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ìng
huā

朝代:唐作者:韩愈浏览量:1
lín
běi
guō
kōng
xìng
huā
liǎng
zhū
néng
bái
hóng
jiāng
mǎn
yuán
dào
kàn
nìng
fēng
èr
nián
liú
cuàn
chū
lǐng
wài
suǒ
jiàn
cǎo
duō
tóng
dōng
hán
yán
héng
xiè
yáng
luàn
quán
gōng
huā
làng
ruǐ
zhèn
cháng
yǒu
cái
kāi
hái
luò
zhàng
zhōng
shān
liú
zhí
zhú
shǎo
zhào
yào
耀
huáng
wéi
cóng
zhè
gōu
zhōu
yuán
jiào
xiē
yǎo
yǎo
shēn
zǎn
qīng
fēng
shù
lái
wán
ruò
zài
jīng
guó
qíng
qióng
jīn
dàn
wéi
chóu
chàng
wàn
piàn
piāo
suí
西
dōng
míng
nián
gèng
yīng
gèng
hǎo
dào
rén
wàng
lín
jiā
wēng

译文

在城北住所的隔壁,有一座荒凉的古寺,古寺中有两棵红白相间的杏树。长安城中曲江池边的满园花树,如今已不能再去了,在这儿欣赏这两株杏花,怎能避开风雨呢。两年多来,我被放逐到岭外,所见到的草木跟北方大有不同之处。这里的冬天并不严寒,地气也时常泄漏,因此阳气也时常乱发,天地也失去了它完整的功能。那种随时随地乱开的花,常年都有,但都是刚刚开了,又马上凋谢在瘴雾当中。山石榴和羊踯躅也都没有什么意思,开着黄黄紫紫的野花,空自聚结成丛。鹧鸪的鸣叫与哀猴的哀啼相应,幽暗的深谷中,攒集着青青的枫树林。这些都不如这两棵杏花,当我来游赏时,就让我感觉到如在京城里一样引起无穷的情思。今天晨起,我为什么会忽然惆怅起来了呢,都因为千万片杏花到处飘飞,零落在各处。等到明年花开的季节,花一定会开得更美好吧,寺中的道人啊,你一定不要忘了来叫我这邻居的老翁。

逐句剖析

"居邻北郭古寺空":在城北住所的隔壁,有一座荒凉的古寺,

# 邻:邻近。

"杏花两株能白红":古寺中有两棵红白相间的杏树。

# 能: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能,甚辞。凡亦可作这样或如何解而嫌其不得劲者,属此。能白红,言何其红白相间而热闹也,反衬古寺荒凉之意。”陈迩冬说:“能, 唐人口语,含有多么,居然这样的意思。今桂林口语读nen,还保存着唐音。”

"曲江满园不可到":长安城中曲江池边的满园花树,如今已不能再去了,

# 不可到:去不了。,曲江:在长安。《太平寰宇记》:“曲江池,汉武帝所造,其水曲折,有似广陵之江,故名。”《康骈剧谈录》:“曲江开元中疏凿为胜境,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其西有杏园、慈恩寺,花卉环周,烟水明媚。”

"看此宁避雨与风":在这儿欣赏这两株杏花,怎能避开风雨呢。

# 看此宁避雨与风:看这里的两株杏花怎能躲避风雨?宁:怎能。 避:回避,害怕。

"二年流窜出岭外":两年多来,我被放逐到岭外,

# 岭外:五岭以南。,流窜:放逐。

"所见草木多异同":所见到的草木跟北方大有不同之处。

# 多异同:多不同。异同,偏义复词,说的是异,不是同。

"冬寒不严地恒泄":这里的冬天并不严寒,地气也时常泄漏,

# 地恒泄:因冻得不严密,地气多泄出。指土地不冻,宜于植物。

"阳气发乱无全功":因此阳气也时常乱发,天地也失去了它完整的功能。

# 无全功:指北方仍是寒冻,而南方却草木茂盛,因此说天地也无全功,即不能都控制住。,阳气发乱:阳气不按时出,随时乱泄。

"浮花浪蕊镇长有":那种随时随地乱开的花,常年都有,

# 镇长:常常。镇:常,长。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镇,犹常也,长也,尽也。韩愈《杏花》诗云云,此与‘长’字义同,而联用为重言。”

"才开还落瘴雾中":但都是刚刚开了,又马上凋谢在瘴雾当中。

# 瘴雾:南方毒雾,此泛指云雾。

"山榴踯躅少意思":山石榴和羊踯躅也都没有什么意思,

# 踯躅:即羊踯躅,亦名羊不吃草,树高三四尺,花似山石榴。

"照耀黄紫徒为丛":开着黄黄紫紫的野花,空自聚结成丛。

# 徒为丛:空自聚成丛。

"鹧鸪钩辀猿叫歇":鹧鸪的鸣叫与哀猴的哀啼相应,

# 钩辀:象声词,鹧鸪的叫声。

"杳杳深谷攒青枫":幽暗的深谷中,攒集着青青的枫树林。

# 攒:聚。,杳杳:幽暗。

"岂如此树一来玩":这些都不如这两棵杏花,当我来游赏时,

"若在京国情何穷":就让我感觉到如在京城里一样引起无穷的情思。

# 若:好像。

"今旦胡为忽惆怅":今天晨起,我为什么会忽然惆怅起来了呢,

# 今旦:今朝,今日。

"万片飘泊随西东":都因为千万片杏花到处飘飞,零落在各处。

"明年更发应更好":等到明年花开的季节,花一定会开得更美好吧,

"道人莫忘邻家翁":寺中的道人啊,你一定不要忘了来叫我这邻居的老翁。

# 邻家翁:旧注:自谓。,道人:旧注:谓寺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杏花》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人开篇着眼于眼前杏花,思绪却如脱缰野马,瞬间飘至曲江杏花,紧接着又急转直下,将视野投向自己被贬黜的南荒之地,那里的“浮花浪蕊”与前两处风光相互映照,身世飘零之感油然而生。诗作收尾处将目光投向明年,字里行间既有对北归的灰心,又隐隐透着一丝期盼。整首诗笔力纵横,情思仿若天马行空肆意驰骋,精准凸显主旨,堪称奇崛之作。写法上,开篇起势夺人,中间过渡转折毫无生硬之感,自然流畅,结尾处对明年的展望更是余韵悠长,令人回味。诗人那积压满腹的幽怨之气,借这二十句诗酣畅淋漓地宣泄而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创作的这首《杏花》中所提及的“二年流窜出岭外”,对应的是韩愈的一段坎坷经历。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冬,韩愈因事获罪,被贬至阳山。此后在偏远之地度过漫长时日,直至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秋,才调任为江陵府法曹参军,算来在外漂泊辗转足足两年。依据这段履历可推断,此诗约创作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二月前后,彼时韩愈正在江陵,历经贬谪之苦后的复杂心绪,都融入到这首诗作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感怀身世的诗。描绘了眼前、曲江、南荒三处杏花景象,在不同风光的切换对照中,体现了诗人仕途的跌宕起伏,表达了其被贬谪后的身世之叹,以及对北归既失望又期待的复杂心境。

2. 写作手法

正衬:“古寺”之“空”,与“杏花两株能白红”相互衬托。古寺的清幽空旷,越发凸显出杏花的鲜妍明媚,仿佛静谧的背景板将杏花的绚烂之色烘托得淋漓尽致,二者彼此映衬,使得画面层次分明,也让读者更直观感受到诗人居所周边景致的独特韵味。联想:“曲江满园不可到,看此宁避雨与风?”诗人由眼前古寺的两株杏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京城曲江满园杏花。曾经曲江杏园是登科士子欢聚之地,如今遥不可及,借由此番联想,勾起对往昔金榜题名、风华正茂岁月的怀念,拓展了诗歌的情感深度与时空广度。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二年流窜出岭外,所见草木多异同,深山幽谷中,只有鹧鸪的哀鸣和猿猴的悲啼,以及青枫的簇拥”,诗人描绘岭外荒凉孤寂之景,以普通旅人或许有的新奇感反衬自己作为贬谪者的不适应与厌恶。用岭南看似奇异实则缺乏意趣的风物,反衬出对京城曲江满园杏花所代表的美好往昔的眷恋,强化了思乡念旧之情。借景抒情:“今旦胡为忽惆怅,万片飘泊随西东”,诗人借杏花凋零、花瓣随风飘泊之景,抒发内心惆怅。看到杏花从盛开走向衰败,如同自己窜逐岭外、流落荆蛮的命运,将身世之感融入暮春花落的景象中,委婉含蓄地传递出漂泊无依的伤感。象征:诗中的杏花具有象征意义,起初它是美好事物的代表,唤起诗人对京城生活的回忆;后来“万片飘泊随西东”,杏花则象征着诗人飘零凋伤的身世命运,承载着诗人复杂的情感,使抽象的命运具象化,让读者更易感知其内心的悲戚。

3. 分段赏析

开篇“居邻北郭古寺空,杏花两株能白红”,仿若一位丹青妙手,寥寥数笔便勾勒出独特的居住场景——客居江陵城北郊外,与一座静谧古老、仿若遗世独立的寺庙相邻而居。紧接着,镜头聚焦于那两株杏树,“能白红”三字宛如神来之笔,以最质朴、最接地气的俗语,将杏花盛开时红妆素裹、交相辉映的明艳姿态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诗人用词精妙,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其间饱含的对杏花那夺目风姿的由衷赞美、深深眷恋,如潺潺溪流般自然流露。与此同时,古寺的清幽空灵,仿若一块素净的画布,愈发映衬出杏花的鲜妍明媚,二者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宛如一幅意境深远、别具韵味的水墨画,瞬间将读者带入这方充满诗意的天地。随后,“曲江满园不可到,看此宁避雨与风”,诗人的思绪恰似一只灵动的飞鸟,由眼前古寺旁的杏花翩然飞向千里之外的京城曲江。曲江,那可是声名远扬的繁华胜地,尤其是满园杏花盛开之际,更是热闹非凡。彼时,杏园是登科士子们欢聚一堂、吟诗作对、探花寻春的绝佳去处,承载着诗人青春年少时金榜题名、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荣耀往昔。可如今,时过境迁,自己却身处于这偏远蛮荒之地,往昔的美好如同镜花水月,遥不可及,满心的怅惘与失落如潮水般汹涌袭来。也正因如此,眼前这两株杏花便成了他心灵的慰藉、情感的唯一寄托,哪怕风雨如晦,也要冲破重重阻碍前往观赏,其珍视程度可见一斑,而这背后所隐匿的,正是对那段激情燃烧岁月的深深眷恋,仿若陈酿的美酒,愈久弥香。往下十句,紧承“不可到”的愁绪,徐徐展开一幅极具地域特色的岭南风物图。“二年流窜出岭外,所见草木多异同”,开篇如洪钟大吕,提纲挈领,短短十字,便将诗人在岭外两年漂泊不定的生活总体印象精准概括——与京城大相径庭。“冬寒不严地恒泄,阳气发乱无全功”,仿若一位资深的地理学家,深入剖析差异根源,岭外气候温暖,冬日不甚严寒,致使地气常年外泄,阳气紊乱无序,无法充分发挥滋养万物的功效。因而,此地的花木虽一年四季常开不败,却恰似无根之萍,缺乏根基,往往如流星划过夜空般,转瞬即逝,在瘴气弥漫的迷雾中匆匆凋零。瞧那山榴花、踯躅花,虽外表艳丽,色彩纷呈,却如同徒有其表的花瓶,内里空洞,难以触动诗人那颗细腻而敏感的心,引不起他丝毫的欣赏之意。再看深山之中,静谧得让人害怕,唯有鹧鸪发出声声哀鸣,似在诉说着无尽的凄凉;猿猴时不时悲啸山林,仿佛在宣泄内心的孤寂;青枫层层簇拥,却更衬出这片土地的荒凉与孤寂。这般景致,对于普通旅人而言,或许能带来短暂的新奇感,如同发现新大陆一般,可对于诗人这位“流窜出岭外”的游子来说,却好似一把把利刃,刺痛他的心,满心满眼皆是不适应与厌恶,这是独属于贬谪者的落寞心境,其中的苦涩与无奈,旁人难以体会。这部分层层递进,围绕“异”字,从气候根源到自然现象,从花卉特色到树木风貌,从植物生态到动物习性,全方位、立体式地呈现岭南独特风貌,看似与杏花毫无关联,实则以岭南之“异”反衬对曲江杏花的魂牵梦绕,对京城往昔生活的无限向往,主次分明,情感愈发深沉厚重,如深海潜流,表面平静,实则暗潮汹涌。再看“今旦胡为忽惆怅,万片飘泊随西东”,诗人此前不顾风雨侵袭,执着地前往观赏杏花,亲眼见证了杏花从最初的绚烂夺目“能白红”,一步步走向凋零衰败“万片飘泊”的全过程。触景生情,往昔观花时对京城的思念之情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如今目睹花谢,仿若看到了自己命运的缩影,顿时联想到自身窜逐荆蛮、漂泊无依的悲惨境遇,杏花已然化作身世飘零的象征,惆怅之感如决堤洪水,汹涌澎湃。结尾“明年更发应更好,道人莫忘邻家翁”,从今朝花谢的落寞,遥想明年花开的盛景,仿若在黑暗中寻到一丝曙光,似有一抹乐观亮色。诗人以亲切的口吻叮嘱寺僧,明年花开之际,切莫忘了自己这位“邻家翁”。然而,细品之下,却仿若在甜蜜的糖果里包裹着苦涩的药丸,暗藏无奈与悲戚。看似满怀期待来年,实则满心担忧仍滞留异乡,无力主宰命运的沉痛感在字里行间缓缓流淌,如一首低沉的乐章,为全诗添上一抹悠长而深沉的余韵,久久回荡在读者心间。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笔力奔放,情思纵横驰骋,尽显主旨,堪称奇作。写法上,起句先声夺人,中间过渡自然流畅,毫无生硬转折,收尾处将目光投向明年,余韵悠长、耐人寻味。诗人满腹的怨愤,通过这二十句诗酣畅淋漓地宣泄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不赋杏花,而只从看花生感,此便风人之兴也。作诗能用比兴,便尔触处皆活。

清学者汪森《韩柳诗选》

# 何焯曰:波澜感慨(“看此宁避”句下)。朱彝尊曰:借客形主(“所见草木”句下)。

清词人、学者朱彝尊《批韩诗》

# 此篇真怨而不怒矣。应“曲江满园不可到”(“若在京国”句下)。安知明年不仍在江陵?京国真不可到矣。落句正悲之至也。即从“飘泊”二字生下,凄绝语出以平淡(“明年更发”句下)。

清学者、书法家何焯《义门读书记》

# 凡十韵。只此句是写杏花,著一“能”字,精神又注到曲江,与少陵“西蜀樱桃也自红”用意正同。此下纵笔说二年岭外所见草木,如山榴踯躅青枫之类,然后束一笔云:“岂如此树一来玩,若在京国情何穷!”醒出诗之旨。一篇纯是写情,无半字半句粘着杏花,岂非奇作?少陵《古柏行》《海樱行》及《蚺树》等篇,不必贴切,而自然各肖其身分,兴寄有在故耳。凡大家皆然。

清诗人李黼平《读杜韩笔记》

# 起有笔势。第三句折入,中间忽开。“岂如”句收转,乃见笔力。挽回收本意。

清文学家、思想家方东树《昭昧詹言》

# 公窜身岭外,思归京国,触目浮花浪蕊,无非蛮乡风景。至是始为掾江陵,忽见杏花,借以寄慨。一缕清思,盘旋空际,不掇故实,而自然是杏花,意胜故也。收笔落到明年,正见归期之难必。思而不怨,自归学养。

清学者汪佑南《山泾草堂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一)》

下一篇:唐·姚合《游终南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