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有菊":南山上有菊花,
"于采其英":我去采摘它的花朵。
"谁从汝往":谁从你那里来,
"视我惸惸":看到我孤独的样子。
"伊时之人":那时候的人,
"谁适有比":谁又能与我相比。
"不与我谋":他们不与我商量,
"不知其已":不知道我的想法已经决定。
"薄言采之":我轻轻地去采摘,
"遵彼山曲":沿着那弯曲的山路。
"汝来迟迟":你来得这么慢,
"去我何速":离开我却又这么快。
"伊时之人":那时候的人,
"谁适与同":谁又能与我同行。
"不与我好":他们不与我友好相处,
"殆其觏凶":几乎给我带来不幸。
"江汉滔滔":江汉的水流滚滚不息,
"有楫有杭":有船桨和船只。
"谁以济此":谁能够渡过这江水,
"中流且风":却在中流遇到狂风。
"嗟尔君子":哎呀,你这位君子,
"时处时默":该沉默的时候就沉默。
"微云反覆":微小的云彩反复变化,
"无伤尔足":但不会伤害到你的脚步。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通过“谁从汝往,视我惸惸。”与“伊时之人,谁适有比。”形成对比,反衬出诗人孤独的心境。这种对比突出了诗人与世俗的疏离感,以及对知音难觅的感慨。情景交融:诗的结尾“微云反覆,无伤尔足。”以自然景象作结,暗示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通过自然与情感的交融,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脱与豁达的人生态度。
2. 分段赏析
第一章:“南山有菊,于采其英。谁从汝往,视我惸惸。伊时之人,谁适有比。不与我谋,不知其已。”诗人以南山的菊花为引,描绘了采摘菊花的场景。菊花象征着高洁与孤独,而“谁从汝往,视我惸惸。”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人理解的惆怅。诗人感叹当时的人们无人能与他相比,也无人理解他的内心世界。第二章:“薄言采之,遵彼山曲。汝来迟迟,去我何速。伊时之人,谁适与同。不与我好,殆其觏凶。”诗人继续描写采摘菊花的过程,沿着山间小路前行,但友人迟迟不来,诗人感到孤独与失落。他质疑当时的人们,为何无人与他同行,为何无人与他友好相处,甚至暗示这种孤独可能会带来不幸。第三章:“江汉滔滔,有楫有杭。谁以济此,中流且风。嗟尔君子,时处时默。微云反覆,无伤尔足。”诗人以江汉的汹涌波涛为背景,比喻人生的艰难与命运的无常。他感叹即使有船和桨,也难以渡过中流的风浪,暗示君子在面对困境时应保持沉默与谨慎,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上一篇:宋·陆游《醉中感怀》
下一篇:宋·史铸《金钱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