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天子神武姿":元和天子禀赋神武英姿,
# 元和:唐宪宗年号。
"彼何人哉轩与羲":可比古来的轩辕、伏羲。
# 轩与羲:轩辕、伏羲氏,代表三皇五帝。
"誓将上雪列圣耻":他立誓要洗雪历代圣王的耻辱,
# 列圣:前几位皇帝。
"坐法宫中朝四夷":坐镇皇宫接受四夷的贡礼。
# 四夷:泛指四方边地。,法宫:君王主事的正殿。
"淮西有贼五十载":淮西逆贼为祸五十年,
# 淮西有贼:指盘踞蔡州的藩镇势力。
"封狼生貙貙生罴":割据一方世代绵延。
# 貙生罴:貙、罴:野兽,喻指叛将。,封狼:大狼。
"不据山河据平地":自恃强大,不去占山河却来割据平地,
"长戈利矛日可麾":梦想挥戈退日,胆敢反叛作乱。
# 日可麾:用鲁阳公与韩人相争援戈挥日的典故。此喻反叛作乱。麾通“挥”。
"帝得圣相相曰度":圣君得到贤相名叫裴度,
# 帝得圣相相曰度:晏子春秋,仲尼,圣相也。度:裴度。
"贼斫不死神扶持":逆贼暗杀未成,自有神灵卫护。
"腰悬相印作都统":他腰悬相印,统兵上战场,
# 都统:招讨藩镇的军事统帅。
"阴风惨澹天王旗":天子的军旗在寒风中飘扬。
# 天王旗:皇帝仪仗的旗帜。
"愬武古通作牙爪":得力的将官有、武、古、通,
# 愬武古通:愬,李愬;武,韩公武;古,李道古;通,李文通,四人皆裴度手下大将。
"仪曹外郎载笔随":仪曹外郎任书记随军出征。
# 仪曹外郎载笔随:李正封、冯宿、李宗闵皆从度出征。仪曹外郎:礼部员外郎李宗闵。
"行军司马智且勇":还有那智勇双全的行军司马韩愈,
# 行军司马智且勇:度奏韩愈充行军司马。行军司马:指韩愈。
"十四万众犹虎貔":十四万大军,龙腾虎跃陷阵冲锋。
# 虎貔:猛兽。喻勇猛善战。
"入蔡缚贼献太庙":攻下了蔡州,擒住叛贼献俘太庙,
# 贼:指叛将吴元济。,蔡:蔡州。
"功无与让恩不訾":功业盖世皇上加恩无限。
# 不訾:即“不赀”,不可估量。,无与让:即无人可及。
"帝曰汝度功第一":天子宣布裴度功劳第一,
"汝从事愈宜为辞":命令韩愈撰写赞辞。
# 为辞:指撰《平淮西碑》。,愈:韩愈。,从事:州郡官自举的僚属。
"愈拜稽首蹈且舞":韩愈在朝堂拜舞行礼,
# 蹈且舞:指古代臣子朝拜皇帝时手舞足蹈的一种礼节。,稽首:叩头。
"金石刻画臣能为":接受诏命说歌功的文章他能够胜任。
# 金石刻画:指为钟鼎石碑撰写铭文。
"古者世称大手笔":从来撰述都推崇大手笔,
# 大手笔:指撰写国家重要文告的名家。
"此事不系于职司":此事本不属佐吏的职司。
# 职司:指掌管文笔的翰林院。
"当仁自古有不让":既然自古有当仁不让的箴言,韩愈欣然领受圣上的旨意。
"言讫屡颔天子颐":天子听完这番言辞,频频点头大加赞许。
# 屡颔天子颐:使皇帝多次点头称赞。颐,指面颊。
"公退斋戒坐小阁":韩公退朝后斋戒沐浴坐于小阁,
# 斋戒:沐浴更衣。,公:指韩愈。
"濡染大笔何淋漓":笔蘸饱墨挥洒淋漓。
# 濡染:浸沾。
"点窜《尧典》《舜典》字":推敲《尧典》《舜典》的古奥文字,
# 《尧典》《舜典》:《尚书》中篇名。,点窜:运用的意思。
"涂改《清庙》《生民》诗":化用《清庙》《生民》的庄严笔意。
# 《清庙》《生民》:《诗经》中篇名。,涂改:运用的意思。
"文成破体书在纸":化用《清庙》《生民》的庄严笔意。
# 破体:指文能改变旧体,另一说为行书的一种。
"清晨再拜铺丹墀":朝拜时铺展在玉陛丹墀。
# 丹墀:宫中红色台阶。
"表曰臣愈昧死上":上表说“臣韩愈冒死呈览”,
# 昧死:冒死,上书用谦语。
"咏神圣功书之碑":歌颂圣君贤相的功业,刻写在石碑之上。
# 圣功:指平定淮西的战功。
"碑高三丈字如斗":碑高三丈字大如斗,
# 斗:一作手。,三:一作二。
"负以灵鳌蟠以螭":灵鳌驼负,螭龙盘围。
# 蟠以螭:碑上所刻盘绕的龙类饰纹。,灵鳌:驭负石碑的,形似大龟。
"句奇语重喻者少":文句奇特语意深长,世俗难以理解,
# 喻:领悟,理解。
"谗之天子言其私":有人便向皇上进谗,诬蔑此文偏私失实。
# 谗:进言诋毁。
"长绳百尺拽碑倒":百尺长绳把韩碑拽倒,
# 拽:用力拉。
"粗砂大石相磨治":粗砂大石磨去了字迹。
# 粗砂大石相磨治:碑辞多叙裴度事,时入蔡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唐安公主女也,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去愈文,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磨治:指磨去碑上的刻文。
"公之斯文若元气":韩公此文浩浩真气却无法磨灭,
# 元气:无法消毁的正气。,若:像。,斯文:此文。
"先时已入人肝脾":已经深入众人的肝脾。
"汤盘孔鼎有述作":正象那汤盘孔鼎的铭文,
# 孔鼎:孔子先祖正考夫鼎。此以汤盘、孔鼎喻韩碑。,汤盘:商汤浴盆,《史记正义》:“商汤沐浴之盘而刻铭为戒”。
"今无其器存其辞":古器虽早就荡然无存,世间却永远流传着文辞。
"呜呼圣王及圣相":啊,圣王与贤相的不朽功勋,
"相与烜赫流淳熙":显耀人寰辉煌无比。
# 淳熙:鲜明的光泽。,赫:显耀。,相与:相互。
"公之斯文不示后":韩公碑文倘不能昭示百代,
"曷与三五相攀追":宪宗的帝业,又怎得与三皇五帝遥相承继。
# 曷:何,怎么。
"愿书万本诵万遍":我甘愿抄写一万本、吟诵一万遍,
# 书:抄写。
"口角流沫右手胝":哪怕是我口角流沫,右手磨出茧皮。
# 胝:因磨擦而生厚皮,俗称老茧。
"传之七十有二代":让它流传千秋万代,
"以为封禅玉检明堂基":好作封禅的祭天玉检、明堂的万世基石。
# 明堂基:明堂的基石。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咏史诗。诗歌围绕韩愈所撰《平淮西碑》展开,描绘了淮西之乱的背景、裴度平叛的过程,展现了裴度、韩愈等人物的风采,体现了对维护国家统一行为的赞美,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思考。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如“封狼生貙,貙生罴,汝曹怯弱当愧死”等,以古喻今,通过对古代类似事件和人物的提及,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说服力,使读者能够通过典故更好地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对比:诗中多处运用对比,如以李愬等将领的英勇平叛与“帝得圣相相曰度,贼斫不死神扶持”中叛军的挣扎相对比,突出了平叛的正义性和唐军的强大;以“公之斯文若元气,先时已入人肝脾”中韩愈碑文的深入人心与“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中古代器物虽毁但文辞犹存相对比,强调了韩碑的价值和影响力,通过对比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议论: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穿插了精当的议论,如“古者世称大手笔,此事不系于职司。当仁自古有不让,言讫屡颔天子颐”,表达了对韩愈当仁不让撰写碑文的赞赏,以及对其文才和担当的肯定,这些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从“元和天子神武姿”到“长戈利矛日可麾”。诗的开篇将唐宪宗与轩辕、伏羲相提并论,赞颂其神武英姿和雪耻平叛的决心,接着写淮西藩镇割据五十载,嚣张跋扈,不占山河据平地,妄图反叛,为下文写平叛和裴度的功绩做了铺垫。第二段:从“帝得圣相相曰度”到“功无与让恩不訾”。此段先点出宰相裴度,强调他是“上雪列圣耻”的关键人物,接着描述裴度统兵出征的威严,麾下武将文僚众多,士兵勇猛,展现出强大的平叛阵容,最后写攻下蔡州,擒住叛贼,裴度功劳巨大。第三段:从“帝曰汝度功第一”到“言讫屡颔天子颐”。主要叙述韩愈受命撰碑的过程,宪宗认为裴度功第一,命韩愈撰写赞辞,韩愈当仁不让,欣然领命,天子也点头称许,这体现了对韩愈文才的认可和对撰碑一事的重视。第四段:从“公退斋戒坐小阁”到“今无其器存其辞”。详细描写了韩愈撰碑、献碑、树碑的经过,“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体现了韩碑高古典重的风格,然而却因有人进谗,韩碑被拽倒磨字,诗人对此深感愤慨,同时盛赞韩公文章如元气,深入人心,不可磨灭。第五段:从“呜呼圣王及圣相”到“以为封禅玉检明堂基”。诗人将宪宗与裴度的功业和韩碑紧密相连,强调韩碑对于记述歌颂统一大业功勋的重要性,最后以韩碑将流传千古,作为封禅玉检、明堂基石作结,赞美了韩碑的不朽价值。
4. 作品点评
《韩碑》在文学史上具有较高地位,其以史入诗,将重大历史事件与诗歌创作完美结合,展现出李商隐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力。诗歌语言古朴典雅,气势雄浑,叙事与抒情、议论相得益彰,既有对历史的如实叙述,又饱含诗人的情感与观点,为后人研究唐代历史和文学提供了独特视角。
# 李义山诗雕镌,唯《咏平淮西碑》一篇,诗极雄健,不类常日作。如“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及“帝得圣相相曰度,贼斫不死神扶持”等语,甚雄健。
宋曾季狸《艇斋诗话》
# 李义山诗,字字锻炼,用事婉约,仍多近体,唯有《韩碑》诗一首是古体。有曰:“涂改《尧典》《舜典》字,点窜《清庙》《生民》诗。”岂立段碑时躁词耶?
唐李商隐《彦周诗话》
# 宏达典雅,其品不在《淮西碑》下。
明陆时雍《唐诗镜》
# 钟云:特识(“此事不系”句下)。钟云:二语是此诗大主意(“点窜《尧典》”二句下)。钟云:文章定价,说得帝王无权(“公之斯文”二句下)。谭云:比例甚妙(“汤盘孔鼎”二句下)。钟云:一篇典谟、雅颂大文字,出自纤丽手中,尤为不测。潭云:文章语作诗,毕竟要看来是诗,不是文章。
清钟云、谭云《唐诗归》
# (义山)七言唯《韩碑》、《安平公》二诗稍类退之,而《韩碑》为工。
宋许顗《诗源辨体》
# 朱彝尊曰;题赋《韩碑》,诗定学韩文,神物之善变如此。纪昀:笔笔挺拔,步步顿挫,不肯作一流易语。
清朱彝尊《李义山诗集辑评》
# 此大手笔也,出之纤浓艳丽之人,令人不测,非唯晚唐,亦初、盛、中有数文字。
唐李商隐《五朝诗善鸣集》
# 可继《石鼓歌》,字字古茂,句句典雅,颂美之体,讽刺之遗也。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诗咏韩碑,即用韩文叙事笔法。然是学韩文,非学韩诗也,识者辨之。
唐李商隐《唐音审体》
# 《韩碑》诗亦甚肖韩,仿佛《石鼓歌》气概,造语更胜之。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义山古诗奇丽,有酷似长吉处,独此篇直追退之,荆公谓其得老杜藩篱,亦以近体言之耳。
清杜诏、杜庭珠《中晚唐诗叩弹集》
# 李商隐《韩碑》一首,媲杜凌韩,音声节奏之妙,令人含咀无尽。每怪义山用事隐僻,而此诗又别辟一境,诗人莫测如此。
清李商隐《古欢堂集杂著》
# (李商隐)唯《韩碑》一首乃为可取,惜“彼何人哉轩与羲”句,恶劣不堪颂耳。
唐李商隐《野鸿诗的》
# 义山《韩碑》,在其诗中另自一体,直拟退之,殆复过之。
唐李商隐《消寒诗话》
# 杜七言千古标准,自钱、刘、元、白以来无能步趋者。贞元、元和间,学杜者唯韩文公一人耳……李义山《韩碑》一篇,直追昌黎。
唐李商隐《古诗选·七言诗凡例》
# 玉溪诗以纤丽胜,此独古质,纯以气行,而句奇语重,直欲上步韩碑,乃全集中第一等作。“封狼生貙貙生罴”,句奇。
唐李商隐《唐诗观澜集》
# 晚唐人古诗,秾鲜柔媚,近诗余矣。即义山七古,亦以辞胜。独此篇,意则正正堂堂,辞则鹰扬风翙,在尔时如景星庆云,偶然一见。
唐李商隐《唐诗别裁》
# 七仄句作提笔,倍见峭劲,叠用“相”字,其和转筋脉在此,其古趣横生亦在此(“帝得圣相”句下)。
清王尧衢《唐诗易简录》
# 义山自负杜诗韩文,此篇即本碑体成诗。渔洋山人谓直追昌黎,愚意有过之无不及也。叙事简明,极似碑文。一路烟云缭绕,至此三峰连合,脱卸到作碑着重司马一层(“行军司马”句下)。众写得十分郑重,与后“拽碑倒”相激射点窜,确亦可谓大笔淋漓,句奇语重(“濡染大笔”句下)。大段排宕,至此“一落千丈强”;故意用“长绳”、“粗砂”、“大石”等字,增其气焰,亦自学韩得来(“长绳百尺”二句下)。仍用总束回应成章法,归重碑文作结。余尝言不熟《史记》法,不能作七古大篇。观此知非臆说,作七古最要紧是气,最好熟读千万遍,自然异人。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 星心月口,忽变为伟调雄文,才人固不可测。
清周咏棠,《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 昌黎出人头地,正在句奇语重,咏韩诗便似韩笔,才人能事,无所不可。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中间顿宕纡回,于此第五字用平处见之(“帝曰汝度”句下)。第四字变换者二句,皆极力摹仿韩公之撑住也。而前句以二“貙”字相磨戛出之,尚不自觉;后句以“功”字撑出,又以“书”字硬接,则劲势到二十分矣。此句内五平问以二仄,而其势较前句之七平者更劲:是岂得以七仄、七平之例泥之乎(“咏神圣功”句下)!
清翁方纲《七言诗平仄举隅》
# 李义山《韩碑》,句奇语重,追步退之。
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 淮西之役,晋公以宰相督师,则功罪系焉。韩碑归美天子,推重晋公,《春秋》法也,况碑文于愬功原未尝略,前人论之详矣。义山此摩昌黎酷肖。或云义山与段文昌之子成式交,故不敢贬段。愚谓诗取蕴藉,极力推重韩碑,则段碑自见,义山原未尝有讳也。若侈口诋段,岂复成风雅乎!
清姜炳璋《选玉溪生诗补说》
# 今以其赋元和时事,煌煌巨篇,实当弁冕全集,故首登之,无嫌少通其例。
唐李商隐《玉溪生诗笺注》
# 咏《韩碑》即学韩体,才大者无所不可也。
清赵翼《唐诗三百首》
上一篇:唐·杜甫《历历》
下一篇: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