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ng
xiāng
·
·
méi

朝代:宋作者:刘克庄浏览量:3
hán
xiāng
cuī
nuǎn
xiāng
cuī
cuī
liǎo
kāi
shí
cuī
xiè
shí
dīng
níng
huā
fàng
chí
jiǎo
shēng
chuī
shēng
chuī
chuī
liǎo
nán
zhī
chuī
běi
zhī
míng
zhāo
chéng
xuě
fēi

译文

寒冷时催促梅花开放。暖和时催促着凋落。早开便会早落。叮嘱花儿,还是迟一点开吧。角声吹起。笛声吹起。吹落了南枝梅花,又吹落了北枝。清晨梅花就漫天飞舞,宛若飘飘白雪。

逐句剖析

"寒相催":寒冷时催促梅花开放。

# 催:催促。,寒:寒冷。

"暖相催":暖和时催促着凋落。

"催了开时催谢时":早开便会早落。

"丁宁花放迟":叮嘱花儿,还是迟一点开吧。

# 迟:晚一点。,丁宁:叮咛,反复地嘱咐。

"角声吹":角声吹起。

"笛声吹":笛声吹起。

"吹了南枝吹北枝":吹落了南枝梅花,又吹落了北枝。

"明朝成雪飞":清晨梅花就漫天飞舞,宛若飘飘白雪。

# 雪飞:像雪一样漫天飞。,明朝:清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长相思·惜梅》是刘克庄的一首咏物词,也是一首惜花词。词的上片,词人着眼于梅花生长的时令变化,喟叹严寒催促着梅花开放,温暖却又紧接着催促它凋零,早早绽放便意味着早早凋谢,寥寥数语,将词人对梅花的怜惜之心展露无遗,这种对梅花命运的深切关注,为全词奠定了惋惜的情感基调。下片笔锋一转,先写听闻角声、笛声吹奏,声声萦绕,仿佛在吹拂着梅枝,从南枝到北枝,营造出一种悠远而略带凄清的氛围。在这氛围中,词人思绪由单纯的惜花,悄然过渡到对时代局势的忧虑,而最终又巧妙地回归到对梅花的怜惜之上。整首词紧密围绕题目中的“惜”字展开,借梅花这一意象抒发内心复杂的情感。其布局精巧,以惜花起笔,又以惜花收尾,前后呼应,结构严谨。透过对梅花的描写,深入挖掘,不难发现词人在其中寄托了对故国深深的思念,同时也隐晦地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

刘克庄(1187~1269),南宋文学家。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荫入仕,淳祐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谥文定。刘克庄兼擅诗、文、词各体,尤以诗歌影响最大,为江湖派的重要作家。其诗初学晚唐,后推崇陆游,喜用典故成语。诗风豪迈奔放、雄健疏宕。在南宋辛派词人中,刘克庄与刘过、刘辰翁并称“三刘”。词风豪迈,颇受辛弃疾影响。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诗话》,编有《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代表作品有《戊辰即事》《贺新郎·九日》《六州歌头·客赠牡丹》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刘克庄创作此词时,南宋偏安局势风雨飘摇,他满心忧虑。尽管具体创作时间难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词,也是一首惜花词。描绘了梅花在严寒与温暖交替中生长、凋零的命运,以及角声、笛声萦绕梅枝的情景,体现出对梅花的怜惜,营造出悠远凄清氛围,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借咏梅抒发复杂情感,结构精巧。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梅花开放与谢落之景,如“寒相催,暖相催,催了开时催谢时”,借梅花在不同气候下的命运,抒发作者对时光流逝、美好事物易逝的感伤,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上片紧扣“惜”字,开篇“寒相催。暖相催。”简洁地描绘出梅花开放与凋谢的过程。梅花在严寒中冲寒绽放,故言“寒相催”;而气候转暖,又促使其迅速萎谢,是为“暖相催”。紧接着,词人叹息梅花因寒早开,又因暖早落,早开的命运注定早谢,于是发出“丁宁花放迟”的殷切叮嘱,对梅花的怜惜之心表露无遗。这里,词人不仅是单纯惜花,更是借花开花落的短暂,传达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伤,暗合惜春之情。而在这种惜花伤春的情绪背后,更有一层超脱的人生感悟,即若花儿迟开甚至不开,便无谢落之忧,正所谓“无得亦无失”,尽显词人对佛理的精妙参悟,展现出其“殊有悟境”的人生态度。​下片笔锋一转,从惜梅延伸至伤时。先是“角声吹。笛声吹。”角声吹出《大梅花》《小梅花》曲调,笛声传来《梅花落》之曲,这些曲调在古代军乐中常见,尤其是“鸣角”还有收兵之意。此刻,边境告急,南宋小朝廷危如累卵,谁能肩负起恢复中原的重任?词人的忧时之思油然而生,词意也由惜花过渡到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吹了南枝吹北枝”一句,因南方气候温和,岭梅常南枝花落而北枝花开,角声、笛声仿佛吹落了南北枝的梅花,实则暗指南宋偏安江南的小朝廷危机四伏。结尾“明朝成雪飞”,又回到惜梅,梅花盛开时清香四溢,凋零时花瓣如雪花纷飞,美不胜收却又令人叹惋,想要挽留却无能为力,一个“惜”字,贯穿全词,深入骨髓,将词人对梅花的怜惜、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都凝聚其中,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宋自逊《五月菊》

下一篇:宋·郑伯熊《枕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