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盖春风汝水边":在汝水边上,春风轻拂,我们在路上邂逅,车盖相交,殷勤问讯,
# 汝水:古水名。源出河南嵩县天息山,汇入颍水。郦道元《水经注》:“汝水出河南梁县勉乡西天息山。”,交盖:即是“倾盖”,见《孔丛子》。《后汉书·朱穆传论》“纻衣倾盖”句下李贤注:“《孔丛子》曰:‘孔子与程子相遇于途,倾盖而语。’倾盖即交盖也。”盖,车盖。
"客床相对卧僧毡":日暮投宿客店,躺在薄薄的僧毡上,对床共语。
# 僧毡:僧人用的毡垫。,客床:客中所用的床铺。
"舞阳去叶才百里":舞阳离叶县才不过百里路,
# 叶:今河南叶(shè)县。,去:距离。,舞阳:今河南舞阳县。
"贱子与公皆少年":我跟你都是少年人。
# 皆:山谷集作俱。,贱子:对自己的谦称,古人诗中常用。
"白发齐生如有种":如今两人白发齐生,好像有种子在萌发似的。
# 有种:语出《史记·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种(zhǒng):种籽。
"青山好去坐无钱":本应回到故乡的青山里好好过活,可惜我们没有买山的钱。
# 坐:因为。
"烟沙篁竹江南岸":遥想着故乡江南,轻烟笼罩着的岸边,水浅沙明,修竹摇曳,
# 篁:竹,竹丛。戴凯之《竹谱》:“篁(huáng)竹坚而促节,体圆而质坚,皮白如霜粉,大者宜行船,细者为笛。”,沙:水边沙岸。
"输与鸬鹚取次眠":可惜啊,只好让那些悠闲地睡着的鸬鹚去享用了。
# 取次:任意,随便。,鸬鹚:黑色水鸟,俗叫鱼鹰、水老鸦。能捕鱼。,输与:让给,比不上。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通过以与友人相遇为缘起,抒发了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归隐不得的无奈以及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在官场中复杂的心境。全诗各联之间跳跃较大而过渡自然,对仗灵活,情感丰富,体现了黄庭坚诗歌“无一字无来处”的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既有对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又有对人生境遇的深沉思考。
2. 写作手法
用典:多处运用典故,如“交盖”出自《孔丛子》,“如有种”出自《史记·陈涉世家》,“坐无钱”暗用“买山钱”的故事等,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对比:诗中“少年”与“白发”形成时间上的对比,突出了时光的流逝;自己的不得自由与鸬鹚的悠闲自在形成对比,强化了诗人对自由生活向往。借景抒情:尾联描绘江南烟沙篁竹和鸬鹚眠睡的景象,借景抒情,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闲适生活的渴望融入其中,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虚实结合:前四句实写重逢场景与友情,后四句虚写归隐之思与人生困境。如“白发齐生如有种”化用《史记》典故,暗喻命运不公;“青山好去坐无钱”则虚写归隐无门的无奈,虚实结合拓展了诗意空间。直抒胸臆:诗中第五六句“白发齐生如有种,青山好去坐无钱”诗人直抒胸臆,慨叹自己白发已生,倦于官场,但又无钱买山,表达了诗人归隐不得的无奈以及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
3. 分段赏析
首联点明了两人相逢的地点与场景,营造出一种亲切而温馨的氛围,表现出二人的深情厚谊;颔联“舞阳”与“叶”两个地名相对,“贱子”与“公”一谦一敬相对,打破了一般律诗的对仗规律,却更显自然流畅,体现了“诗家活法”,也表现出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青春朝气;颈联提笔宕开,笔锋一转,感慨两人如今白发已生,想要归隐青山,却因无钱而无法实现。“如有种”巧妙借用《史记·陈涉世家》典故,“坐无钱”暗用“买山钱”的故事,表达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归隐不得的惆怅;尾联通过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和自己不得自由的郁闷,借景抒情,意境深远。
4. 作品点评
《次韵裴仲谋同年》全诗以“少年意气”与“白发归隐”的时空对照为核心,展现了诗人对仕途的厌倦与对自由生命的向往。诗中既有对友情的珍视,也有对现实的无奈自嘲,最终以江南烟雨与鸬鹚闲眠的意象,完成对精神困境的超越性表达。写作手法绝妙,对句诗意跳跃变化,艺术风格清新拗奇,对后人影响极大。清人方东树说:“黄(指黄庭坚)只是求与古人远,所谓远者,合格、境、意、句、字、音响言之。”又说:“又贵清,凡肥浓厨馔忌不用。”又说:“又贵奇,凡落想落笔为人人意中所能有能到者忌不用。”(《昭昧詹言》卷七)黄庭坚诗的这些特点,就在这首诗中也有体现。苏轼曾将黄庭坚诗比作“蝤蛑、江珧柱,格韵高绝,盘飧尽废”(《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九),盖取其并不肥浓而又别具鲜味的特点。
# 绝好顿挫。
清吴汝纶《唐宋诗举要》引
上一篇:宋·许月卿六《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