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挑灯读楚辞":秋天凄冷的夜里诗人独自坐在灯下读着《楚辞》,
# 楚辞:战国屈原、宋玉等人及汉初贾谊、淮南小山等所创作的骚体类文章的总称。这里特指屈原、宋玉的作品。
"昔人句句不吾欺":读后只觉古人的每一句话都没有欺骗我。
# 不吾欺:“不欺吾”的倒装,“没有欺骗我”的意思。
"更堪临水登山处":更难以忍受的是在这靠近水、登上山的地方,
# 更堪临水登山处:用《楚辞·九辩》“僚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意。
"正是浮家泛宅时":恰恰是我过着漂泊不定、居无定所生活的时候。
# 浮家泛宅:以船为家,到处漂泊。
"巴酒不能消客恨":巴地的酒不能够消除我作为客居他乡之人的愁恨,
# 巴酒:夔州乡村所酿的一种酒。
"蜀巫空解报归期":蜀地的巫师白白地能说出我回归家乡的日期。
# 蜀巫:蜀中占卜的巫师。
"灞桥烟柳知何限":灞桥上烟雾笼罩的柳树枝条不知道有多少,
# 灞桥烟柳:灞桥在汉唐故都长安城东汉文帝陵附近,为汉唐人折柳送别的所在。灞桥:在陕西省西安市东,筑于灞水之上,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谁念行人寄一枝":谁会惦念我这个漂泊在外的行人而寄来一枝柳。
# 一枝:指“灞桥烟柳”。,行人:指作者自己。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乡抒怀诗。诗歌描绘了诗人在秋夜挑灯阅读《楚辞》的情景,表达了对古人所抒之恨的共鸣,同时将自己临水登山、漂泊羁旅的生活状态融入其中。“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进一步渲染了客居他乡的愁恨与对归期的无奈。尾联“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借灞桥烟柳的意象,由在蜀川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念己,将乡愁、《楚辞》中的忧思以及对国事的关切三者结合,体现了诗人壮志难酬、不能为国尽力的苦闷,营造出了蕴藉深曲、耐人寻味的意境。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巴酒不能消客恨”,直接表明巴地的酒无法消除自己客居他乡的愁恨,直白地抒发了内心的愁苦。用典:“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运用了灞桥折柳寄情的典故。灞桥在汉唐时是人们离别送行折柳相赠之地,诗人借此典故,以灞桥烟柳为依托,表达自己漂泊在外,渴望得到他人挂念的情感。照应:“客恨”照应首联,与《楚辞》“句句”所含之恨相关联,体现出诗人对往昔的感怀以及内心愁苦的延续;“归期”照应颔联,进一步深化了“怀吴中”的情感,使得全诗结构严谨,前后呼应。联想:尾联“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诗人由自身漂泊的处境,联想到灞桥烟柳,由自己在蜀川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
3. 分段赏析
首联“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挑灯”表明久读,“句句”意味着所读并非楚辞中的一篇一章,诗人说楚辞“不吾欺”,不仅指楚辞中慨叹远游漂泊的诗句,更包含了楚辞中关心国家命运、指斥权奸误国、对因谗被逐的不满等主要精神,诗人以“引而不发”的方式,将乡思与楚辞中的忧愤相联,形式含蕴深曲,内容丰富。颔联“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与颈联“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中间四句对偶亲切、自然、工致。“临水登山”与“浮家泛宅”同写羁旅,前者侧重远游,后者侧重漂泊,“处”和“时”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突出旅寓情怀,“更堪”“正是”等虚字道出诗人不堪宦游却又不得不寄旅的内心。颈联中“客恨”照应首联,与楚辞“句句”所含之恨相关,“归期”照应颔联,深化“怀吴中”之情,“巴酒”不能消恨见旧恨,“蜀巫”空报归期添新恨,且“巴酒”“蜀巫”用得切当。尾联“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独辟蹊径,由自己在蜀川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形成对比,凸显客居者的孤独苦闷。写法上,一方面用“柳”音关“留”,明写留恋吴中,这是常见用法;另一方面用“灞桥”意关京都,暗示朝廷中无人赏识自己的才能,是此诗独到处。
4. 作品点评
《秋夜怀吴中》是陆游诗作中的经典七律。此诗巧妙地将乡愁、《楚辞》忧思与对国事的关切融为一体,意蕴深曲,耐人寻味。在写作特色上,对仗工整,使事熨帖,尤其是颈联“客恨”“归期”的照应,将情感层层深化,体现了陆游高超的诗歌技巧。尾联独辟蹊径,从对方角度着笔,更添孤独与惆怅。整体而言,此诗展现出陆游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以细腻笔触和深沉情感,使作品极具感染力。陆游七律,前人推崇备至。
# 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说:“放翁七言律,对仗工整,使事熨帖,当时无与比埒。”本篇即是一例。
现代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扬忠《陆游诗词选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