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中多病废登临":客居在外病魔缠身不能登山临水,
# 登临:登急临水。
"闻说南台试一寻":听说胜境南台山,试着前去寻它一寻。
# 南台:南台山,一作钓台山,在福州市南二十余里。登山临水。
"九轨徐行怒涛上":无数的车马缓缓行驶在浪高流急的江面浮桥上,
# 九轨:指浮桥上多辆车子。九,表示多数,形容浮桥之宽。轨,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此处指代车。
"千艘横系大江心":千百条船儿连结在一起,横跨于大江的中心。
# 系:系上、缚往。,千艘:指浮桥作为桥墩的船只。千表示多数,形容浮桥之长。
"寺楼钟鼓催昏晓":光孝寺楼里,钟鼓声声,从早到晚催着时光逝去,
# 寺:指光孝寺,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王袓道建。
"墟落云烟自古今":四周村落云烟袅袅,从古至今一直飘散着。
# 墟落:村落。
"白发未除豪气在":白发已生,却不能消除我心中的豪气,
# 在:存。,豪气:桀骜蛮横的习气。
"醉吹横笛坐榕阴":带着酒后的浅醉,在一片榕树的树荫里吹起横笛。
# 榕:常绿乔木,气根细瘦,树冠大。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怀诗,描绘了浮桥横跨怒涛、船只停泊江心、寺楼钟鼓、墟落云烟等景象,表达了诗人虽已生白发却豪情依旧的心境,体现了陆游诗歌豪迈奔放的风格。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的壮观江景,以及“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的岁月流转之景,抒发内心的豪情和对时光的感慨。对比:“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九轨徐行”,仿佛随着视线,那宽实的桥面缓缓通向对岸,然而桥的下面却是“奔涛触石”的“怒涛”。“徐行”与“怒涛”形成强烈的对比。动静结合:“九轨徐行怒涛上”写浮桥在怒涛上的动态,“千艘横系大江心”写船只停泊的静态,动静结合,使画面富有层次感。照应:“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中“客中多病”点明了诗人的身体状况和客居他乡的处境,这与后面“白发未除”相照应,都暗示了诗人年事渐高且身体不佳。“废登临”则与“试一寻”形成照应,先说明因多病而长久没有去登山临水,接着又说听闻南台美景后尝试去探寻,前后呼应,体现出诗人内心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不甘被病痛束缚的精神,在结构上使诗歌更为紧密连贯。
3. 分段赏析
《度浮桥至南台》一诗围绕着诗人前往南台的经历展开。诗的首联起笔巧妙,未直接切入登台揽胜的主题,而是从题外着墨:“客中多病废登临”。本诗意在描绘登台所见之景,却先宕开一笔,从诗人长久以来因客居他乡且身体多病,故而极少登山临水写起。直到“闻说南台试一寻”,才回归正题,如此曲折的开篇,增添了诗歌的韵味。彼时,陆游内心一直怀揣着驰骋疆场、荡平胡尘的宏伟志向。然而,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毫无进取之心,致使诗人的壮志难酬,心中满是郁愤。来到福州后,他不仅忙于繁琐的文书事务,连诗酒之兴也渐消,又因身体不适,许久未曾游历山水。此次听闻南台有着独特的壮阔景致,才特意前往探寻,并非随意游览。颔联“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着力描绘浮桥之景,展现出一派雄伟壮观的画面。读到此处,便能理解为何诗人拖着久病之躯,也要前往南台一探究竟。原来诗人听闻的并非是茂林修竹般的清幽之景,而是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这自然引发了他的浓厚兴趣,渴望亲眼目睹。这两句诗不仅透露出诗人的兴趣所在,更展现了他的精神追求。“九轨徐行”,仿佛让人看到那宽阔坚实的桥面在视野中缓缓延伸向对岸,可桥下却是波涛汹涌、撞击着岩石的“怒涛”。“徐行”与“怒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奔腾咆哮的江面之上,悠然缓步前行,尽显从容之态。这既是对浮桥客观景象的真实写照,也映射出诗人的主观心境,既写实又抒情,抒发了诗人广阔的胸襟以及对一切艰难险阻的蔑视。这也正是诗人在久病后特意为南台而来这一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深意,是他渴望有所作为的生动体现。对句“千艘横系大江心”,则进一步彰显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豪迈气魄。一个“横”字,气势十足,无数船只横卧在江面之上,本就已展现出宏大的境界,更何况锁住的是一条怒涛翻涌的大江,气魄更显雄浑。在对这客观景象的描绘中,融入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热切期望。颈联“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进一步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借景抒情,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眼前的客观景物相融合。这是诗人登上南台后的所见所闻,当他听到寺楼传来的钟鼓声,看到村落间袅袅升腾的云烟时,思绪万千。那钟鼓声仿佛在日夜催促着人们要珍惜时光,有所作为。而当他极目远眺,闽江两岸村落之间,云霞缭绕,烟雾弥漫,让他瞬间领悟到古往今来,人事更迭不断,而自然的变化却遵循着自身的规律,不会因人类的意志而改变。这两句诗,一句节奏紧凑,一句舒缓悠长,诗人感慨万千,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尾联则以直接描写自身作结,既与开头相呼应,又是中间两联所表达情感的自然升华。眼前壮阔雄浑的景象,激发了诗人内心的豪情;时光的匆匆流逝,更让他意识到必须抓紧时机,努力奋进。“白发未除豪气在”,诗人虽因疾病缠身而早生白发,但心中的豪情壮志丝毫未减,依然满怀斗志,想要拼搏一番。然而,言外之意也流露出他对事业尚未有成、抱负未能实现的一丝伤感。于是,“醉吹横笛坐榕阴”,诗人在醉意中拿起笛子,坐在榕树下,借笛声抒发内心的情感。这里虽有一丝抑郁之情,但并不消极,而是一种更加强烈的渴望。在看似放旷的举动中,依然坚守着坚定的信念。也正是这份信念,在往后的岁月里,一直激励着诗人时刻不忘收复失地的大业,慷慨激昂地投身抗争,用诗歌呐喊出心中的壮志。
4. 作品点评
《度浮桥至南台》创作于陆游初入仕途的阶段,彼时的他满怀憧憬,诗中生动地展现了他渴望有所建树、施展远大抱负的心境。与陆游后期诗作中频繁流露出的壮志难酬的悲叹、报国无门的愤懑截然不同,此诗洋溢着蓬勃的奋进精神。作为一篇记游诗,诗中不仅描绘了沿途的景致,更将诗人内心炽热的豪情壮志熔铸其中。尽管是记述游历之事,却处处彰显着诗人激昂的情怀,读起来令人心潮澎湃,充满力量,感受到那股积极向上、渴望作为的蓬勃朝气。
# 颔联写浮桥,语颇伟丽;五六雄浑中兴象自远,有蕴盖一切之气。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上一篇:宋·陈宓《望夕》
下一篇:宋·陈造《郢州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