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ān
táo
shī

朝代:宋作者:黄庭坚浏览量:3
zhān
zhé
lǐng
nán
shí
zǎi
shā
zhī
bǎo
chī
huì
zhōu
fàn
yuān
míng
shī
péng
qiān
zǎi
rén
dōng
bǎi
shì
shì
chū
chù
suī
tóng
fēng
wèi
nǎi
xiāng

译文

苏子瞻被贬官到岭南,当宰相的想要把他杀死。他饱吃了惠州的饭,又认真地和了渊明的诗。陶彭泽是千古不朽的人物,苏东坡也是百代传名的贤士。苏的出仕与陶的归隐,情况虽有不同,但两人的风格和情味,却是多么相似啊。

逐句剖析

"子瞻谪岭南":苏子瞻被贬官到岭南,

# 岭南:地区名,指五岭以南地区。

"时宰欲杀之":当宰相的想要把他杀死。

# 时宰:当时的执政者,指章惇。

"饱吃惠州饭":他饱吃了惠州的饭,

# 饱吃惠州饭: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官,至惠州安置,时达三年。惠州:今福建。

"细和渊明诗":又认真地和了渊明的诗。

"彭泽千载人":陶彭泽是千古不朽的人物,

# 彭泽:地名,在今江西九江东北部。陶渊明曾在此地作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乡。这里以彭泽指代陶渊明。

"东坡百世士":苏东坡也是百代传名的贤士。

"出处虽不同":苏的出仕与陶的归隐,情况虽有不同,

# 处:隐居田园。

"风味乃相似":但两人的风格和情味,却是多么相似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跋子瞻和陶诗》是北宋诗人黄庭坚所作的五言古诗。此诗开篇首联描绘苏轼被贬岭南,面临“时宰欲杀之”的艰难处境,凸显其坚韧,赞美其胸怀。颔联以“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展现苏轼的高尚与旷达。颈联、尾联将苏轼与陶渊明类比,强调“风味乃相似”。写作上运用对比、细节描写等手法,如将苏轼处境与态度对比,以生活细节刻画其精神。诗中语言平淡却饱含对苏轼的敬重与惺惺相惜,并非对苏轼的无限悼念及自身贬谪苦闷,而是高度赞扬苏轼超脱世俗的人格魅力,具有“平淡而山高水深”的诗格,在宋诗中别具一格,尽显诗人对苏轼的深刻理解与对其精神境界的推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跋子瞻和陶诗》由黄庭坚创作。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病逝常州,黄庭坚对其缅怀不已。加之崇宁元年(1102年),黄庭坚出任太平州知州,短短九天便遭罢官,彼时赵挺之当政,对他满怀敌意,欲将其迫害致死。黄庭坚在自身仕途受挫、处境艰难之际,联想到苏轼生前同样屡遭贬谪、备受迫害的坎坷经历,感慨万千,遂写下此诗,以抒发对苏轼的深沉忆念与崇高敬意,同时也借诗中对苏轼豁达超脱精神的赞扬,来慰藉自己在困境中的心灵 。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跋子瞻和陶诗》是北宋诗人黄庭坚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属于题跋类题材。诗的首联“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简洁描述苏轼被贬岭南的艰难处境,突出其遭遇的险恶,为后文赞美其胸怀人品做铺垫;颔联“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通过两个生活细节,生动展现苏轼身处困境时泰然自若、豁达超脱的心态,进一步彰显其高尚人品与旷达胸襟;颈联和尾联“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诗人将苏轼与陶渊明相提并论,以陶渊明的千古美名类比苏轼,高度赞扬苏轼超脱世俗、任真率性的人格魅力。全诗运用简洁平淡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苏轼的敬重、理解与同情,展现了诗人对超脱旷达、任真率性的人生境界的向往与推崇,具有“平淡而山高水深”的诗格。

2. 写作手法

对比:“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写苏轼被贬的艰难处境和政敌的恶意,与“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中苏轼超脱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苏轼面对困境时的泰然自若和精神境界的超迈。“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将陶渊明与苏轼的人生轨迹进行对比,陶渊明见机而作早早归隐,苏轼一生宦海浮沉,但又指出二者在精神实质上的相似,通过对比更凸显出二人在任真率性等方面的共同之处。细节描写:“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通过“饱吃”和“细和”两个细节,生动具体地展现了苏轼在被贬惠州期间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以小见大,从生活细节中体现出苏轼的超脱与豁达。借代:诗中以“彭泽”代指陶渊明,因为陶渊明曾做过彭泽令,这样的借代使诗歌语言更加精炼、含蓄,同时也能引发读者对陶渊明相关事迹和形象的联想。欲扬先抑:诗歌先写苏轼被贬岭南,面临“时宰欲杀之”的险恶处境,这是“抑”;接着写苏轼“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的超脱表现,以及将他与陶渊明相提并论,赞扬其“风味乃相似”,这是“扬”。通过这种手法,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有起伏,对苏轼的赞美也更具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首联“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直接点明苏轼被贬岭南这一事件,并且指出当时的宰相(章惇)有欲杀害苏轼之意。从内容上看,此联以沉重的笔触概括了苏轼当时艰难的处境,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悲愤的基调。从结构上,为后文写苏轼在困境中的超脱表现做了有力的铺垫,形成强烈的反差和映衬。同时,“时宰欲杀之”五字,鲜明地表达出诗人对执政者恶劣行径的愤慨,凸显出苏轼处境的险恶。颔联“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描绘了苏轼在被贬惠州期间的生活细节,他不仅能安然地“饱吃惠州饭”,还能静下心来“细和渊明诗”。这两句与首联形成了急转,在如此艰难甚至有生命危险的处境下,苏轼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畏惧和哀怨,而是以一种极其洒脱、泰然的态度面对。生动地展现了苏轼超迈洒脱的精神境界,是对“时宰”迫害的无声反抗与极大蔑视,体现出苏轼的胸襟与卓绝人品,也暗示了苏轼与陶渊明在精神上的相通之处。颈联“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诗人以郑重恳切的语气,将陶渊明与苏轼相提并论,称陶渊明为“千载人”,苏轼为“百世士”,给予了两人极高的评价。从称呼上的变化,体现了诗人对二人的尊敬,也暗示了两人在不同时代的重要地位。此联进一步深化了苏轼与陶渊明之间的联系,将他们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进行考量,突出了他们的精神价值和历史意义,使诗歌的意境更加宏大,主题更加深刻。尾联“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诗人指出陶渊明和苏轼在出仕与归隐等人生选择上虽然不同,但是他们的“风味”却是相似的。“虽”字一转,先承认两人外在经历的差异,“乃”字又巧妙地强调了内在精神的相似,使诗歌的论述更加全面、客观。“风味”二字内涵丰富而含蓄,包含了他们不以贫富得失萦怀、任真率性而行的人生态度,以及在文学创作中所体现出的精神特质等,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让读者自己去领会其中的深意,同时也收束全诗,点明主旨,强调了苏轼与陶渊明在精神上的契合,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4. 作品点评

《跋子瞻和陶诗》作为黄庭坚的五言古诗佳作,极具艺术价值。此诗以简驭繁,遗貌取神。诗人未对苏轼和陶诗的多样风格内容一一赘述,而是紧扣“风味乃相似”,聚焦苏轼胸怀,仅八句便上下串联数百年,四次转折,尽显精巧构思。从历史与文学地位来看,它是对苏轼人格魅力的高度礼赞,将苏轼与陶渊明相提并论,丰富了对苏轼形象的文学塑造,在展现两人精神传承的同时,也为后世研究苏陶关联及北宋文人精神世界提供了重要视角。语言质朴平实,却饱含对苏轼遭遇的深切同情、对其人品的由衷赞叹,整体彰显出“平淡而山高水深”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在有人“欲杀之”的情况下,却仍然饱吃饭,细和诗,寥寥二十字,很能传出苏轼的精神状态。由苏之和陶,指出两位诗人的风味相似,对于了解其人和作品,也极为有益。

现代程千帆《古诗今选》

# 这是作者以简驭繁,遗貌取神,探骊得珠之处。而八句之中上下数百年,至少有四次转折,这是山谷短古的刻意求精之作。

现代周本淳《宋诗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范成大《梅雨五绝(其五)》

下一篇:宋·苏轼《濠州七绝(其五)·虞姬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