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冬十郡良家子":十月里西北十郡那些良家子弟,
# 良家子:好人家子弟,这里泛指应募参军的百姓子弟。,十郡:指秦中各郡。,孟冬:农历十月。
"血作陈陶泽中水":鲜血流成了陈陶斜的泽国水乡。
"野旷天清无战声":原野空旷苍天清远停息了战声,
# 无战声:战事已结束,旷野一片死寂。,清:一作“晴”。,旷:一作“广”。
"四万义军同日死":四万义军在同一天里慷慨阵亡。
# 同日死:指房琯、李光进率领两路军队在至德元年(756)十月二十一日溃败于陈陶泽。,四万义军:指陈陶泽战役牺牲的官军。因为这批军队大多是新募的战士,在杜甫看来是奋起救国的忠义军队,故称义军。
"群胡归来血洗箭":那些胡寇归来时箭上还在滴血,
# 血:一作“雪”。,群胡:指安史叛军。安禄山是奚族人,史思明是突厥人。他们的部下也多为北方少数民族人。
"仍唱胡歌饮都市":仍然高唱胡歌狂饮在长安市上。
# 都市:指长安街市。,仍唱:一作“捻箭”。
"都人回面向北啼":京都百姓转头往北方痛哭流涕,
# 向北啼:这时唐肃宗驻守灵武,在长安之北,故都人向北而啼。,回面:转过脸。,都人:长安的人民。
"日夜更望官军至":日夜盼望官军早来到退敌安邦。
# 日夜更望官军至:一作“前后官军苦如此”。更望:因为败绩,所以更加希望朝廷不要悲观。官军:旧称政府的军队。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悲陈陶》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描写战争题材的诗。此诗的前四句以深沉的笔触,营造出战败后那肃穆而沉重的氛围,令人仿佛置身于战后的凄凉与哀伤之中。随后的四句,转而刻画胡兵的嚣张跋扈,他们肆意横行,无所顾忌;紧接着,又细腻描绘了长安百姓对官军早日收复失地的热切期盼,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和平的向往。全诗巧妙地将诗人的主观情感寓于对客观场景的描绘之中,将对胡虏的深切仇恨、对官军英勇牺牲的痛惜、对长安百姓苦难生活的同情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等复杂情感,都凝聚在了这些特定的历史场面之中。这样的写作手法,使得全诗展现出一种悲壮而沉郁的美学特质,具有超凡脱俗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通过对比胡兵的骄横得志和长安人民的悲痛绝望,进一步凸显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悲愤。“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与“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寓情于景:杜甫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将个人的主观情感寓于对客观场景的描绘之中。“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两句,通过描绘战后的原野空旷和天空清虚,以及天地间肃穆无声的氛围,渲染出“天地同悲”的悲壮气氛,表达了诗人对牺牲战士的深切哀悼。
3. 分段赏析
这是一场战役,其结果之惨烈,令人痛心。杜甫并未采取冷静客观的态度去描绘四万唐军如何崩溃逃散,遗尸遍野的场景。诗的首句即以庄重之笔,明确记录下这场悲剧发生的时间,以及牺牲者们的家乡与身份。这样的叙述方式赋予了“十郡良家子”以非凡的重量,仿佛他们的生命重于泰山。“血作陈陶泽中水”一句,其凄厉之状,令人不忍卒读,开篇即将唐军的死亡描绘得异常沉重。第二句,“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并非简单陈述死亡后的寂静,而是深刻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战后的原野显得异常空旷,天空也似乎更加清澈,天地间一片肃穆,仿佛连一丝声响都不愿打破这份沉重,仿佛天地也在为“四万义军同日死”的悲壮事件哀悼,营造出一种“天地同悲”的深厚氛围。诗的后四句,杜甫将笔触从陈陶斜战场转向长安,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一是骄横的胡兵,一是悲痛的长安百姓。“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这两句生动展现了叛军的嚣张气焰,他们企图以血与火征服一切,然而这一切终究只是徒劳,长安城在无声中震颤。长安百姓内心的悲痛难以抑制,他们面向北方,向着陈陶战场,向着肃宗所在的彭原方向哭泣,他们更加殷切地期盼着官军能够收复长安。这一“哭”一“望”,中间以“更”字相连,充分展现了长安百姓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4. 作品点评
杜甫在这首诗的创作中,并未采取客观主义的手法简单展示战争的伤痕,而是秉持着正确的指导思想。他深刻认识到这场战争的正义性,并以此为出发点,细腻地描绘了人民的情感与期盼。这种创作手法彰显了杜甫对人民心声的深刻洞察。
#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言房琯之败也。琯临败犹持重,而中人邢延恩促战,遂大败,故甫深悲之。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 琯虽败,犹为名相。至叙陈陶、潼关之败,直笔不恕,所以为诗史也。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真是悲歌当哭。见人哭人,未必悲;读此二诗(按指《悲陈陶》与《悲青坂》),鲜弗垂涕者。“群胡血洗箭”是实语。血作陈陶水,见之惊心;而胡人且以血洗箭,自是妙语。
明王嗣奭《杜臆》
# 工部《悲陈陶》,可谓沉着痛快。
明末清初宋征璧《抱真堂诗话》
# 陈陶斜之败(按:“陈陶泽”一名“陈陶斜”),不为房琯讳,故曰“诗史”。
明末清初吴乔《围炉诗话》
# “至”字一韵独用。
清何焯《唐宋诗醇》
# 陈陶之悲,悲轻进以致败也。官军之聊草败没,贼军之得志骄横:两两如生。结语兜转一笔好,写出人心不去。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书法,见公不以成败论人(“四万义军”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上一篇:唐·白居易《途中寒食》
下一篇:唐·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