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áo
zhì
nán
tái

朝代:宋作者:陆游浏览量:3
zhōng
duō
bìng
fèi
dēng
lín
wén
shuō
nán
tái
shì
xún
jiǔ
guǐ
xíng
tāo
shàng
qiān
sōu
héng
jiāng
xīn
lóu
zhōng
cuī
hūn
xiǎo
luò
yún
yān
jīn
bái
wèi
chú
háo
zài
zuì
chuī
héng
zuò
róng
yīn

译文

客居在外病魔缠身不能登山临水,听说胜境南台山,试着前去寻它一寻。无数的车马缓缓行驶在浪高流急的江面浮桥上,千百条船儿连结在一起,横跨于大江的中心。光孝寺楼里,钟鼓声声,从早到晚催着时光逝去,四周村落云烟袅袅,从古至今一直飘散着。白发已生,却不能消除我心中的豪气,带着酒后的浅醉,在一片榕树的树荫里吹起横笛。

逐句剖析

"客中多病废登临":客居在外病魔缠身不能登山临水,

# 登临:登急临水。

"闻说南台试一寻":听说胜境南台山,试着前去寻它一寻。

# 南台:南台山,一作钓台山,在福州市南二十余里。登山临水。

"九轨徐行怒涛上":无数的车马缓缓行驶在浪高流急的江面浮桥上,

# 九轨:指浮桥上多辆车子。九,表示多数,形容浮桥之宽。轨,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此处指代车。

"千艘横系大江心":千百条船儿连结在一起,横跨于大江的中心。

# 系:系上、缚往。,千艘:指浮桥作为桥墩的船只。千表示多数,形容浮桥之长。

"寺楼钟鼓催昏晓":光孝寺楼里,钟鼓声声,从早到晚催着时光逝去,

# 寺:指光孝寺,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王袓道建。

"墟落云烟自古今":四周村落云烟袅袅,从古至今一直飘散着。

# 墟落:村落。

"白发未除豪气在":白发已生,却不能消除我心中的豪气,

# 在:存。,豪气:桀骜蛮横的习气。

"醉吹横笛坐榕阴":带着酒后的浅醉,在一片榕树的树荫里吹起横笛。

# 榕:常绿乔木,气根细瘦,树冠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度浮桥至南台》是陆游的一首七言律诗。彼时,诗人虽身染沉疴,却难掩对南台景致的向往之情。在这种急切渴望领略外界风光的心境推动下,他迈着沉稳的步伐,缓缓前行,直至临江之处,极目远眺。诗中对浮桥的描绘细腻而生动,尽显其雄伟壮丽之姿;对南台的刻画,更是凸显出其雄浑壮阔的气势。诗人巧妙地借助眼前的江山胜景,尽情抒发着内心澎湃的豪情壮志。整首诗营造出的意境开阔宏大、豪迈非凡,诗句读来晓畅通达、流转自然,其间处处彰显着豪壮瑰伟的独特风格。字里行间,都熔铸着诗人那炽热而强烈的壮志情怀,令人读罢,不禁心潮澎湃,感受到一股慷慨激昂之气在胸中激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度浮桥至南台》是陆游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公元1159年)的秋天所作,35岁的陆游,正处于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彼时,他刚从宁德县主簿之职调任为福州决曹。初入仕途不过短短半年时间,便获得了职位的升迁。尽管在客居他乡的日子里身体时常抱恙,但陆游的心中却满是豪情壮志,对未来的仕途充满了期待与憧憬,踌躇满志地准备迎接新的挑战与机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怀诗,描绘了浮桥横跨怒涛、船只停泊江心、寺楼钟鼓、墟落云烟等景象,表达了诗人虽已生白发却豪情依旧的心境,体现了陆游诗歌豪迈奔放的风格。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的壮观江景,以及“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的岁月流转之景,抒发内心的豪情和对时光的感慨。对比:“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九轨徐行”,仿佛随着视线,那宽实的桥面缓缓通向对岸,然而桥的下面却是“奔涛触石”的“怒涛”。“徐行”与“怒涛”形成强烈的对比。动静结合:“九轨徐行怒涛上”写浮桥在怒涛上的动态,“千艘横系大江心”写船只停泊的静态,动静结合,使画面富有层次感。照应:“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中“客中多病”点明了诗人的身体状况和客居他乡的处境,这与后面“白发未除”相照应,都暗示了诗人年事渐高且身体不佳。“废登临”则与“试一寻”形成照应,先说明因多病而长久没有去登山临水,接着又说听闻南台美景后尝试去探寻,前后呼应,体现出诗人内心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不甘被病痛束缚的精神,在结构上使诗歌更为紧密连贯。

3. 分段赏析

《度浮桥至南台》一诗围绕着诗人前往南台的经历展开。诗的首联起笔巧妙,未直接切入登台揽胜的主题,而是从题外着墨:“客中多病废登临”。本诗意在描绘登台所见之景,却先宕开一笔,从诗人长久以来因客居他乡且身体多病,故而极少登山临水写起。直到“闻说南台试一寻”,才回归正题,如此曲折的开篇,增添了诗歌的韵味。彼时,陆游内心一直怀揣着驰骋疆场、荡平胡尘的宏伟志向。然而,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毫无进取之心,致使诗人的壮志难酬,心中满是郁愤。来到福州后,他不仅忙于繁琐的文书事务,连诗酒之兴也渐消,又因身体不适,许久未曾游历山水。此次听闻南台有着独特的壮阔景致,才特意前往探寻,并非随意游览。颔联“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着力描绘浮桥之景,展现出一派雄伟壮观的画面。读到此处,便能理解为何诗人拖着久病之躯,也要前往南台一探究竟。原来诗人听闻的并非是茂林修竹般的清幽之景,而是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这自然引发了他的浓厚兴趣,渴望亲眼目睹。这两句诗不仅透露出诗人的兴趣所在,更展现了他的精神追求。“九轨徐行”,仿佛让人看到那宽阔坚实的桥面在视野中缓缓延伸向对岸,可桥下却是波涛汹涌、撞击着岩石的“怒涛”。“徐行”与“怒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奔腾咆哮的江面之上,悠然缓步前行,尽显从容之态。这既是对浮桥客观景象的真实写照,也映射出诗人的主观心境,既写实又抒情,抒发了诗人广阔的胸襟以及对一切艰难险阻的蔑视。这也正是诗人在久病后特意为南台而来这一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深意,是他渴望有所作为的生动体现。对句“千艘横系大江心”,则进一步彰显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豪迈气魄。一个“横”字,气势十足,无数船只横卧在江面之上,本就已展现出宏大的境界,更何况锁住的是一条怒涛翻涌的大江,气魄更显雄浑。在对这客观景象的描绘中,融入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热切期望。颈联“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进一步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借景抒情,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眼前的客观景物相融合。这是诗人登上南台后的所见所闻,当他听到寺楼传来的钟鼓声,看到村落间袅袅升腾的云烟时,思绪万千。那钟鼓声仿佛在日夜催促着人们要珍惜时光,有所作为。而当他极目远眺,闽江两岸村落之间,云霞缭绕,烟雾弥漫,让他瞬间领悟到古往今来,人事更迭不断,而自然的变化却遵循着自身的规律,不会因人类的意志而改变。这两句诗,一句节奏紧凑,一句舒缓悠长,诗人感慨万千,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尾联则以直接描写自身作结,既与开头相呼应,又是中间两联所表达情感的自然升华。眼前壮阔雄浑的景象,激发了诗人内心的豪情;时光的匆匆流逝,更让他意识到必须抓紧时机,努力奋进。“白发未除豪气在”,诗人虽因疾病缠身而早生白发,但心中的豪情壮志丝毫未减,依然满怀斗志,想要拼搏一番。然而,言外之意也流露出他对事业尚未有成、抱负未能实现的一丝伤感。于是,“醉吹横笛坐榕阴”,诗人在醉意中拿起笛子,坐在榕树下,借笛声抒发内心的情感。这里虽有一丝抑郁之情,但并不消极,而是一种更加强烈的渴望。在看似放旷的举动中,依然坚守着坚定的信念。也正是这份信念,在往后的岁月里,一直激励着诗人时刻不忘收复失地的大业,慷慨激昂地投身抗争,用诗歌呐喊出心中的壮志。

4. 作品点评

《度浮桥至南台》创作于陆游初入仕途的阶段,彼时的他满怀憧憬,诗中生动地展现了他渴望有所建树、施展远大抱负的心境。与陆游后期诗作中频繁流露出的壮志难酬的悲叹、报国无门的愤懑截然不同,此诗洋溢着蓬勃的奋进精神。作为一篇记游诗,诗中不仅描绘了沿途的景致,更将诗人内心炽热的豪情壮志熔铸其中。尽管是记述游历之事,却处处彰显着诗人激昂的情怀,读起来令人心潮澎湃,充满力量,感受到那股积极向上、渴望作为的蓬勃朝气。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颔联写浮桥,语颇伟丽;五六雄浑中兴象自远,有蕴盖一切之气。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陈宓《望夕》

下一篇:宋·陈造《郢州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