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空天入海":空寂的山林外,天空连着大海,
"倚楼望极":倚楼远望,
# 倚楼:倚靠在楼窗或楼头栏干上。唐杜甫《江上》诗:“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
"风急暮潮初":风浪急,晚潮初涌。
"一帘鸠外雨":窗外雨中传来斑鸠的啼叫,
# 一帘鸠外雨:听帘外雨中斑鸠鸣声。鸠:鸟名,俗称斑鸠。
"几处闲田":几处闲置的冬田,
"隔水动春锄":隔河开始春耕。
# 动春锄:指春季开始锄地。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谷》:“春锄起地,夏为除草。”
"新烟禁柳":枯柳爆出新芽,
# 禁柳:宫中或禁苑中的柳树,此泛指西湖一带柳树。五代李存勖《歌头》词:“灵和殿,禁柳千行,斜金丝络。”杭州为南宋京都,故称西湖之柳为禁柳。,新烟:清明改火,故曰新烟,唐《辇下岁时记》载:“清明曰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想如今、":想现在、
"绿到西湖":西湖该已绿了。
"犹记得、":我还记得、
"当年深隐":当年我隐居的地方,
# 深隐:深深隐藏,深山隐居。《鬼谷子·抵巇》:“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
"门掩两三株":柴门内也有两三株柳树。
"愁余":让人优愁啊。
"荒洲古溆":这荒洲古渡,
# 古溆:古水浦渡头。淑:即水浦,小的港汊。
"断梗疏萍":那些断枝疏萍,
# 断梗:用桃梗典故,比喻飘荡无定的人或物,也用来描写飘荡无定。《战国策·齐策三》:“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吾残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更漂流何处":将飘向何处。
"空自觉、":我已暗自感觉、
"围羞带减":日益消瘦,
# 围羞带减:腰围消瘦,带眼减缩。形容病愁瘦损。羞:怕。
"影怯灯孤":更怕孤灯照出瘦影。
"常疑即见桃花面":幻觉中常以为会很快见到美丽的心上人,
# 桃花面:谓人面艳美如桃花,指词人意中女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前蜀韦庄《女冠子》词之二:“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甚近来、":为什么她近来、
# 近来:指过去不久到现在的一段时间。唐柳浑《牡丹》诗:“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颗。”
"翻笑无书":反而没有书信来。
"书纵远":书信纵然遥远,
"如何梦也都无":但为何在我梦中她也不出现。
# 如何:怎么,为什么。唐韩愈《宿龙宫滩》诗:“如何连晓语,一半是思乡?”
宋元间词人、词论家
张炎(1248~1314?),宋末元初词人、词论家。字叔夏,号玉田,晚号乐笑翁,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张炎精通音律,擅长审音拈韵,以词擅名,属婉约一派。早年多写优游生活,宋亡后多追怀往昔、抒写哀怨,尤长于咏物词。所作《南浦·春水》《解连环·孤雁》盛行一时,世称张春水、张孤雁。其深婉雅净、清丽舒朗的风格和琢字炼句、归于醇雅的语言,于唐宋诸家后独占一体。张炎又曾从事词学研究,对词的音律、技巧、风格,皆有论述。著有词集《山中白云》及论词专著《词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旧题材的词。全词描写了词人久客山阴(今浙江绍兴),倚楼所见的水乡风光,以及由此引发的对西杭(杭州)的回忆,抒发了伤离念远之情。词人感伤自身如断梗疏萍般身世飘零,更寄寓了深沉的故国之思,词意由眼前景联想到西湖景,再由自身愁思转至往昔恋情,意脉清晰,情感表达曲折而细腻。
2. 写作手法
触景生情:“山空天入海,风急暮潮初”,以及“一帘鸠外雨,几处闲田,隔水动春锄”的江南水乡田园风光,由此触景生情,引发了对西湖“新烟禁柳”的想象,以及对当年在西湖隐居生活“门掩两三株”的回忆,将对往昔的眷恋与思念之情融入眼前之景中。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便以倒装句“山空天入海,倚楼望极”起势,词人登高倚楼,视野所到之处,群山空旷,天空仿佛与大海互相交融,此景壮阔雄浑,瞬间将人带入一种苍茫辽远的境界。紧接着“风急暮潮初”,从听觉与动态进一步渲染氛围,暮潮在狂风的催促下汹涌而至,不仅呼应“倚楼”这一动作,更以自然景象的动荡不安,巧妙地映射出词人内心思绪的翻涌。随后描写近景“一帘鸠外雨,几处闲田,隔水动春锄”,细雨在鸠鸟的啼叫声中飘落,隔着水面,能看到农夫在闲田中挥动锄头劳作。这几句用词清新自然,宛如一幅生动的江南水乡春日田园画卷徐徐展开。词人以细腻笔触,将田园生活的质朴与生机描绘得淋漓尽致,在阔大的远景之后,展现出一种宁静而鲜活的近景之美,使画面富有层次感。“新烟禁柳,想如今、绿到西湖”,笔触陡然一转,从眼前实景跳至对西湖的想象。“想”字在此至关重要,它如同一根丝线,牵出词人对西湖柳色的思念。此时,西湖的柳色在词人心中想必早已绿意葱茏,那是他魂牵梦绕之地。“犹记得、当年深隐,门掩两三株”,进一步回忆往昔在西湖隐居的时光,门前那两三株柳树,是记忆中深刻的存在。这两句由今及昔,“想”是当下的揣想,“记”是过去的确忆,虚实相生,虽未直接点明兴亡之感,但在这对西湖旧居的眷恋中,蕴含着对往昔岁月、对故国的深深怀念,情韵悠长,含蓄深沉。下片:“愁余”二字,简洁有力,如同一把万能的钥匙,开启了下片抒情的大门,既是对上片景中所蕴含愁绪的总结,又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自身漂泊境遇的感叹。“荒洲古溆,断梗疏萍,更漂流何处”,词人连用“断梗”“疏萍”两个比喻,形象地将自己比作随波逐流的断梗、漂泊无依的浮萍,在荒洲古溆间,不知下一站将漂向何方。这不仅是对自身现实生活漂泊不定的真实写照,更传达出一种深深的迷茫与无助。“空自觉、围羞带减,影怯灯孤”,词人从自身状态入手,“围羞带减”通过身体上衣带渐宽的变化,委婉地表现出因忧愁而日渐消瘦的模样,流露出一种自怜自伤之情;“影怯灯孤”则营造出一种孤独凄凉的氛围,在昏暗的灯光下,形单影只,更让人觉的怯懦和孤单。“空自觉”三字,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无人理解、无人关怀的孤寂感,深刻地喟叹出漂泊之苦。“常疑即见桃花面,甚近来、翻笑无书”,词人的思绪在思念中不断徘徊,时常怀疑自己能见到思念之人的容颜,可近来却只能苦笑,因为连一封书信都没有收到。这里情感的转折,将思念的急切与等待的失落表现得酣畅淋漓。“书纵远,如何梦也都无”,在没有书信的情况下,词人进一步追问,即便书信遥远难以收到,为何连在梦中都难以见到思念之人呢?层层递进,将思念之苦、沦落之悲推向高潮,以清婉的笔法,把游子客居他乡时那种伤春伤别、孤寂落寞的复杂情感抒发得曲折深婉,感人至深。整首词转换得自然流畅,写景抒情相得益彰,充分展现出词人的艺术表现力。
4. 作品点评
郑思肖在为张炎词所作的序中称,其结识张炎(张循王后裔,号玉田),欣赏他三十年于南北数千里间漂泊,怀抱空狂,每日沉醉。张炎词作于繁华世界中咏唱春声,情感细腻,节拍精巧,戏谑明月、笑陪落花,能让后三十年西湖锦绣山水,犹留清响。这首《渡江云》便是此类作品。
上一篇:宋·苏辙《春深三首(其一)》
下一篇:宋·释文珦《田父》