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è
shā
shī

朝代:宋作者:黄庭坚浏览量:3
ròu
zhòng
shēng
ròu
míng
shū
shū
yuán
tóng
zhǒng
xìng
zhǐ
shì
bié
xíng
nǎo
cóng
shòu
féi
gān
wèi
jiào
yán
lǎo
duàn
chuǎi
yīng

译文

我的肉和众生的肉,名称不同但本质没有差别。原本都是同一种生性,只是外形躯体有所不同。苦恼由它们承受,未来要成就自身(的事业、品德等)。不要等到阎王爷来审判,自己仔细想想应该怎样做?

逐句剖析

"我肉众生肉":我的肉和众生的肉,

# 众生:指供人类食用的家禽家畜。

"名殊体不殊":名称不同但本质没有差别。

"原同一种性":原本都是同一种生性,

"只是别形躯":只是外形躯体有所不同。

"苦恼从他受":苦恼由它们承受,

"肥甘为我须":未来要成就自身(的事业、品德等)。

"莫教阎老断":不要等到阎王爷来审判,

# 断:判案。,阎老:阎王。

"自揣应何如":自己仔细想想应该怎样做?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戒杀诗》是北宋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围绕劝诫人们戒杀的主题展开,诗人指出人类的肉和众生的肉,虽然名称不同,但本质并无差异,众生本性相同,只是外形有别,不应让众生受苦而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还以阎老断案为警示,劝人自我揣度。全诗运用赋的表现手法,直白阐述观点,语言质朴易懂。从揭示人与众生的本质联系,到点明戒杀的原因,层层递进。该诗立意深刻,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出对生命平等的思考和劝人戒杀的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赋:整首诗采用赋的手法,平铺直叙,“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等句,直接陈述诗人对人类与众生肉体本质的看法,以及戒杀的理由,不借助比兴,将观点直白地表达出来。对比:“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须”,将众生遭受的苦恼与人类追求的肥甘美味进行对比,突出人类行为的自私,从而强化戒杀的观点。

2. 分段赏析

《戒杀诗》第一句“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开篇直接点明人类的肉和众生的肉本质相同,只是名称不同,引发读者思考。第二句“原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进一步阐述人类与众生本性相同,仅仅外形有差异,强调众生平等。第三句“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须”,通过对比,指出众生承受痛苦,而人类享受美味,这种行为不合理。第四句“莫教阎老断,自揣应何如”,以阎老断案为喻,告诫人们应自我反思,不要等到死后被审判,从而自觉戒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谢驿《杭州》

下一篇:宋·毛滂《上林春令·十一月三十日见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