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邻北郭古寺空":在城北住所的隔壁,有一座荒凉的古寺,
# 邻:邻近。
"杏花两株能白红":古寺中有两棵红白相间的杏树。
# 能: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能,甚辞。凡亦可作这样或如何解而嫌其不得劲者,属此。能白红,言何其红白相间而热闹也,反衬古寺荒凉之意。”陈迩冬说:“能, 唐人口语,含有多么,居然这样的意思。今桂林口语读nen,还保存着唐音。”
"曲江满园不可到":长安城中曲江池边的满园花树,如今已不能再去了,
# 不可到:去不了。,曲江:在长安。《太平寰宇记》:“曲江池,汉武帝所造,其水曲折,有似广陵之江,故名。”《康骈剧谈录》:“曲江开元中疏凿为胜境,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其西有杏园、慈恩寺,花卉环周,烟水明媚。”
"看此宁避雨与风":在这儿欣赏这两株杏花,怎能避开风雨呢。
# 看此宁避雨与风:看这里的两株杏花怎能躲避风雨?宁:怎能。 避:回避,害怕。
"二年流窜出岭外":两年多来,我被放逐到岭外,
# 岭外:五岭以南。,流窜:放逐。
"所见草木多异同":所见到的草木跟北方大有不同之处。
# 多异同:多不同。异同,偏义复词,说的是异,不是同。
"冬寒不严地恒泄":这里的冬天并不严寒,地气也时常泄漏,
# 地恒泄:因冻得不严密,地气多泄出。指土地不冻,宜于植物。
"阳气发乱无全功":因此阳气也时常乱发,天地也失去了它完整的功能。
# 无全功:指北方仍是寒冻,而南方却草木茂盛,因此说天地也无全功,即不能都控制住。,阳气发乱:阳气不按时出,随时乱泄。
"浮花浪蕊镇长有":那种随时随地乱开的花,常年都有,
# 镇长:常常。镇:常,长。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镇,犹常也,长也,尽也。韩愈《杏花》诗云云,此与‘长’字义同,而联用为重言。”
"才开还落瘴雾中":但都是刚刚开了,又马上凋谢在瘴雾当中。
# 瘴雾:南方毒雾,此泛指云雾。
"山榴踯躅少意思":山石榴和羊踯躅也都没有什么意思,
# 踯躅:即羊踯躅,亦名羊不吃草,树高三四尺,花似山石榴。
"照耀黄紫徒为丛":开着黄黄紫紫的野花,空自聚结成丛。
# 徒为丛:空自聚成丛。
"鹧鸪钩辀猿叫歇":鹧鸪的鸣叫与哀猴的哀啼相应,
# 钩辀:象声词,鹧鸪的叫声。
"杳杳深谷攒青枫":幽暗的深谷中,攒集着青青的枫树林。
# 攒:聚。,杳杳:幽暗。
"岂如此树一来玩":这些都不如这两棵杏花,当我来游赏时,
"若在京国情何穷":就让我感觉到如在京城里一样引起无穷的情思。
# 若:好像。
"今旦胡为忽惆怅":今天晨起,我为什么会忽然惆怅起来了呢,
# 今旦:今朝,今日。
"万片飘泊随西东":都因为千万片杏花到处飘飞,零落在各处。
"明年更发应更好":等到明年花开的季节,花一定会开得更美好吧,
"道人莫忘邻家翁":寺中的道人啊,你一定不要忘了来叫我这邻居的老翁。
# 邻家翁:旧注:自谓。,道人:旧注:谓寺僧。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感怀身世的诗。描绘了眼前、曲江、南荒三处杏花景象,在不同风光的切换对照中,体现了诗人仕途的跌宕起伏,表达了其被贬谪后的身世之叹,以及对北归既失望又期待的复杂心境。
2. 写作手法
正衬:“古寺”之“空”,与“杏花两株能白红”相互衬托。古寺的清幽空旷,越发凸显出杏花的鲜妍明媚,仿佛静谧的背景板将杏花的绚烂之色烘托得淋漓尽致,二者彼此映衬,使得画面层次分明,也让读者更直观感受到诗人居所周边景致的独特韵味。联想:“曲江满园不可到,看此宁避雨与风?”诗人由眼前古寺的两株杏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京城曲江满园杏花。曾经曲江杏园是登科士子欢聚之地,如今遥不可及,借由此番联想,勾起对往昔金榜题名、风华正茂岁月的怀念,拓展了诗歌的情感深度与时空广度。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二年流窜出岭外,所见草木多异同,深山幽谷中,只有鹧鸪的哀鸣和猿猴的悲啼,以及青枫的簇拥”,诗人描绘岭外荒凉孤寂之景,以普通旅人或许有的新奇感反衬自己作为贬谪者的不适应与厌恶。用岭南看似奇异实则缺乏意趣的风物,反衬出对京城曲江满园杏花所代表的美好往昔的眷恋,强化了思乡念旧之情。借景抒情:“今旦胡为忽惆怅,万片飘泊随西东”,诗人借杏花凋零、花瓣随风飘泊之景,抒发内心惆怅。看到杏花从盛开走向衰败,如同自己窜逐岭外、流落荆蛮的命运,将身世之感融入暮春花落的景象中,委婉含蓄地传递出漂泊无依的伤感。象征:诗中的杏花具有象征意义,起初它是美好事物的代表,唤起诗人对京城生活的回忆;后来“万片飘泊随西东”,杏花则象征着诗人飘零凋伤的身世命运,承载着诗人复杂的情感,使抽象的命运具象化,让读者更易感知其内心的悲戚。
3. 分段赏析
开篇“居邻北郭古寺空,杏花两株能白红”,仿若一位丹青妙手,寥寥数笔便勾勒出独特的居住场景——客居江陵城北郊外,与一座静谧古老、仿若遗世独立的寺庙相邻而居。紧接着,镜头聚焦于那两株杏树,“能白红”三字宛如神来之笔,以最质朴、最接地气的俗语,将杏花盛开时红妆素裹、交相辉映的明艳姿态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诗人用词精妙,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其间饱含的对杏花那夺目风姿的由衷赞美、深深眷恋,如潺潺溪流般自然流露。与此同时,古寺的清幽空灵,仿若一块素净的画布,愈发映衬出杏花的鲜妍明媚,二者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宛如一幅意境深远、别具韵味的水墨画,瞬间将读者带入这方充满诗意的天地。随后,“曲江满园不可到,看此宁避雨与风”,诗人的思绪恰似一只灵动的飞鸟,由眼前古寺旁的杏花翩然飞向千里之外的京城曲江。曲江,那可是声名远扬的繁华胜地,尤其是满园杏花盛开之际,更是热闹非凡。彼时,杏园是登科士子们欢聚一堂、吟诗作对、探花寻春的绝佳去处,承载着诗人青春年少时金榜题名、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荣耀往昔。可如今,时过境迁,自己却身处于这偏远蛮荒之地,往昔的美好如同镜花水月,遥不可及,满心的怅惘与失落如潮水般汹涌袭来。也正因如此,眼前这两株杏花便成了他心灵的慰藉、情感的唯一寄托,哪怕风雨如晦,也要冲破重重阻碍前往观赏,其珍视程度可见一斑,而这背后所隐匿的,正是对那段激情燃烧岁月的深深眷恋,仿若陈酿的美酒,愈久弥香。往下十句,紧承“不可到”的愁绪,徐徐展开一幅极具地域特色的岭南风物图。“二年流窜出岭外,所见草木多异同”,开篇如洪钟大吕,提纲挈领,短短十字,便将诗人在岭外两年漂泊不定的生活总体印象精准概括——与京城大相径庭。“冬寒不严地恒泄,阳气发乱无全功”,仿若一位资深的地理学家,深入剖析差异根源,岭外气候温暖,冬日不甚严寒,致使地气常年外泄,阳气紊乱无序,无法充分发挥滋养万物的功效。因而,此地的花木虽一年四季常开不败,却恰似无根之萍,缺乏根基,往往如流星划过夜空般,转瞬即逝,在瘴气弥漫的迷雾中匆匆凋零。瞧那山榴花、踯躅花,虽外表艳丽,色彩纷呈,却如同徒有其表的花瓶,内里空洞,难以触动诗人那颗细腻而敏感的心,引不起他丝毫的欣赏之意。再看深山之中,静谧得让人害怕,唯有鹧鸪发出声声哀鸣,似在诉说着无尽的凄凉;猿猴时不时悲啸山林,仿佛在宣泄内心的孤寂;青枫层层簇拥,却更衬出这片土地的荒凉与孤寂。这般景致,对于普通旅人而言,或许能带来短暂的新奇感,如同发现新大陆一般,可对于诗人这位“流窜出岭外”的游子来说,却好似一把把利刃,刺痛他的心,满心满眼皆是不适应与厌恶,这是独属于贬谪者的落寞心境,其中的苦涩与无奈,旁人难以体会。这部分层层递进,围绕“异”字,从气候根源到自然现象,从花卉特色到树木风貌,从植物生态到动物习性,全方位、立体式地呈现岭南独特风貌,看似与杏花毫无关联,实则以岭南之“异”反衬对曲江杏花的魂牵梦绕,对京城往昔生活的无限向往,主次分明,情感愈发深沉厚重,如深海潜流,表面平静,实则暗潮汹涌。再看“今旦胡为忽惆怅,万片飘泊随西东”,诗人此前不顾风雨侵袭,执着地前往观赏杏花,亲眼见证了杏花从最初的绚烂夺目“能白红”,一步步走向凋零衰败“万片飘泊”的全过程。触景生情,往昔观花时对京城的思念之情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如今目睹花谢,仿若看到了自己命运的缩影,顿时联想到自身窜逐荆蛮、漂泊无依的悲惨境遇,杏花已然化作身世飘零的象征,惆怅之感如决堤洪水,汹涌澎湃。结尾“明年更发应更好,道人莫忘邻家翁”,从今朝花谢的落寞,遥想明年花开的盛景,仿若在黑暗中寻到一丝曙光,似有一抹乐观亮色。诗人以亲切的口吻叮嘱寺僧,明年花开之际,切莫忘了自己这位“邻家翁”。然而,细品之下,却仿若在甜蜜的糖果里包裹着苦涩的药丸,暗藏无奈与悲戚。看似满怀期待来年,实则满心担忧仍滞留异乡,无力主宰命运的沉痛感在字里行间缓缓流淌,如一首低沉的乐章,为全诗添上一抹悠长而深沉的余韵,久久回荡在读者心间。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笔力奔放,情思纵横驰骋,尽显主旨,堪称奇作。写法上,起句先声夺人,中间过渡自然流畅,毫无生硬转折,收尾处将目光投向明年,余韵悠长、耐人寻味。诗人满腹的怨愤,通过这二十句诗酣畅淋漓地宣泄出来。
# 不赋杏花,而只从看花生感,此便风人之兴也。作诗能用比兴,便尔触处皆活。
清学者汪森《韩柳诗选》
# 何焯曰:波澜感慨(“看此宁避”句下)。朱彝尊曰:借客形主(“所见草木”句下)。
清词人、学者朱彝尊《批韩诗》
# 此篇真怨而不怒矣。应“曲江满园不可到”(“若在京国”句下)。安知明年不仍在江陵?京国真不可到矣。落句正悲之至也。即从“飘泊”二字生下,凄绝语出以平淡(“明年更发”句下)。
清学者、书法家何焯《义门读书记》
# 凡十韵。只此句是写杏花,著一“能”字,精神又注到曲江,与少陵“西蜀樱桃也自红”用意正同。此下纵笔说二年岭外所见草木,如山榴踯躅青枫之类,然后束一笔云:“岂如此树一来玩,若在京国情何穷!”醒出诗之旨。一篇纯是写情,无半字半句粘着杏花,岂非奇作?少陵《古柏行》《海樱行》及《蚺树》等篇,不必贴切,而自然各肖其身分,兴寄有在故耳。凡大家皆然。
清诗人李黼平《读杜韩笔记》
# 起有笔势。第三句折入,中间忽开。“岂如”句收转,乃见笔力。挽回收本意。
清文学家、思想家方东树《昭昧詹言》
# 公窜身岭外,思归京国,触目浮花浪蕊,无非蛮乡风景。至是始为掾江陵,忽见杏花,借以寄慨。一缕清思,盘旋空际,不掇故实,而自然是杏花,意胜故也。收笔落到明年,正见归期之难必。思而不怨,自归学养。
清学者汪佑南《山泾草堂诗话》
上一篇: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其一)》
下一篇:唐·姚合《游终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