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亭凝望久":在水亭旁注目远望,
# 凝望:注目远望。
"期不至、拟还差":归期还没到,猜测着还差几天。
"隔翠幌银屏":隔着绿色的帷幔屏风,
"新眉初画":画着新长出的眉毛,
"半面犹遮":犹如遮挡着半边的脸。
"须臾淡烟薄霭":片刻飞起的淡淡的薄雾,
"被西风扫尽不留些":被西风吹得不留一丝痕迹。
"失了白衣苍狗":顷刻,变化不定,
# 白衣苍狗:苍:灰白色。浮云象白衣裳,顷刻又变得象苍狗,出自唐·杜甫《可叹诗》:“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意思是比喻事物变化不定。
"夺回雪兔金蟆":夺回了月亮。
"乘云径到玉皇家":乘云到了玉皇大帝家。
"人世鼓三挝":人世间敲打三下鼓,
"试自判此生":试着自己判定今生,
"更看几度":更是看了好几次,
# 几度:虚指,几次、好几次之意。
"小住为佳":小住为最佳。
"何须如钩似玦":何用形状像钩子一样的玦,
# 何须:何必,何用。
"便相将、只有半菱花":相伴着半菱花。
"莫遣素娥知道":不要遣怪嫦娥,
# 素娥:月中仙女名娥,月色白,故又称素娥。
"和他发也苍华":连她也发鬓苍白。
# 苍华:发鬓苍白。
南宋文学家
刘克庄(1187~1269),南宋文学家。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以荫入仕,淳祐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谥文定。刘克庄兼擅诗、文、词各体,尤以诗歌影响最大,为江湖派的重要作家。其诗初学晚唐,后推崇陆游,喜用典故成语。诗风豪迈奔放、雄健疏宕。在南宋辛派词人中,刘克庄与刘过、刘辰翁并称“三刘”。词风豪迈,颇受辛弃疾影响。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诗话》,编有《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代表作品有《戊辰即事》《贺新郎·九日》《六州歌头·客赠牡丹》等。
1. 写作手法
想象:“乘云径到玉皇家。人世鼓三挝”。这两句词中,作者从现实的赏月场景,通过想象飞到了天上的“玉皇家”,仿佛自己乘着云直接到达了天宫,听到人世间的鼓声,将现实与想象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奇幻的意境,使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2. 分段赏析
“水亭凝望久,期不至、拟还差。”开篇以“水亭凝望”定调,勾勒出思妇独倚水边、久久伫立的画面。“凝望久”三字直写时间之绵长,暗含期盼与失落交织的复杂心理。“期不至”点明等待无果,“拟还差”则透露出归期未定的怅惘。此句以白描手法铺陈场景,为全词奠定哀婉基调,同时暗示下文对时间流逝的敏感与人生无常的感慨。“隔翠幌银屏,新眉初画,半面犹遮。”此句转入细节描写,以“翠幌银屏”的华美装饰反衬思妇的孤寂。“新眉初画”暗喻精心修饰却无人赏的落寞,“半面犹遮”既写屏风半掩的物理遮挡,亦隐喻情感的含蓄与未尽之憾。意象上,“翠”“银”色彩明艳,与内心的黯淡形成对比,强化了物是人非的审美张力。“须臾淡烟薄霭,被西风扫尽不留些。”笔锋转向动态的自然景象,以“淡烟薄霭”的转瞬即逝象征美好事物的脆弱。“西风扫尽”以拟人化手法赋予风以扫荡之力,暗含对世事无常的无奈。此句通过自然意象的消逝,呼应上句的“半面犹遮”,形成时空交叠的哀婉意境。“失了白衣苍狗,夺回雪兔金蟆。”化用杜甫“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典故(白衣苍狗),以云彩变幻喻指世事无常;“雪兔金蟆”则借月宫传说(玉兔、蟾蜍)暗指团圆的短暂易逝。两句形成对照:“失”与“夺回”间,既流露对时间流逝的无力感,又隐含对美好重聚的希冀,语言凝练而意蕴深邃。“乘云径到玉皇家。人世鼓三挝。”由人间转向天界想象,“乘云径到”以飘逸笔法突破现实束缚,暗含对超脱尘世的向往。“玉皇家”象征永恒与圆满,与人间“鼓三挝”(更鼓三响)的短暂形成强烈反差。此句通过虚实对比,深化对人生局限的哲思,结构上承上启下,引出下片对生命的自省。“试自判此生,更看几度,小住为佳。”直抒胸臆,以“试自判”的决断口吻叩问生命意义。“更看几度”暗含对重逢或圆满的渺茫期待,“小住为佳”则流露及时行乐的豁达。此句在哀婉中透出洒脱,体现宋词“以旷达写悲凉”的典型风格,情感层次丰富。“何须如钩似玦,便相将、只有半菱花。”以月相(钩、玦、半菱花)喻指人生缺憾。“何须”二字陡转,否定传统团圆意象,主张接纳不完美。“半菱花”既指残缺之月,亦隐喻人生常态中的遗憾。语言清丽婉转,哲理深邃,展现对生命本质的通透认知。“莫遣素娥知道,和他发也苍华。”结尾以“素娥”(嫦娥)代指永恒之美,却劝其“莫遣”人间知晓,恐其白发苍华(衰老)破坏神话的完美形象。此句以反讽笔法消解永恒,将人间悲欢与神话永恒并置,最终归于对生命局限的悲悯与释然,余韵悠长。
上一篇:宋·释了惠《松坡》
下一篇:宋·贺铸《生查子·陌上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