会传梦给亲人。,帏幌:窗帘。

"星河渐没行人动":在天河的光里面我四周望了望,没有发现一个人,

# 星河:天河;银河。

"历历林梢百舌声":但是那边的树林里面却传来了喧闹的说话声。

# 百舌:鸟名,又名反舌,春季啼鸣,至五月即无声。,历历:分明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晓》是五代李中创作的五言绝句。诗的开篇首句,巧妙运用“残烛”与“明月”相互映衬的手法,将夜晚的静谧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暗含着时光悄然流转的深意。次句笔锋轻转,由自然景物自然过渡到人间情态,以“几家”这样宽泛的指代,勾勒出深夜时分仍有不少人辗转难眠的画面,增添了几分人间烟火气。三句,诗人的视角从室内移向了广阔的室外天地,视野豁然开朗。而末句以“百舌声”收束全诗,这一清脆的鸟鸣声,既与前文隐隐约约的“行人动”形成巧妙呼应,又为清晨的景致增添了鲜活的生机,使得整个画面更加丰富多彩。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淡雅宜人,巧妙地将静谧与生机两种截然不同的特质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别具一格、令人陶醉的意境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五代南唐诗人

李中(?~?),五代南唐诗人。字有中,九江(今属江西)人。南唐昇元中曾与刘钧共游庐山国学。元宗时,仕于下蔡。后因双亲老病,上表请归家侍奉。后主时,任吉水县尉,乾德二年罢职。李中耽于诗作,成痴成魔,自谓“诗魔”。孟宾于称其诗“缘情入妙,丽则可知”“备多奇句”,辛文房《唐才子传》多摘其句,称之“惊人泣鬼之语”。代表作品有《春日野望》。著有《碧云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抒情诗​​。诗中细腻勾勒出夜深人静之际,仍有诸多人于榻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情景,生动展现了午夜时分未眠者的存在。

2. 分段赏析

首句“残烛犹存月尚明”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略带清冷的画面,以“残烛”与“明月”并置,形成视觉与时间的双重对照。“残烛”象征长夜将尽,烛火摇曳却未熄灭,暗示诗人彻夜未眠或深夜独处;“月尚明”则点明天色未明,月光仍清冷朗照。二者共同营造出黎明前的静谧氛围,同时通过“犹存”“尚明”的延续性描写,暗示时间流逝的缓慢与凝滞感。次句“几家帏幌梦魂惊”由景及人,从自然景象转向人间情态。“帏幌”(窗帘)的轻微晃动暗示夜风或动作的扰动,“梦魂惊”则点明有人从梦境中惊醒。结合“几家”的泛指,既暗示深夜中仍有未眠者,又暗含对人生无常的隐喻。此句以动态打破静谧,形成诗意的张力。第三句“星河渐没行人动”承接上句的紧张氛围,进一步描绘清晨来临前的景象。“星河渐没”描绘银河逐渐西沉、星光淡去的景象,暗示天色渐亮;“行人动”则捕捉到早起者的身影,以细微动态暗示城市或乡村的苏醒。此句通过“渐没”与“动”的渐进式描写,展现昼夜交替的自然规律,语言简洁却充满画面感。末句“历历林梢百舌声”以听觉收束全诗,强化晨景的生机。“历历”形容声音清晰可辨,“百舌声”特指鸟鸣(百舌鸟鸣声婉转多变),既呼应前句“行人动”的世俗烟火气,又以自然之声赋予画面灵动感。百舌鸟的啼鸣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却又为这即将到来的白昼增添了活泼的氛围。林梢的景象与前文对天空、行人的描写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清晨画面。从深夜的静谧、人们的惊醒,到黎明行人的走动,再到清晨百舌鸟的欢唱,诗歌以时间为线索,展现了从夜到昼的完整过程,而这一句的百舌声,不仅是对清晨景象的生动描绘,更象征着新一天的希望与活力,使整首诗在紧张与不安之后,最终回归到一种充满生机的意境之中,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秦韬玉《亭台》

下一篇:唐·韩愈《湘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